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

鎖定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2009年6月12日,鄭州市惠濟區申報的“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入選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型:民俗,項目編號:Ⅹ-5。 [2] 
中文名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
遺產級別
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類    型
民俗
項目編號
Ⅹ-5

目錄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發展歷史

我國的喪葬禮俗在舊石器晚期已經出現,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喪葬禮儀已基本具備。舊時的傳統葬俗大部分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它也是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民俗文化,有一定的歷史性和民族性。中原古滎葬俗就保留了古代傳統土葬的完整套路,在整個中原地區影響深遠。 [3]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主要環節

古滎當地的葬俗普遍實行木棺土葬,形成小套完整的喪葬習俗,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3] 
一、穿壽衣。無論冬夏全穿棉衣,件數忌雙。
二、燒倒頭紙。人死了稱“倒頭”,先在大門外燒張燒紙,這叫“髮腳禮”,意思是賄賂交差鬼路上好好關照。然後把死屍抬到備好的“草鋪”上,嘴裏放一硬幣,稱為“口噙錢”,胸前放一鐵犁鏵,作為震懾之物。再糊一個紙錢袋,裝上金銀(鉑)搭在門檻上燒掉。最後,找一個黑色瓦盆放在草鋪前,稱作“老盆兒”,在裏面燒上紙,全家孝子戴孝痛哭。
三、出魂:在民間人們都認為人死了以後還有一種靈魂到處遊動。為了不使死者的鬼魂在家裏惹是生非,要請陰陽先生根據死者的指紋判定出魂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全家人全部外出。否則,一是鬼魂走不淨;二是有一股“殃氣”,衝住誰誰遭殃。等過了這個時辰後,家人回來再用銅器敲打一下,以驅趕鬼魂走淨。
四、報喪:燒罷倒頭紙後,派人通知親戚朋友前來作吊。報喪的形式,早先時期是發喪帖,後來改為口頭通知。
五、成殮:入殮即是把死者裝入棺材內。棺材內事先鋪上一層草木灰(滲濕),放上九個墊背錢。然後把屍體放進去,把“口噙錢”掏出來。接着,閨女們輪着洗臉,最後,蓋棺封口,成殮完畢。孝子還要去給家族人等挨門磕頭,稱作“跪門”。
六、出殯:出殯這一天最隆重,請鄉親幫忙,請廚師起火做菜,請大賓、禮相、訂嗩吶、扎灶火、親戚朋友大行祭禮。下午,起靈以前還要成主、堂祭。這些程序完後起靈出殯,長子在靈前摔碎“老盆兒”。
七、赴三、祭七:埋葬第三天,帶上供品,特別是包好的歲數餃子和湯水到墳上行祭,稱之“赴三”。接下是,每七天上墳祭一次,一直到十“七”算是“七”盡。以後,每週年祭一次,如此延續下去。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喪禮詳情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制棺材

棺材,俗叫“冷貨”“壽貨”。習慣認為柏木最佳,其次是楸木、松木、桐木等,禁絕用榆木(與愚字諧意)。還講究木板厚度和塊數,四扇子(也叫四獨板)、十六圓心(十六棵柏樹的中心板),厚度三寸製作的棺木為上品,八仙(底、蓋二塊,邦六塊)為上中等品,十塊為中品,十二塊為中下品,十四塊為下等品,十六塊為等外品。
製作棺木忌分脊(底為偶數)、破臉(蓋為偶數)、翻角(大小頭配合使用),存放棺木必須將小頭面向室內,含有挽留之意,棺蓋反掩,以解“棺內有人”之嫌,刨花木屑,並不清除淨盡,以示留財。
故縣一帶所用棺木形式通常有兩種:一為四角齊,俗叫“京貨”,一為靴子頭。不論頭數多少,質量好孬,兩頭檔板儘量選用柏木,條件最差的也得選用一塊柏木。俗謂:柏木可阻擋穿山甲侵襲,以之護衞亡者軀體。檔板雕刻花紋圖案,如福壽圖松鶴圖二十四孝八仙慶壽等。更講究的還有滿扇花(棺木四周滿是花紋)、重底(即在棺底再套一塊底板,底上拔璜,便於調向和套底)、天河蓋(即在棺蓋頭部開一孔,嵌入玻璃,便於瞻仰遺容)。經濟富裕的家庭,棺木作好(給老人蓋房子),還得澆梁慶賀。當棺木完成進行上蓋時,女婿、外甥、親族自家,在約定時間、攜煙、酒、鞭炮、雞蛋等前往祝賀,主人設宴招待。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穿老衣

