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

鎖定
成立於1984年4月,截止1987年6月,共有會員278人。
中文名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
外文名
china"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society
名譽會長
陸定一
會    長
劉世德
成立於
1984年4月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
副會長章培恆譚洛非胡世厚、陳遼、李悔吾,秘書長石昌渝沈伯俊。辦事機構掛靠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該會在1983年首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上成立了學會籌備組,其後在各地研究者的熱情支持下,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
歷屆會議:
第一屆:
1983年04月15日-04月21日在四川成都舉行第一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全國十七個省市一百二十餘名學者,六十篇論文)。
會議的主題:
關於《三國演義》的評價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的時間
《三國演義》的主題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第二屆:
1984年04月12日-04月19日在河南洛陽舉行第二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會議的主題:
版本一:
關於《三國演義》的主題
關於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關係
關於《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
版本二:
關於《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關於《三國演義》的藝術價值
關於《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
關於《三國演義》的版本和地位
第三屆:
1985年10月22日-10月26日在江蘇鎮江舉行第三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會議的主題:
關於羅貫中的生平和思想
關於東吳人物形象的研究
關於毛宗崗的小説理論
關於《三國演義》的研究方法
第四屆:
1987年10月在湖北襄樊舉行第五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五屆:
1988年05月19日-05月24日在海南海口舉行第五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全國五十餘名學者,四十篇論文)。
會議的主題:
關於《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
關於《三國演義》研究方法問題
關於《三國演義》中智謀於現代管理
第六屆:
1990年09月在四川綿陽舉行第六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七屆:
1991年在10月在湖北江陵舉行第七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八屆:
1993年09月中旬在河南許昌舉行第八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全國各地和日本60餘名專家,40篇論文)。
會議的主題:
對世界出現的三國文化熱
對《三國演義》的版本、作者、思想內容有新的認識
評價曹操有新的觀點
對以往論者鮮于問津的曹魏集團的潁川謀士有新見
探討了三國文化的豐富內容和永恆精神
第九屆:
1994年08月在江蘇無錫舉行第九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十屆:
1995年05月湖北當陽舉行第十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十一屆:
1997年11月02日-11月06日在陝西漢中舉行第十一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十二屆:
1999年09月15日-09月19日在山西清徐舉行第十二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19個省市和香港、台灣、韓國、日本90位學者,67篇論文)。
會議的主題:
羅貫中的籍貫、《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版本有新説
《三國演義》思想內容有新的見解
從新的角度,審視《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開拓《三國演義》研究領域
第十三屆:
2000年05月09日在安徽蕪湖舉行第十三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海內外60餘名專家,40篇論文)。
會議的主題:
《三國演義》研究的歷史審視
《三國演義》版本、成書年代與作者的研究
《三國演義》的比較研究
《三國演義》創造藝術的研究
《三國演義》文化內涵的研究
《三國演義》與安徽的研究
第十四屆:
2001年11月13日在江蘇南京舉行第十四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十五屆:
2002年10月10日-10月13日在浙江富陽舉行第十五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海內外70餘名專家)。
會議的主題:
關於《三國演義》版本、作者與續書
關於《三國演義》小説內容、人物形象及敍事藝術
關於孫吳文化及其他區域文化與《三國演義》關係
研究史的總結及先關領域的拓展
電子數字化新方法及新觀念的引進
第十六屆:
2003年10月在湖北武漢舉行第十六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十七屆:
2004年10月9日-10月12日在四川綿陽舉行第十七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58篇論文)
第十八屆:
2008年04月19日-04月21日在四川南充舉行第十八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十九屆:
2009年10月08日-10月10日在河南許昌舉行第十九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首屆曹魏文化】。
第二十屆:
2010年08月21日-08月22日在江蘇鎮江舉行第二十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東吳文化】。
第二十一屆:
2011年09月在山西清徐舉行第二十一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
第二十四屆:
2017年09月26日-09月28日在山西清徐舉行第二十四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全國二十三個省市一百餘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