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原

(漢語詞語)

鎖定
中原,漢語詞語,本意為“原野之中”,這一詞最早出現於《詩經》。後演變為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1-2]  [5] 
中文名
中原
拼    音
zhōng yuán
注    音
ㄓㄨㄙ ㄧㄨㄢˊ
本    意
原野之中 [5] 
演    變
中州、黃河中下游地區
文    獻
詩經》、《示兒》

目錄

中原詞語簡介

中原本意

“中原”作為一個雙音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比如在《詩經·小雅·吉日》中有“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詩經·小雅·小宛》中有“中原有菽,庶民採之”。這兩處的中原是“原野”的意思。越王勾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後,向百姓謝罪時説:“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這裏是説因戰爭使百姓死後屍骨暴露在原野。中原最初是“原野之中”的意思。 [1-5] 

中原演變

中原一詞,原本泛指原野,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書·禹貢》。《禹貢》中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引申稱“中原”。後來文人將中原一詞的含義進一步拓展,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河南省社科院院長喻新安在《中原經濟區研究》中對中原形成的分析認為,先秦時期,華夏民族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河南地區是其活動的中心地區,故河南稱為“中原”。 [1]  [5-6] 

中原詞語出處

  1. 原野之中。《詩·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 鄭玄 箋:“中原,原中也。”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 [5] 
  2. 地區名。廣義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指今河南一帶。三國 蜀諸葛亮出師表》:“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在過去並沒有特殊意義,只是“原野”之意。到了晉朝特別是東晉時期,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開始為人們廣泛接受 [5] 
參考資料
  • 1.    細數歷史變遷 看“中原”如何長成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11-15]
  • 2.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範睢因進曰:“...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彊則附趙,趙彊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
  • 3.    《晉書卷二十八·志第十八·五行中·詩妖》武帝太康三年平吳後,江南童謠曰:“局縮肉,數橫目,中國當敗吳當復。”
  • 4.    《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陳亮傳》雲“ 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也。及戰國之際,獨能與秦爭帝。其後三百餘年,而光武起於南陽,同時共事,往往多南陽故人。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賴以復存於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又百餘年,而晉氏南渡,荊、雍常雄於東南,而東南往往倚以為彊,梁竟以此代齊。及其氣發泄無餘,而隋、唐以來遂為偏方下州。五代之際,高氏獨常臣事諸國。本朝二百年之間,降為荒落之邦,北連許、汝,民居稀少,土產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於上國者,如晨星之相望;況至於建炎、紹興之際,羣盜出沒於其間,而被禍尤極,以迄於今,雖南北分畫交據,往往又置於不足用,民食無所從出,而兵不可由此而進。議者或以為憂,而不知其勢之足用也。其地雖要為偏方,然未有偏方之氣五六百年而不發泄者,況其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左右伸縮,皆足以為進取之機。今誠能開墾其地,洗濯其人,以發泄其氣而用之,使足以接關洛之氣,則可以爭衡於中國矣,是亦形勢消長之常數也。”
  • 5.    新版中原之溯源 細數歷史變遷 看“中原”如何長成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7-05]
  • 6.    中原王朝的建立標誌着黃河文化的成型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