老人病危,子女先稟告人主(男為舅家,女為孃家)知曉,再通知外地子女前來輪流守護,不容廢離,徵詢老人有何遺囑,與外人有無經濟手續,洗臉、淨身、梳頭、更衣,此時所有親人子女坐守不離,直至老人嚥氣。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燒到頭紙

病人停止呼吸叫“到頭”“嚥氣”,嚥氣前,用銀線系硬幣含入齒間(俗謂“不變啞巴”),同時在手裏塞小袋,內裝小面蛋叫“打狗餅”(以防途中狗咬),然後將備好的紙人紙馬,用紅線繫馬頭,再將線拉回按男左女右放在亡人手中,然後燃紙人紙馬,送魂歸天。此刻孝子燒紙舉哀,叫燒“到頭紙”。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安靈

將祖先堂打掃乾淨,設靈牀,頭向左,白紙苫臉,腳併攏,用紙繩拴住腳尖,防驚屍遊魂,牀頭燃明燈一盞,叫“照屍燈”,牀前掛白布帳子,遮掩屍體,帳外安放靈桌以供祭品。桌前系白圍裙,桌下放燒紙盆。一切安排停當,男女孝子齊集靈堂燒紙,叫“安靈”。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守靈

男女孝子披麻戴孝,守靈坐草,晝夜不離,以報生養之恩。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訃聞

陰陽先生看墳後,即開寫喪單和七數單,訃聞上寫:家××月×日壽終正寢,×日×時開弔,×時入殮,×時安葬,謹此 訃聞
孤子×××泣血頓首拜哀
七數單是按亡日起算,每七天為一期,一直寫至七期和百日時間,並定出幾期燒紙,由主事人向親族宣佈動客燒紙為第×期,親族自家齊臨燒紙,女婿外甥燒紙時間隨意。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開弔

院中設置二靈,專為羣眾及親友弔唁之用。多在出殯前日,以“出紙”為號。“出紙”即是用白紙寫訃聞帖於門首,向大家告知開弔安葬時間,同時用黃白紙根據亡人年齡剪制庚旗(黃白各半)平分插在兩個草把上放置大門兩側,然後將一張小桌放於門外,上面放置男女孝服、草繩、喪杖等,在奏樂聲中,孝子穿孝服、燒香、奠酒、叩頭、綁草繩、持喪杖回坐二靈致哀。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引魂

由陰陽先生剪制,先用白紙折成二寸寬二尺長的紙條用墨筆寫“寶幡接引×氏靈魂入墓,凶煞遠避,大吉大利”,兩邊寫對聯“金童引過天橋路,玉女送到奈何橋。”然後用黃紙剪連紙幡,套在字條之外,掛靈前以備出殯之用。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弔喪

“出紙”之後,親友陸續前來弔唁,上香叩頭致哀,此時,守靈孝子聞聲陪弔。吊罷一般都到靈前瞻仰遺容。亡者未婚兒媳或女婿前來弔唁,行至村口止步,喪家要在其孝服之外斜佩一條紅綾,以示新親,並由樂隊吹奏迎接回家。已嫁姑娘前來弔祭,來時身穿孝服,行至村頭即大放悲聲。這時因為走到往日與親人話別之處,觸景生情,故而痛哭號啕,悲哀之極。每日靈前三次獻飯,多由女兒奉獻,每次獻食跪靈痛哀,這是因為往日與親捧食,笑臉相迎,今日獻食點滴未進,思念前情,悲慟難忍,淚隨聲流。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燒紙

每日早、晚三餐,孝子都要燒紙致哀,以示“晨省、昏定”與“日供三餐”之孝意。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入殮

