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2016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為2016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1931年,傅雷先生受聘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美術史課。《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是在其講稿基礎上完成的。這本書飽含傅雷對美的見解與熱情,體現了傅雷深湛的美學素養。全書圍繞西方文藝復興以來20位藝術大師及其名作展開,不僅對這些藝術傑作的精妙造型、微妙情緒有細緻分析,還涉及哲學、文學、音樂、社會經濟、歷史背景等等,對讀者豐富自己的藝術修養,頗有教益。 [1] 
中文名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作    者
傅雷
出版時間
2017年1月30日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頁    數
280 頁
ISBN
978-7-214-19633-0
定    價
42.00
開    本
880×1230毫米 1/32
裝    幀
精裝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內容簡介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是傅雷先生的名作,學習美術賞析、西方藝術史的入門書和必讀書,被譽為“中國版《藝術的故事》”。
全書圍繞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20位藝術大師及其名作展開,起於喬託,終於柯羅,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繪畫大師,如波提切利達·芬奇拉斐爾倫勃朗、委拉斯凱茲、普桑、庚斯勃羅等無不網羅。
在對所涉及的美術作品進行精到分析的同時,傅雷先生的寫作還旁及哲學、文學、音樂、歷史背景等等,能全面豐富讀者的藝術修養。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8張)
為便於讀者更直觀地進入藝術的世界,本書配有近百幅高清插圖,全綵色印刷,給讀者以視覺的盛宴。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圖書目錄

目錄
Contents
001 序
001 第一講 喬託與阿西西的聖方濟各
012 第二講 多那太羅之雕塑
024 第三講 波提切利之嫵媚
035 第四講 萊奧納多·達·芬奇(上)
——《瑤公特》與《最後之晚餐》
046 第五講 萊奧納多·達·芬奇(下)
——人品與學問
058 第六講 米開朗琪羅(上)
——西斯廷禮拜堂
072 第七講 米開朗琪羅(中)
——聖洛倫佐教堂與梅迪契墓
080 第八講 米開朗琪羅(下)
——教皇尤里烏斯二世墓與《摩西》
090 第九講 拉斐爾
090  一、《美麗的女園丁
097  二、《西斯廷聖母》
103 第十講 拉斐爾
103  三、梵蒂岡宮壁畫——《聖體爭辯》
115 第十一講 拉斐爾
115  四、氈幕圖稿
126 第十二講 貝爾尼尼
——巴洛克藝術與聖彼得大教堂
141 第十三講 倫勃朗在盧浮宮
——《木匠家庭》與《以馬忤斯的晚餐》
159 第十四講 倫勃朗之刻版畫
173 第十五講 魯本斯
193 第十六講 委拉斯開茲
——西班牙王室畫像
206 第十七講 普桑
225 第十八講 格勒茲與狄德羅
237 第十九講 雷諾茲與庚斯勃羅
252 第二十講 浪漫派風景畫家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作者簡介

傅雷先生 傅雷先生
傅雷,著名文藝評論家、翻譯家。字怒安、號怒庵,上海人。傅雷先生學養精深,對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等各個領域都有極淵博的知識。1928年初,傅雷留學法國,在盧浮美術史學校聽課,翻譯了丹納所著的《藝術哲學》,寫了畫家《塞尚》一文,回國後與劉海粟先生合編《世界名畫集》。1931年,傅雷任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現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美術史課程。在講稿的基礎上,傅雷先生寫成了這部《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圖書樣章

