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

鎖定
“世宗大王”號,是韓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KDX驅逐艦的首艦,“世宗大王”號的最大優勢在於由強大的SPY-1D(V5)雷達和各種導彈以及機關炮構築了三重防空網。首先,固定在艦體四面、全面覆蓋360度的“宙斯盾”雷達最遠可在1000公里處同時搜索、追蹤約900架飛機。該雷達還有追蹤、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該艦的重要部件均由美國製造供給,韓國製造了船殼及少量非關鍵部件。
中文名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
艦    炮
MK-45
167.9米
21.4米
49.6米
噸    位
11200噸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簡介

發現來犯的空中目標後,“標準-2”艦空導彈可對最遠170公里外的目標實施打擊。
韓國世宗大王號驅逐艦-夢幻艦艇 該宙斯盾驅逐艦以朝鮮王朝第四代君王世宗大王命名,長166米,寬21米,高49.6米,最高時速可達30節(合55.5公里),噸位達7600噸,最大作戰半徑可達1萬公里。“世宗大王”號耗資1萬億韓元(10.7億美元),由現代重工集團設計製造。
據悉,這艘驅逐艦是韓國海軍裝備最先進的船隻,而且它的建成使韓國成為繼美國、日本、西班牙、挪威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宙斯盾驅逐艦的國家。
韓國海軍發表聲明稱,該驅逐艦可以裝載16枚艦對艦導彈,以及防空導彈巡航導彈、魚雷共128枚;可以發現數百公里外的約1000個目標,並且可同時對其中的20個目標發動攻擊。由於裝備強大、先進,韓國媒體將其譽為現代戰爭中的“夢幻艦艇”。
當地時間25日下午3點,韓國海軍在位於蔚山的現代重工業第六號碼頭舉行了“世宗大王”號下水儀式,總統盧武鉉、國防部長官金章洙、海軍總參謀長宋永武等多位高級官員身着白色制服參加了儀式。
韓國國防部官員表示,“世宗大王”號將通過一年多的試航,於2008年下半年正式服役;2013年以前,還會有兩艘同等級別的宙斯盾驅逐艦陸續下水服役。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韓製武器

世宗大王號 世宗大王號
此外,“世宗大王”號還擁有其他國家“宙斯盾”驅逐艦所不具備的秘密武器,即韓國自行研發的32枚“天龍”艦對地巡航導彈以及12枚針對潛水艇的反潛導彈“紅鯊魚”。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服役情況

2007年5月25日,韓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KDX一3級首艦“世宗大王”號在蔚山現代重工造船廠下水。當天,韓國《朝鮮日報》報道稱“宙斯盾”驅逐艦配備了具有強大功能的雷達,可以發現並攔截遠在數百公里外的敵機或導彈,被譽為現代戰爭的寵兒“夢幻艦艇”,這意味着韓國海軍正式進入了“大洋海軍時代”。在此前一天,韓國軍方消息人士表示:“‘世宗大王艦’的系統比3月進行實戰部署的日本最新型‘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還要先進,配備了大量導彈,打擊能力突出。”種種跡象表明,韓國海軍對這艘新造的“世宗大王”充滿了自信和驕傲,將其看作是韓國海軍走向大洋的標誌。那麼,“世宗大王”號導彈驅逐艦性能究竟如何,是否真象韓國人所標榜的那樣是“除美國同類艦艇之外性能最強大的驅逐艦”?筆者試圖通過本文來對此作一番評析。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同型艦隻

艦隻編號
艦名
艦名由來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建造商
DDG-991
世宗大王號
(세종대왕)
李氏朝鮮第四代君主李裪,史稱世宗大王
2007年5月25日
2008年12月22日
DDG-992
慄谷李珥號
(율곡 이이)
李氏朝鮮重要儒家學者李珥。“慄谷”是李珥的筆名。
2008年11月14日
2010年08月31日
大宇建船及海洋工程
DDG-993
西厓柳成龍號
(서애유성룡)
李氏朝鮮文官柳成龍,號西厓。於朝鮮之役期間主持國內政治
2011年3月24日
2012年08月30日
現代重工業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歷史沿革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KDX-1