入殮之前,執事者邀請人主對亡者棺木以及穿戴之物進行過目,並徵求意見,然後讓坐於客廳,令孝子跪於面前,向人主俯首請罪,聆聽教誨,直到人主許諾,方能叩謝退位,進行“入殯”。先將棺木放置院中,開始先裝棺材,在棺底撒以青灰叫“青天”,灰上擺放七枚黃紙錢叫“北斗”,再放一層柏葉叫“松柏長青”,用青土裝枕,叫“土生萬物”,柏葉之上鋪絲綢白褥叫“鋪銀”,然後將棺木移至靈堂移屍於棺內,用黃色絲綢被子掩蓋身上叫“蓋金”,兒買褥女買被,叫“鋪兒蓋女”。枕下墊衫叫“頭枕衫(山)”,腳蹬褲叫:“腳登(褲)庫”。身左右裝籽花(有的還放上生前喜愛之物作陪葬品),然後念入殮歌:“頭枕山,腳登庫,後世兒孫代代富”,“上蓋金,下鋪銀,兒孫能抱聚寶盆”,“身左身右裝籽花,後世兒孫能發家”,念畢開臉,孝子用棉球蘸酒,塗於亡人五官,同時念開臉歌:“開你眼,看明亮,開你鼻子聞噴香。開你咀,吃四方,開你耳朵聽叮鐺”。開畢放入棺鎮,隨將棺蓋半掩(頭位留空),便於瞻仰遺容,然後邀請人主焚香,共同燒入殮紙。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夜祭

出殯前日晚,親友鄰舍都來夜祭,也叫弔喪,向亡人告別,有樂隊和鑼鼓陪祭。凡晚輩親戚都要向亡人單獨致祭,俗叫“點戲”“熱鬧”,由致祭人向樂隊封錢酬謝,由執事人安排順序,依法祭奠,致祭人跪靈奠酒默哀,樂隊唱戲或吹奏一段停歇,由另一客人接着致祭。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門禁

男女孝子在親人亡後七天之內禁入鄰宅,有事只能門外交談。偶然誤入,鄰人以掃帚擊之,謂之驅邪。另外男孝子在守靈期間,不理髮,不整容,以誌哀思,俗謂“醜孝子”。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葬禮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隨喪物

1.銘旌。銘旌是女晚輩(女、侄女、孫女、外甥女等)對亡者一生為人處世的讚揚稱頌。用數尺紅布截成數條,以白粉筆寫旌文。男喪寫“恭旌 大德望 老大人公平正直之靈柩”,女喪寫“恭旌 大坤範 老太君勤勞儉樸之靈柩”。均不寫下款,只是最親一女寫姓名,下葬後置於板蓋隨葬,其餘銘旌於喪後撕成碎塊,給送喪者每人孝布頭上夾一塊,以示悲中有喜。
2.寫挽幛。晚幛是男晚輩親戚對亡者一生為人處世的讚揚和稱頌。用五尺白洋布,以墨筆寫“風範長昭”“遺愛千秋”“德慈可風”等,以示哀悼與懷念。
3.裝吃食罐。內裝亡者獻食,罐體外用金紙圍裹,送殯時,由女婿抱至墓地。
4.裝長明燈。給碗裏裝半碗土,上鋪數層錫,放燈芯,添油,以備封墓門時點燃放入墓窯,以消除氧氣。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送酒

執事人執酒具、領孝子、樂隊到各巷向眾叩頭,以酒相敬,意為邀請鄉親幫忙送葬,前日一次,本日兩次,至第三次執事者言明起喪時間到,羣眾即執銑向喪家集中,執事者向眾撒煙致謝,準備起靈。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趕殃

陰陽先生説此喪有殃,則有“趕殃”之習,當靈柩抬出大門時,由襄忙的邊打雞邊走(男喪白公雞,女喪白母雞),謂之“趕殃”,意將災殃趕走。後放雞自飛。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摔盆

起靈前,由人主將老盆摔於主祭孝子頭前,示意該孝子即為亡者繼承人,手執引魂幡,走在靈柩前邊,眾孝子隨其身後。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路祭

靈柩行至巷頭路口,中途落靈,進行路祭,樂隊陪祭,在行進途中,孝子多次跪靈攔路,以示不捨其親。孝子多有人攙扶,男攙男,女攙女,以防跌傷。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下葬