第四講 萊奧納多·達·芬奇(上)
——《瑤公特》與《最後之晚餐》
《瑤公特》這幅畫的聲名、榮譽及其普遍性,幾乎把達·芬奇的其他的傑作都掩蔽了。畫中的主人公原是翡冷翠人焦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蒙娜·麗莎(Mona Lisa)。“瑤公特”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期詩人阿里奧斯托(Ariosto,1474—1533)所作的短篇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名字,不知由於怎樣的因緣,這名字會變成達·芬奇名畫的俗稱。
提及達·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會聯想到他的人物的“嫵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樣。然而達·芬奇的作品所給予觀眾的印象,尤其是一種“銷魂”的魔力。法國悲劇家高乃依有一句名詩:
一種莫名的愛嬌,把我攝向着你。
這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的確可以形容達·芬奇的“瑤公特”的神韻。這副臉龐,只要見過一次,便永遠離不開我們的記憶。而且“瑤公特”還有一般崇拜者,好似世間的美婦一樣。第一當然是萊奧納多自己,他用了虔敬的愛情作畫,在四年的光陰中,他令音樂家、名曲家、喜劇家圍繞着模特兒,使她的心魂永遠沉浸在温柔的愉悦之中,使她的美貌格外顯露出動人心魄的誘惑。一五〇〇年左右,萊奧納多挾了這件稀世之寶到法國,即被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以一萬二千里佛法國古金幣。買去。可見此畫在當時已博得極大的讚賞。而且,關於這幅畫的詮釋之多,可説世界上沒有一幅畫可和它相比。所謂詮釋,並不是批評或畫面的分析,而是詩人與哲學家的熱情的申論。
然而這銷魂的魔力,這神秘的愛嬌,究竟是從哪裏來的?萊奧納多的目的,原要表達他個人的心境,那麼,我們的探討,自當以追尋這迷人的力量之出處為起點了。
這愛嬌的來源,當然是臉容的神秘,其中含有音樂的“攝魂制魄”的力量。一個旋律的片段,兩拍子,四音符,可以擾亂我們的心緒以致不得安息。它們會喚醒隱伏在我們心底的意識,一個聲音在我們的靈魂上可以連續延長至無窮盡,並可引起我們無數的思想與感覺的顫動。
在音階中,有些音的性質是很奇特的。完美的和音(accord)給我們以寧靜安息之感,但有些音符卻恍惚不定,需要別的較為明白確定的音符來做它的後繼,以獲得一種意義。據音樂家們的説法,它們要求一個結論。不少歌伶利用這點,故意把要求結論的一個音符特別延長,使聽眾急切等待那答語。所謂“音樂的攝魂制魄的力量”,就在這恍惚不定的音符上,它呼喊着,等待別個音符的應和。這呼喊即有銷魂的魔力與神秘的煩躁。
某個晚上,許多藝術家聚集在莫扎特家裏談話。其中一位,坐在格拉佛桑鋼琴以前的洋琴。前面任意彈弄。忽然,室中的辯論漸趨熱烈,他回過身來,在一個要求結論的音符上停住了。談話繼續着,不久,客人分頭散去。莫扎特也上牀睡了。可是他睡不熟,一種無名的煩躁與不安侵襲他。他突然起來,在格拉佛桑上彈了結尾的和音。他重新上牀,睡熟了,他的精神已經獲得滿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音樂的攝魂動魄的魔力,在一個藝術家的神經上所起的作用是如何強烈,如何持久。萊奧納多的人物的臉上,就有這種潛在的力量,與飄忽的旋律有同樣的神秘性。
這神秘正隱藏在微笑之中,尤其在“瑤公特”的微笑之中!單純地往兩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這微笑還只是將笑未笑的開端。而且是否微笑,還成疑問。口唇的皺痕,是不是她本來面目上就有的?也許她的口唇原來即有這微微地往兩旁抿去的線條?這些問題是很難解答的。可是這微笑所引起的疑問還多着呢:假定她真在微笑,那麼,微笑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傷的微笑?這微笑,是一種藴藏着的快樂的標誌呢,還是處女的童貞的表現?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這是一個莫測高深的神秘。
然而吸引你的,就是這神秘。因為她的美貌,你永遠忘不掉她的面容,於是你就彷彿在聽一曲神妙的音樂,對象的表情和含義,完全跟了你的情緒而轉移。你悲哀嗎?這微笑就變成感傷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樂嗎?她的口角似乎在牽動,笑容在擴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與你的同樣光明同樣歡樂。
