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印邊界問題

鎖定
中印兩國關於邊界劃分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印邊界線全長約2000公里,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過,但兩國按照雙方的行政管轄範圍,早已形成一條傳統習慣線。中印邊界線分3部分:東段沿着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中段沿着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沿着喀喇崑崙山脈走向。中印邊界糾紛是英國殖民主義的遺產。 [8] 
1947年印度獨立後,全面接管了英國侵佔中國西藏的一些邊境地區,並不斷蠶食中國領土。
1962年,印度為了侵佔中印邊界地區,公然在邊界東、西兩段向中國軍隊開始全面進攻,中國軍隊奉命自衞反擊,並取得了完勝。隨後,中國政府為了中印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主動停火、主動後撤、主動交還繳獲物資,創造了謀求和平解決國與國邊界問題的先例。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後,中印關係跌入冰點,直到1981年才重新恢復談判。
2004 年11月,中印雙方確立瞭解決邊界問題的“三步走”路線圖。
2005年,中印雙方達成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邁出瞭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一步。
2019年,中印舉行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二十二次會晤,就加強信任措施建設達成共識。 [35] 
2020年,印方公然違背雙方達成的共識,越過實控線向中方蓄意挑釁,在加勒萬河谷及班公湖地區持續製造衝突事件。 [36] 
截至2021年4月29日,中印雙方邊防部隊實現在加勒萬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區脱離接觸,邊境地區現地局勢總體緩解。 [34] 
2022年9月8日,根據中印雙方第十六輪軍長級會談達成的共識,中印兩軍位加南達坂一線部隊開始同步有計劃組織脱離接觸。 [41] 
中文名
中印邊界問題
當事國
中國,印度

中印邊界問題傳統習慣線

1962年,周恩來總理在《就中印邊界問題致亞非國家領導人的信》中提到:
在歷史上,中印兩國人民一直是和平友好相處的。中印兩國之間的邊界雖然從未正式劃定,但是,在英國殖民主義者來到東方之前,中印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邊界爭執。這是因為在兩國人民長期和平相處的過程中,按照雙方的行政管轄範圍,早已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的邊界。這條中印之間的傳統習慣邊界,它的東段是沿着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它的中段是沿着喜馬拉雅山脈,它的西段是沿着喀喇崑崙山脈。
在東段,印度政府提出爭議的傳統習慣線以北的地區,歷來是屬於中國的。這個地區包括西藏地方所屬的門隅、洛渝、下察隅三個部分,面積共為九萬平方公里。
在中段,印度政府提出爭議的傳統習慣線以東的各個地方,歷來是屬於中國的,面積共為二千平方公里。
在西段,印度政府提出爭議的傳統習慣線以東和以北的地區,歷來是屬於中國的。這個地區主要包括中國新疆所屬的阿克賽欽地區和西藏阿里地區的一部分,面積共為三萬三千平方公里。 [3] 

中印邊界問題問題的由來

中印邊界糾紛是英帝國主義侵略的遺產。英帝國主義在完全統治了印度以後,就利用印度人民的無權狀態,以印度為基地,把它的侵略和擴張的矛頭轉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的邊疆。從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初,英帝國主義一直在積極進行侵略中國的西藏和新疆的陰謀活動。它企圖打開中國的後門,以便同它侵略中國沿海和中國心臟地區的活動遙相呼應。

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界中段

中段爭議出現時間是最早的。爭議起源於作為藏印混血民族的菩提亞人冬夏在西藏與印度之間的遷居。19世紀初葉,英國殖民者已經牢牢確立了在南亞次大陸北部的統治,菩提亞人在印度境內時向英國殖民者納税,英國殖民者遂認為菩提亞人行跡所至皆應劃入印度。中印中段爭議由此而起。
此後,英國殖民者便用其慣用的手法蠶食中國領土,派人前往西藏邊境從事勘測活動,然後在製圖時故意篡改傳統習慣線,以使邊界的變動有利於英國殖民者的主張。如英國派往西藏邊境從事勘測活動的斯特拉徹中尉就在勘測香扎、拉不底時把邊界推到這一地區以北的分水嶺上。
1920-30年代,英印殖民地政府已經侵佔桑、葱莎地區,為使它的侵佔行為合法化,1926-1935年,英國同西藏地方政府就桑、葱莎地區的歸屬問題舉行了談判。1928年,英國駐錫金政務官貝利中校曾致函西藏地方政府,信文和附圖提出了劃界的具體建議,即英國願把葱莎以北直到桑覺拉山口的地區歸還西藏,而西藏應承認桑、葱莎地區系英屬印度的領土。然而,這一建議與傳統習慣線的位置仍然不符,西藏地方政府表示不能同意,談判未獲結果。英國的意圖雖未能實現,但西藏地方政府亦無實力奪回被侵佔的桑、葱莎地區。