靈柩運達墓地,主祭孝子必須跳入墓穴親自挖土數銑,以示為老人“安家”,同時向下葬人叩頭邀請受勞。下葬之後,根據陰陽測定方位,調整靈柩位置,然後鋪銘旌於棺蓋,放吃食罐於頭位,放長明燈於腳位,再填土成墓,然後焚紙致哀。
亡者重孫送喪時,男持紅紙燈籠,女持紅紙小旗,按男左女右插於墳頭兩側。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謝孝

孝子由墳地回村路上,遇見鄰舍長輩,就地跪拜,行謝孝禮,以期對失親之人多加照顧。有時主祭孝子背上抬靈的椽或拉靈的架子車,即可直奔家門。門口放一盆水,盆口放一把刀,男女孝子依次洗手並撩水與刀上,以防帶入邪氣。然後進入靈堂,向亡者遺像焚香奠酒,以示安祭,然後脱去孝服,摘掉眼罩,將孝布盤於頭上。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打怕怕

葬後一連三夜孝子要在墳墓周圍開穴壓草點火,俗叫煨火,為亡人驅邪打怕怕。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踩新院

葬後第三日,孝子與主要親族到墳上燒紙祭奠,並帶銑整修墓冢,叫“圓墳”。接着是踩新院,參與人排成一行,繞墳旋行,一人領唱踩院歌:“踩,踩,踩新院,五穀豐收人平安。左三匝,右三匝,踩的新院不怕怕;右三匝,左三匝,後輩兒孫能發家。”近年來,有人編唱新踩院歌:“踩,踩,踩新院,新院拉上高壓線;安電燈,裝電扇,安上電爐能做飯;自來水,真方便,電動磨子出白麪。牀頭放台收音機,聽聽歌曲解心煩;桌上放台電視機,看看節目長識見。天上人間都一樣,日子越過越香甜。”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祭禮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過七數

根據論單開列七數日期從一到五七,每期均到墳上燒紙,三七或五七由主家定個大祭之日,親族都來祭奠,其他七數燒紙,女婿外甥可以隨意參加。由執事人趁吃飯時間向眾親族講明。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百日

逝世百日要燒百日紙,以示紀念。百日之內,主祭孝子不剃頭,以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孝意。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守孝

親人死後,孝子須守孝三年,以報養育之恩。頭不離白布,足不離白鞋,不參與歡樂喜慶活動,不介入遊樂場所,每逢亡人生日週年,都要上墳祭奠。春節不貼紅色對聯,第一年貼白色,第二年貼黃色,第三年貼蘭色。不走親串友,不對外拜年,以示“守孝”,燈節給墳上扎墓燈,三年過後,脱去孝服即為服制已盡。建國後,幹部、職工、教師等,老人去世後不穿孝服,只在袖上戴黑紗或在黑紗上縫“孝”字,以誌哀思,比較文明。

中原古滎漢族喪葬習俗脱服

又叫“過三年”“送灰”。守孝三年期滿,一般是在亡者忌日脱服的。如果亡者有長輩或親人(指丈夫或妻子),多利用清明節、六月六或十月一等鬼節脱服。傳統觀念是:“祖先灰未送,子孫孝未盡。”因此人們將送灰當作一件大事來辦。在脱服過程中還有這些過程:
1.請靈。脱服之前,告知親友脱服日期。於前日下午,孝子身穿孝服,前往墳前請靈。抬張靈桌,上放牌位(現為遺像),手捧紙人紙馬,到墳前焚香跪拜,行“請靈”禮,祝告老人魂附神主,乘馬還家,享受祭奠。
2.安靈。請靈回來,安靈桌於靈堂,紙人紙馬置於靈側,金斗銀山、金童玉女排列靈堂周圍,在奏樂聲中,敬酒獻飯、擺花貢果,孝子跪靈讀祭文,俯首致哀。
3.點主。穿神點主。就是請人用硃砂給牌位上的神字添一豎,主字添一點(原字均缺一劃)。此日,聘主官,請禮教,大宴賓客。首先成立執事組,一人主通禮法,一人主唱禮法,一人為秘書,主編祭文,寫對聯等,兩人輔助主祭人行事。先行四祭禮,獻飯、獻餐具,孝子在鼓樂聲中行四拜禮。時屆午時,親族齊到墳上燒紙後即行脱去孝服。孝子出門是黃對聯,進門則為紅對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