在音樂上,隨便舉一個例,譬如那通俗的《威尼斯狂歡節曲》,也同樣能和你個人的情操融洽。你痛苦的時候,它是呻吟與呼號;你喜悦的時候,它變成愉快的歡唱。
“瑤公特”的謎樣的微笑,其實即因為它能給予我們以最縹緲、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這一點上,達·芬奇的藝術可説和東方藝術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國的詩與畫,都具有無窮(infini)與不定(indéfini)兩元素,讓讀者的心神獲得一自由體會、自由領略的天地。
當然,“瑤公特”這副面貌,於我們已經是熟識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類似的微笑。然而萊奧納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細膩的、謎樣的情調,使我們忘卻了波提切利的《春》、維納斯和聖母。
一切畫家在這件作品中看到謹嚴的構圖,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種特點。他們覺得這副微笑永遠保留在他們的腦海裏,因為臉上的一切線條中,似乎都有這微笑的餘音和迴響。萊奧納多·達·芬奇是發現真切的肉感與皮膚的顫動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畫家只注意臉部的輪廓,這可以由達·芬奇與波提切利或吉蘭達約等的比較研究而斷定。達·芬奇的輪廓是浮動的,沐浴在霧雰似的空氣中,他只有體積;波提切利的輪廓則是以果敢有力的筆致標明的,體積只是略加勾勒罷了。
“瑤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縫之間,口唇抿着的皺痕一直波及面頰。臉上的高凸與低陷幾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皺痕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線的,因此眼睛覺得扁長了些,這眼睛的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樣,是微笑的標識。
如果我們再回頭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發現蒙娜·麗莎的微笑還延長並牽動臉龐的下部。鵝蛋形的輪廓,因了口唇的微動,在下巴部分稍稍變成不規則的線條。臉部輪廓之稍有稜角者以此。
在這些研究上,可見作者在肖像的顏面上用的是十分輕靈的技巧,各部特徵,表現極微晦;好似蒙娜·麗莎的皮膚只是受了輕幽的微風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極細緻的感覺。
至於在表情上最佔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對沒有瞳子的全無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為達·芬奇當時並沒畫完此作,其實不然,無論哪一個平庸的藝術家,永不會在肖像的眼中,忘記加上一點魚白色的光;這平凡的點睛技巧,也許正是達·芬奇所故意摒棄的。因此這副眼神蒙着一層悵惘的情緒,與她的似笑非笑的臉容正相協調。
她的頭髮也是那麼單純,從臉旁直垂下來,除了稍微有些捲曲以外,只有一層輕薄的髮網作為裝飾。她手上沒有一件珠寶的飾物,然而是一雙何等美麗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們能夠表露性格。喬爾喬內(Giorgione)威尼斯畫派成熟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原名喬爾喬·巴巴雷裏·達·卡斯特佛蘭克,喬爾喬內是他的乳名,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的《牧歌》中那個奏風琴者的手是如何痩削如何緊張,指明他在社會上的地位與職業,並表現演奏時的筋肉的姿態。“瑤公特”的手,沉靜地,單純地,安放在膝上。這是作品中神秘氣息的遙遠的餘 波。
這個研究可以一直繼續下去。我們可以注意在似煙似霧的青綠色風景中,用了何等的藝術手腕,以黑髮與紗網來襯出這蒼白的臉色。無數細緻的衣褶,正是烘托雙手的圓味即立體感。,她的身體更貫注着何等温柔的節奏,使她從側面旋轉頭來正視。
我們永不能忘記,萊奧納多·達·芬奇是歷史上最善思索的一個藝術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線條,每點顏色,都曾經過長久的尋思。他不但在考慮他正在追求的目標,並也在探討達到目標的方法。偶然與本能,在一般藝術製作中佔着重要的位置,但與達·芬奇全不發生關係。他從沒有奇妙的偶發或興往神來的靈蹟。