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界西段

在中印邊界西段,在19世紀60年代,英帝國主義為了尋找一條侵略新疆腹地的捷徑,曾經覬覦地勢比較平坦的阿克賽欽地區,派遣軍事情報人員潛入這一帶地方進行非法勘察。
這些人秉承英帝國主義的意旨,設計了種種割裂新疆的界識。英國政府曾經一度企圖按照自己的意志改變中印邊界西段的傳統習慣線,但是,立即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 [3] 
英國企圖抹煞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界線,用割裂中國領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路目的。但是,即使如此,它也不敢完全否定中印之間的傳統習慣界線,把它陰謀製造的非法的邊界機和盤托出。
從1865年到1954年以前,英國和印度的地圖都沒有標出中印邊界西段的界線,或者模糊地畫出而註明是未定界。 [3] 

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界東段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英帝國主義就利用這個時機,企圖把西藏從中國分割出去,用承認中國對西藏的所謂宗主權的辦法,來否定中國對西藏的主權。
1914年的西姆拉會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召開的。但是,即使是在這個會議上,英國代表也未敢公開提出分割中國大片領土的要求。英國代表(麥克馬洪)是在這個會談的外邊,揹着中國中央政府的代表,同西藏地方的代表用秘密換文的方式,畫出了那條臭名昭彰的所謂“麥克馬洪線”,企圖把九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英屬印度。 [3]  但是,從1936年起,東段的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才出現在英國和印度的地圖上,直到1954年以前,還註明是未標定界。 [3] 
這事,不但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當時並不知情,就是達賴喇嘛和噶廈也事先未給其派去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劃界的授權,後來瞭解了情況的噶廈對“麥克馬洪線”不予承認。
此外,不論是西姆拉協定的文本還是地圖,均未得到當時派出陳貽範做談判代表的中華民國政府的批准和蓋印。 [5]  1914年7月,中國政府代表拒絕在《西姆拉條約》上簽字,並發表聲明概不承認任何此類條約或文件,同時將該立場照會英國政府,西姆拉會議遂以失敗告終。 [4] 
此後歷屆中國政府均明確表示不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 [3]  一個三方協定,只有兩方簽字,顯然是沒有什麼效力的。有印度學者也認為,“由於中國拒絕簽字,西姆拉會議流產了,因而也就沒有任何國際意義了”。 [5-6] 

中印邊界問題錫金段

19世紀初,東印度公司逐漸開始侵吞錫金,通過租借大吉嶺逐步將勢力滲透入喜馬拉雅山地區。而後以此為跳板向今中印邊界錫金段附近邁進。清朝與西藏地方抵制了英屬印度對“藏哲邊界”的武裝入侵,最終於1890年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並約定了今中印邊界錫金段的劃界走向。 [7] 
新中國成立和印度獨立後,兩國政府均繼承了1890年條約以及據此確定的中印邊界錫金段已定界,這反映在印度總理尼赫魯給中國總理周恩來的信件、印度駐華使館給中國外交部的照會、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印方提交的文件中。長期以來,中印兩國按1890年條約確定的邊界線實施管轄,對於邊界線的具體走向沒有異議。邊界一經條約確定,即受國際法特別保護,不得侵犯。 [1] 

中印邊界問題印度蠶食中國領土

1947年印度獨立後,全面接管了英國侵佔中國西藏的一些邊境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尼赫魯政府在總體上確立了對華和平共處政策,同時也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抗議,加快了在中印邊界地區搶佔的步伐,繼續擴大其佔領範圍。 [9-10] 

中印邊界問題印度的邊界蠶食政策

印度獨立後,延續英印政府的邊界蠶食政策,加快了對中印邊界地區的滲透和控制。為此,1951年2月,印度成立了“北部和東北部邊境防務委員會”,該機構隸屬於印度國防部,成員來自於印度國防部、交通部、內政部、外交部等部。 [10] 
侵佔中印邊界東段中國領土
在1951年前後,印度方面在東段向 “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境內推進,遭到當地居民的抵抗。
1953年阿薩姆邦的印軍一個連共70餘名官兵,逆蘇班西里河西而上,侵入塔吉村時,被埋伏在叢林中的珞巴族居民用弓箭將其全部射殺。到1953年印軍基本上侵佔了門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礎上,印度政府於1954年在其侵佔的“麥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上,建立起它的“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正官方地圖,把原來一直標明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企圖使其侵佔的中國領土固定化、合法化。 [9] 
侵佔中印邊界中段中國領土
在中段,印軍除了佔領英國殖民主義者侵佔的桑、葱沙兩地外,1954年開始又侵佔了香扎、拉不底、烏熱、波林三多、什布奇山江、巨哇、曲惹等地,共約200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9] 
侵佔中印邊界西段中國領土
在西段,印度軍隊於1955年侵佔了中國的巴里加斯地區。 [9] 

