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丫髻

鎖定
古代,凡未成年或成年但未婚嫁的女子,多將頭髮集束於頂,編結成兩個髻。其狀左右各一,與樹枝丫杈相似,故名“丫頭”,亦稱“丫”。
中文名
丫髻
拼    音
yājì
釋    義
謂梳着丫形髮髻

目錄

丫髻解釋

1.謂梳着丫形髮髻。
2.指丫形髮髻。
3.借指童僕。
4.荔枝品種之一。 [1] 

丫髻來歷

梳丫髻的幼女 梳丫髻的幼女
兩髻形狀如“丫”形,故稱丫髻。因有兩髻,故又名“雙丫髻”、“雙髻丫”、“雙角髻”、“雙童髻”。一般為侍婢、童僕或男女兒童常梳的髮式;未婚女子也有梳的,但多為貧家女兒。北宋陸游《浣花女》詩:“江頭女兒雙髻丫,……插髻燁燁牽牛花”。在明代,只小婢伎梳扎,未婚女子要梳“三小髻”。河南洛陽出土一件商代玉雕人像,頭上梳有雙丫髻。可知這種髻式,商代已有。雙丫髻各代均流行,其行稍有不同變化。
丫髻 丫髻
丫髻是一個實心的髮髻,一般婦女在年幼時以梳丫髻為主,成年之後則改梳丫髻,到出嫁之日,再將發鬟改為成為少婦的髮髻。如果已過婚齡而未出嫁,那也只能梳鬟而不能梳髻。所以,梳髻與梳鬟,是古時婦女婚嫁與否的一種標誌。杜甫負薪行》詩曰:“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堪諮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户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就是描述四川夔州(今奉節)地區的婦女,因連年戰亂,男丁減少,知道四五十歲還找不到婆家,但仍梳着待嫁的發鬟。
參考資料
  • 1.    丫髻  .在線新華字典[引用日期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