《最後之晚餐》是和《瑤公特》同樣著名的傑作。這幅壁畫寬八公尺半,高四公尺三寸,現存意大利米蘭(Milan)城聖馬利亞大寺的食堂中。製作時期約在一四九九年前後。萊奧納多畫了四年還沒完成,寺中的修士不免厭煩,便去向米蘭大公嘮叨。大公把修士們的怨言轉告達·芬奇,他辯護説,一個藝術家應有充分的時間工作,他並非是普通的工人,靈感有時是很使性的。他又謂圖中的人像很費心思,尤其是那不忠實的使徒“猶大”的像,寺中的那個僧侶的面相,其實頗可做“猶大”的模特兒……這幾句話把大公説得笑開了,而寺中的僧侶恐怕當真被萊奧納多把他畫成叛徒猶大之像,也就默然 了。
這幅畫已經龜裂了好幾處。有人説達·芬奇本來不懂得壁畫的技巧才有此缺陷。其實,他是一個慣於沉靜地深思的人,不歡喜敏捷的製作,然而這敏捷的手段,卻是為壁畫的素材所必需的。
壁畫完成不久,寺院中因為要在食堂與廚房中間開一扇門,就把畫中耶穌及其他的三個使徒的腳截去了。以後曾有畫家把這幾雙腳重畫過兩次,可都是“佛頭着糞”,不高妙得很。等到拿破崙攻入意大利的時光,又把這食堂做了馬廄,兵士們更向使徒們的頭部擲石為戲。經過了這許多無妄之災以後,這名畫被摧殘到若何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幸而這幅畫老早即有臨本,這些臨本至今還留存着,其中一幅是奧喬納(Marc d’Oggine)在一五一〇年即在萊奧納多去世時。所摹的,臨本的大小與原作無異,現存法國盧浮美術館。米蘭亦留有好幾種臨本,都還可以窺見真品的精神。
此外,我們還有達·芬奇為這幅壁畫所作的草稿,在英國,在德國魏瑪,在米蘭本土,都保存着他的素描,這些材料當然比臨本更可寶貴。
在未曾述及本畫以前,先翻閲一下《聖經》上關於《最後之晚餐》的記載當非無益:
那個晚上到了,耶穌和十二個使徒一同晚餐,他説:“我告訴你們真理,你們中間的一個會賣我!人類的兒子,將如預定的一般,離開世界。但把人類的兒子賣掉的人要獲得罪譴,他還是不要誕生的好。”猶大,那個將來賣掉耶穌的使徒,説:“是我麼?我主?”耶穌答道:“你自己説 了。”
他們在用餐時,耶穌拿一塊麪包把它祝了福,裂開來分給眾使徒,説:“拿着吃罷,這是我的肉體。”接着他又舉杯,祝了福,授給他們,説:“你們都來喝這杯酒,這是我的血,為人類贖罪,與神求和的血。可是,我和你們説,在和你們一起在我父親的天國裏重行喝酒之前,我不再喝這葡萄的酒漿了。”説完,唱過讚美詩,他們一齊往橄欖山上去了。
在這幕簡短的悲劇中,有兩個激動的時間:第一是耶穌説“你們中間的一個會賣我!”這句話的時間,眾徒又是悲哀又是憤怒,都爭問着:“是我麼?”——第二是耶穌説“這是我的肉體”“這是我的血”幾句話的時間。前後幾句話即是《最後之晚餐》的整個意義。在故事的連續上,後一個時間比較重要得多;但第一個時間更富於人間性的熱情及騷動。萊奧納多所選擇的即是這前一個時間。
時間到了。耶穌知道,使徒們也知道。這晚餐也許是最後的一餐了。耶穌在極端疲乏的時候,吐出“你們中間的一個會賣我!”的話,使眾徒們突然騷擾惶惑,互相發誓作證。這是芬奇所要表現的各個顏面上的複雜的情調。
在技術方面,表現這幕情景有很大的困難。一般虔誠的教徒熱望看到全部人物。喬託把他們畫成有的是背影有的是正面,因為他更注意於當時的實地情景。安吉利科則畫了幾個側影。而猶大,那個在耶穌以外的第一個主角,大半都畫成獨立的人物,站在很顯著的地位。
萊奧納多的構圖則大異於是。他好像寫古典劇一般把許多小枝節省略了。耶穌坐在正中,在一張直長的桌子前面,使徒們一半坐在耶穌的左側,一半在右側,而每側又分成三個人的兩小組。萊奧納多對於桌面的陳設、食堂的佈置、一切寫實性的部分,完全看做不重要的安插。他的注意全不在 此。
我們且來研究他的人物的排列:
耶穌在全部人物中佔着最重要最明顯的地位,第一因為他坐在正中,第二因為他兩旁留有空隙,第三因為他的背後正對着一扇大開着的門或窗,第四因為耶穌微圓的雙目,放在桌上的平靜的手,與其他人物的激動惶亂,形成極顯著的對照。大家使徒們。都對他望着,他卻不望任何人。耶穌完全在內省、自制、沉思的狀態中。
十二個使徒,每側六個,六個又分成三人的兩小組。萊奧納多為避免這種呆板的對稱流入單調之故,又在每六個人中間,由手臂的安放與姿態動作的起落,組成相互連帶的關 系。
耶穌右手第一個,是使徒聖約翰,最年輕最優秀、為耶穌最愛的一個。右手第二個是不忠實的猶大,聽見了基督的話而心虛地直視着他,想猜測他隱秘的思念。他同時有不安、恐怖與懷疑的心緒。手裏握着錢,暗示他是一個貪財的人,為了錢財而賣掉他的主人。
如果把每個使徒的表情和姿勢細細研究起來未免過於冗長。讀者只要懂得故事的精神,再去體驗畫家的手腕,從各個人物的臉上看出各個人物的心事。他們的姿態舉止更與全部人物形成對稱或排比。
這種研究之於藝術家的修養,尤其是在心理表現與組織技能方面,實有無窮的裨益。萊奧納多·達·芬奇並是歷史上稀有的學者,關於他別方面的造詣,且待下一講內專章論 列。
傅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