上個世紀90年代,韓國海軍力求自行建造新型導彈驅逐艦,以替代服役多年的美國“基林”級和“艾倫·索姆納”級驅逐艦。該造艦計劃的第一個產物就是90年代末服役的KDX—I型導彈驅逐艦。該型艦標準排水量3181噸,動力為兩台LM2500燃氣輪機航速30節;主要武器為8枚“捕鯨叉反艦導彈,16枚垂直髮射“海麻雀”近程防空導彈,1門奧托一佈雷達127毫米艦炮,2具MK32Z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以及2套“守門員”近防武器系統,可搭載2架“超級山貓”直升機。應該説該型艦擁有上世紀80年代的性能水平。但是由於該艦服役時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末,所以剛服役就明顯落後於時代。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KDX-2

為了彌補差距,韓國又設計建造了KDX一2型導彈驅逐艦。該型艦比起之前的KDX一1,垂直髮射系統,可以發射“標準”2防空導彈,擁有區域防空能力。KDX一2還加裝一套“拉姆”近距防空導彈,對付近距離目標能力比KDX一1有了很大提高。在反艦能力和反潛能力方面,KDX一2也優於KDX一1。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KDX-3

但是,韓國軍方對僅擁有普通區域防空能力的KDX一2型導彈驅逐艦仍不滿意,一直試圖得到擁有“宙斯盾”系統的專用防空艦。該計劃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KDX一3型“宙斯盾”導彈驅逐艦——“世宗大王”號。“世宗大王”號僅是KDX一3型艦的首制艦,預計正式服役要到2008年。在“世宗大王”號正式服役後,KDX一3型的2號艦和3號艦分別於2010年和2012年服役。韓國海軍的海上區域防空能力將得到相當大的提高。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武器性能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隱身性能

世宗大王”號的設計比較注重隱身性能,艦體上層建築採用流線型隱身設計,總體上顯得比較簡潔。該艦水線以上船體外飄,上層建築為倒V字型向內傾斜,邊角採用了圓弧過渡,避免船體表面形成垂直面,降低雷達回波信號,從而達到隱身目的。而且該艦桅杆也採用輕便簡潔、雷達反射面積小的稜柱型桅杆,全艦大量使用隱身塗料,進一步提高隱身能力。除了滿足雷達隱身的需要,“世宗大王”號在降低紅外輻射和聲音信號等方面應該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可以在煙囱排氣口內安裝空氣冷卻和海水降温裝置、大量採用低噪聲機械設備、使用減震浮筏技術等。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方面,還沒有可靠消息能證實“世宗大王”號採用何種動力裝置。按照常理推測,“世宗大王”號很可能採用與“阿利·伯克”ⅡA級一樣的COGAG:主機為4台LM2500型燃氣輪機,單機功率25000馬力,持續總功率102000馬力,雙軸雙槳推進。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宙斯盾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
世宗大王”號之所以讓韓國人如此興奮自豪,最關鍵的在於它是韓國首艘安裝“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大型艦艇。“宙斯盾”系統是美國海軍於上世紀60年代末期為了對付蘇聯海軍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發動的反艦導彈飽和攻擊戰術而開發的一套作戰系統,其正式名稱為“空中早期預警地面綜合系統”。該作戰系統具有強大的以艦隊區域防空為主的綜合作戰能力。首套系統於1983年裝備“提康格羅加”級巡洋艦。20多年來,隨着科技進步,“宙斯盾”系統也在不斷髮展,已經發展出9個不同版本(基線0~9型),每個版本還衍生出亞型。如今,“宙斯盾”系統依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艦載防空作戰系統之一。
根據現有消息,“世宗大王”號裝備的是基線7.1型“宙斯盾”系統,是其最新型號。基線7.1系統反映了“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最新發展成果,與過去型號相比,其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擁有反彈道導彈能力,可以成為美國海軍海上彈道導彈防禦體系的核心。但是,基線7.1系統如果要實現反彈道導彈能力,就必須使用最新型“標準”3動能防空導彈。還沒有確切消息表明韓國海軍採購了“標準”3型防空導彈,因
此還不能確定“世宗大王”號是否具備反彈道導彈能力。除反彈道導彈能力外,基線7.1系統另一個重要改進是首次採用完整的現成商用“宙斯盾”先進處理計算機運作架構,把原來的AN/UYK-43一類美國海軍標準計算機徹底轉向商用計算機平台,擁有更快的運算速度和處理能力。相比反彈道導彈能力,也許這對韓國海軍更有實用價值。
與基線7.1系統配套的是新型SPY一1D(Y)型相控陣雷達。它具備自動的自適應雷達模式控制能力和更加強大的抗電子干擾能力,在雷達發射機、信號處理與控制計算機上都進行了改進,具有高速追蹤和垂直搜索追蹤目標能力,提高了探測低空掠海小型目標和瀕海環境中操作時濾除海面雜波的能力。
美國海軍裝備“宙斯盾”系統的艦艇都擔負着對陸打擊任務,能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由於美國沒有向韓國出口過“戰斧”巡航導彈,所以賣給韓國的基線7.1“宙斯盾”系統肯定刪除了相關作戰控制系統。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韓國雖然無法得到“戰斧”巡航導彈,但在“世宗大王”號上裝備了自行研製的“天龍”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因此可以推測韓國引進的基線7.1系統很可能是為韓國專門設計的型號,能和“天龍”巡航導彈系統兼容。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防空能力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
發現來犯的空中目標後,“標準-2”艦空導彈可對最遠170公里外的目標實施打擊。若沒有攔截成功,則使用“拉姆”導彈進行第二波攔截,在最遠9.6公里處應對來犯之敵。最後,艦載機關炮可發射密集陣式彈幕,形成近距離強防護網。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防空火力