中印邊界問題中方剋制下的和平

從1954年到1956年,中印兩國總理三次會面。周恩來向尼赫魯談到:中印邊界全部沒有劃定,這是首先需要加以肯定的事實;“麥克馬洪線”是英國殖民主義者造成的,中國政府決不會承認這條線,但也從來沒有越過這條線;中國政府對中印邊界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在邊界問題全面解決以前維持兩國邊界久已存在的狀況。
然而,與中國政府準備協商解決邊界問題的立場不同,印度政府一直打算把英國殖民統治者所劃的對它最有利的線作為邊界線強加給中國。不過,儘管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中印邊界仍然維持了近十年的和平狀態。

中印邊界問題從爭議到戰爭

中印邊界問題印度公開邊界爭議

50年代初期,在中印建交後的頭幾年裏,兩國政府出於各自的原因和考慮,都沒有把就邊界問題達成諒解列入議事日程。不過,兩國政府也瞭解,雙方在邊界問題上的主張是不同的。 [11] 
1957年10月,中國開通了從新疆通往西藏的公路。1958年10月,印度方面向中國方面提出交涉,聲稱這條公路通過的一部分領土屬於“印度拉達克”地區。中方拒絕了這一指責。這次外交交涉把中印兩國之間關於阿克賽欽地區歸屬問題的爭執挑明。 [11] 

中印邊界問題從爭議到衝突

關於阿克賽欽地區歸屬問題的爭議給兩國關係帶來比較重大的影響。1959年1月23日,周恩來致信印度總理尼赫魯,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國方面對於中印邊界問題的立場;此後又在9月8日的信中建議雙方應“考慮歷史的背景和當前的實際情況,根據五項原則,有準備有步驟地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兩國邊界問題。”
可是,印度政府無意通過和平談判協商解決邊界問題,尼赫魯多次宣稱印度所主張的邊界是不可變更的。 [11] 
1959年3月10日,西藏反動上層集團發動武裝叛亂。失敗後,14世達賴喇嘛裹脅部分藏人逃亡國外。 [12] 
西藏發生叛亂後不久,印度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時,印度軍隊在東段越過“麥克馬洪線”,深入中國領土,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邊界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朗久村發生了中印之間的第一次武裝衝突。 [11] 
1959年10月21日,在中印邊界西段空喀山口以南的中國領土上再次發生武裝衝突。為緩解局勢,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國政府於11月7日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印方拒絕了這一建議。
1960年4月,周恩來親赴新德里與尼赫魯商談,也未能取得任何成果。此後,印度政府更把中國的忍讓當作軟弱可欺,大肆採取所謂的“前進政策”,不斷以軍事行動蠶食中國領土,破壞邊界現狀。至1962年年中,在中印邊界西段,印軍在一直由中國管轄和控制的地區設立了43個據點;在中印邊界東段,印軍沿“麥克馬洪線”建立了24個新哨所,甚至在該線以北的扯冬設立了新哨所。中印邊界地區兩軍對峙,犬牙交錯,大規模武裝衝突有一觸即發之勢。 [11] 

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

從1962年8月到10月,中國曾反覆建議中印雙方討論邊界問題,印度反而正式向中國提出全面的領土要求,並在中印邊境集結2.2萬餘人的軍隊。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下令要把守衞中國領土的中國軍隊“清除掉”。18日印軍在邊界東、西兩段向中國軍隊開始全面進攻。 [9] 
在印軍發動武裝進攻之後,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果斷作出了實施自衞反擊作戰的決定。中國邊防部隊奉命於10月20日實行自衞反擊,在西段一舉掃除了印度軍隊在中國境內建立的全部據點,在東段控制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大片土地。 [11] 
中國政府本着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一貫立場,為了中印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緩和由印度當局造成的嚴重局勢,於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脱離接觸。當日,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總理,表明中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是“一種騙局”。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華浪潮,加緊戰爭動員和準備,宣佈全國處於“緊急狀態”,成立了“應對緊急情況的”內閣,公開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乞求軍事援助。11月14日,印軍在邊境東段又向中國軍隊發動猛烈進攻。鑑於此,中國邊防軍隊再次反擊,以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創造用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條件。此次擊斃、傷、俘虜印軍官兵八千八百餘人。
中國政府於11月21日宣佈宣佈:從22日零時起,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從12月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將從1959年11月7日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隨後,中國政府又宣佈釋放和遣返印軍被俘的全部軍事人員,並歸還在衝突中所繳獲的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9] 
在這次中印邊界衝突中,中國不僅捍衞了尊嚴、保衞了領土的完整,在國際上開創了勝利軍隊主動停火、主動後撤、主動交還繳獲物資,為謀求和平解決國與國邊界問題的先例。 [9]  此後,中印邊界的形勢基本穩定下來。 [11] 

中印邊界問題談判的努力

中印邊界問題重啓談判

1962年邊界戰爭前後,印度在邊界問題上的激烈情緒達到頂峯,戰爭使中印關係跌至冰點。 [14]  1970年,中印關係出現緩和跡象。1976年雙方恢復互派大使後,兩國關係逐步改善。 [13]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着中印恢復互派大使以及中印關係僵冷狀態開始鬆動,印度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立場有所調整。 [15] 
1979年,印度外長訪華,擬就改善和發展中印關係全面交換意見,但未接受中國提出的“一攬子”解決方案。1981年6月,雙方同意邊界分歧沒有必要成為改善中印關係的障礙,邊界談判在中斷20年後得以恢復。 [14] 

中印邊界問題談判機制的發展

自1981 年恢復談判以來,兩國關於解決邊界問題的磋商與談判機制的層級不斷提升,磋商與對話的內容也得到擴展。 [17] 
1981年6月,中印兩國決定就邊界問題建立副部級官員會談,至1987年11月共舉行了8輪會談。
1988年12月,中印邊界聯合工作小組會談機制建立,至2005年3月共舉行了15輪會談。
1993年9月,關於邊界問題外交軍事專家組機制形成,至2005年3月共舉行了15次會議。
2003年6月,中印雙方同意各自任命特別代表探討解決邊界問題的框架,形成了關於邊界問題的特別代表會晤機制,至2019年12月共舉行了22次會晤。
2010年12月,中印就建立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達成共識,並於2012年1月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建立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的協定》 [16]  [15]  截至2021年6月25日,共舉行了22次會議。 [18] 

中印邊界問題取得的成果

確立解決邊界問題的“三步走”路線圖
隨着中印解決邊界問題的磋商與談判進程不斷推進,兩國就解決邊界問題的總體思路也基本形成,確立瞭解決邊界問題的“三步走” 路線圖。
回顧特別代表會晤的議題可以看出, 前五次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的主要議題就是找到解決邊界問題的總體原則。在2004 年11 月舉行的第四次特別代表會晤期間,中方提出的解決邊界問題的“三步走” 路線圖得到印方認可,即先確立解決邊界問題的指導原則,再確立落實指導原則的框架協定,最後在地面上劃界立樁 [19]  [17] 
就政治指導原則達成共識
在確立瞭解決邊界問題的“三步走”路線圖後,2005年第五次特別代表會晤就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達成共識,並於2005年4月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 [17]  [20]  ,完成了“第一步”談判 [19]  。協定明確指出“邊界問題的早日解決符合兩國的基本利益,因此應將其視為戰略目標”。 [22] 
2006年11月21日,中國和印度在新德里發表《聯合宣言》重申:中印雙方將在上述指導原則的基礎上解決邊界問題,特別代表將早日商定一個適當的框架,以便最終一攬子解決邊界問題,包括中印邊界各段。在邊界問題解決之前,雙方將根據1993年、1996年和2005年協定的規定,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21] 
完善邊境管控機制
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前確保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為邊界談判創造和平友好氛圍,始終是中印兩國的共同關切。為此,兩國不斷細化邊境管控措施, 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信任措施建設機制,陸續形成了1993年協定、1996年協定、2005年議定書、2012年工作機制和2013年協議等成果。
1993年9月,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 [23]  ,邊界問題“應通過和平友好方式協商解決” 第一次以協定的形式確立下來,同時規定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雙方嚴格尊重和遵守實際控制線,以及通過協商制定在實際控制線地區的有效信任措施。 [24] 
1996 年11月,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 [25]  。1996年協定決定進一步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有效的信任措施,加強軍事領域的信任和增加透明度,為此對實際控制線地區的軍事力量部署、軍事活動範圍、避免導致邊境緊張局勢行為、防止軍用飛行器越線以及軍事交流合作等做出規定。 [26] 
2005年4月,兩國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實施辦法的議定書》,就1996年建立信任措施協定有關條款的具體實施辦法達成協議。 [26] 
2012年1月,中印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關於建立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的協定》 [16]  。工作機制不探討邊界問題解決方案,也不影響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其主要任務是處理和保持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相關的重大邊境事務,研究開展和加強中印邊境地區雙方軍事人員和機構間交流與合作的方式方法,探討在雙方一致同意的邊境地區開展合作,並處理可能出現的影響中印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的問題和情勢。 [26] 
2013年10月,中印兩國達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邊防合作協議》 [27]  ,以法律的形式把過去管控衝突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肯定了下來,確定了雙方今後處理邊界對峙的要求和規範,明確了雙方在邊境地區合作的範圍和機制,規範了兩國邊防部隊和兩軍之間加強聯繫的方式。 [26] 

中印邊界問題2021年

2021年11月18日,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洪亮同印度外交部東亞司輔秘史耐恩以視頻方式共同主持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第23次會議。兩國外交、國防、移民等部門代表參加。 [37] 

中印邊界問題2022年

2022年1月12日,中印兩軍在莫爾多/楚舒勒會晤點中方一側舉行第十四輪軍長級會談,兩國國防、外交部門代表參加。雙方繼續就推動中印邊界西段實控線地區有關問題解決坦誠深入交換意見。雙方同意遵照兩國領導人指引,儘快解決剩餘問題。雙方表示,這將有助於恢復西段實控線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並促進雙邊關係。雙方同意持續鞏固已有成果,採取有效措施,保持西段地區包括冬季的局勢安全穩定。雙方同意繼續保持軍事和外交渠道溝通,通過對話協商儘快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雙方同意儘快舉行下一輪軍長級會談。 [38] 
2022年3月11日,中印兩軍在莫爾多/楚舒勒會晤點印方一側舉行第十五輪軍長級會談。 [39-40] 
2022年9月8日,根據中印雙方第十六輪軍長級會談達成的共識,中印兩軍位加南達坂一線部隊開始同步有計劃組織脱離接觸。這有利於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 [41] 

中印邊界問題面臨的阻礙

雖然邊境管控機制對確保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卻未能有效遏止邊界對峙事件的多發態勢。 [26] 

中印邊界問題1987年中印邊界對峙

1986~1987年,中印再度因扯冬和桑多洛河谷發生公開爭辯和對峙。1986年12月,印度議會通過法案將此前在中國藏南地區成立的“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阿魯納恰爾邦”,中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宣佈不予承認。 [28-29] 

中印邊界問題2013年“帳篷對峙”

2013年4至5月,在中國邊防部隊沒有越過實際控制線的情況下,印度宣稱中國士兵在天南河谷“越過實際控制線入侵印度”,並搭起帳篷與中方形成“帳篷對峙”。 [30-31] 

中印邊界問題2017年“洞朗對峙”事件

2017年6月16日,中方在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270餘人攜帶武器,連同2台推土機,在多卡拉山口越過錫金段邊界線100多米,進入中國境內阻撓中方的修路活動,與中國邊防部隊形成長達70多天的“洞朗對峙”事件 [32]  [31]  [1]  印度邊防部隊越界人數最多時達到400餘人,連同2台推土機和3頂帳篷,越界縱深達到180多米。截至7月底,印度邊防部隊仍有40多人和1台推土機在中國領土上非法滯留。 [1] 
事件發生後,中國邊防部隊在現地採取了緊急應對措施。6月19日,中方通過外交途徑緊急向印方提出嚴正交涉,對印方非法越界行為予以強烈抗議和譴責,要求印方立即將越界的印度邊防部隊撤回到邊界線印度一側。中國外交部、國防部、中國駐印度使館在北京和新德里先後多次向印度提出嚴正交涉,強烈要求印度尊重中國的領土主權,立即撤回越界的邊防部隊。中國外交部、國防部發言人多次公開表態,説明事實真相,表明中方立場,並公佈了印軍越界的地圖和現場照片。 [1] 

中印邊界問題2020年邊境衝突事件

2020年5月6日,印度邊防部隊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進人中國領土構工設障,阻攔中方邊防部隊正常巡邏。6 月15日,在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再次越過實控線並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衝突並造成人員傷亡。8 月31 日,印軍在班公湖南岸、熱欽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線佔控並公然挑釁,造成邊境局勢緊張。 [31]  [33] 
截至2021年6月,經過11輪軍長級會談,雙方就相互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並同意將繼續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保持密切溝通。 [34]  此外,2020年9月10日中印外長髮表聯合新聞稿,坦誠和建設性地討論了中印邊境形勢發展及中印關係。 [2] 
2021年4月29日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稱,“在中印共同努力下,雙方邊防部隊實現在加勒萬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區脱離接觸,邊境地區現地局勢總體緩解。” [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