對於“世宗大王”號的武器裝備,每個稍有軍事知識的人看了都會感到咋舌:該艦竟然裝備瞭如此多數量、如此多種類的武器裝備!防空、反艦、反潛和對陸攻擊一樣不漏,而且無所不用其極!該艦之所以排水量高達11000噸,大大超出最初7000噸級的設計標準,恐怕和安裝這麼多武器有直接關係。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感覺到韓國海軍謀求遠洋作戰能力,企圖迅速在技術上壓倒潛在對手的急迫心情。但是,由於缺乏系統整合的能力,大量武器裝備堆砌在艦上,使該艦的設計顯得比較拖沓。這也是“世宗大王”號設計上的一個敗筆。
“世宗大王”號最初就是作為一款以防空為主的大型作戰艦艇設計的,因此防空火力不可謂不強大。該艦裝備2組美製MK41垂直導彈發射裝置,包括艦首48個單元和直升機庫頂部80個發射單元、總共128個發射單元,使得該艦裝備的“標準”2防空導彈數量超過了日本“愛宕”號。韓國媒體聲稱:“‘世宗大王艦’可以發現最遠1054公里之外的飛機或導彈,還能同時追蹤900個目標。一次可以發射15枚對空導彈,可以同時與17架敵機戰鬥。”這樣豪氣十足的描述除了表明其火控系統的強大外,防空導彈數量眾多恐怕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根據已有信息,“世宗大王”號裝備的是“標準”2MRBlockⅢA/B防空導彈。一般情況下,“標準”2MRBlockⅢA/B防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可以混裝在MK41發射系統內,具體搭配比例可以根據實戰需要進行調整。但是,由於“世宗大王”號後煙囱兩側各一套獨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所以可以推測該艦的MK41垂直髮射裝置內沒有搭載“阿斯洛克”反潛導彈,而是全部搭載“標準”2防空導彈
“標準”2 BlockⅢA防空導彈採用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彈長4.72米,直徑0.343米,翼展1.06米,發射質量706.7公斤,飛行速度2.5馬赫,最大射程167公里,射高10~19800米,採用中段慣性加無線電指令修正和末段半主動雷達自動尋的複合制導。與“標準”2BlockⅢ相比,BlockⅢA型的射程、精度和抗干擾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MKl25高爆戰鬥部的破片速度更大、對目標毀傷能力更強。
BlockⅢA的引導頭對低空目標更加敏感,能更加有效對付超低空高速小型目標,可在距艦20~25公里處攔截距海平面10~15米高度超低空飛行的目標。“標準”2BlockⅢB是“標準”2家族中的最新型號,導彈引導頭內加裝一套紅外傳感器,從過去末段單一的半主動雷達制導變成了半主動雷達+紅外複合制導模式,並且擴展了導彈制導邏輯運算功能,使導彈能更好地處理從艦艇和引導頭傳來的目標信息。
在“標準”2導彈發射的初始段和中間段,導彈通過數據鏈從MK99導彈火控系統接受相控陣雷達發出的目標修正指令,及時改變彈道以捷徑飛向目標。在飛行彈道末段,由艦上的SPG一62火控雷達為導彈半主動雷達制導系統提供目標照射,引導導彈擊中目標。“世宗大王”號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一樣,3部SPG一62火控雷達分別安裝在艦橋頂部桅杆前面和後煙囱後面的平台上。SPY一1D(V)相控陣雷達、3部SPG一62火控雷達和MK41垂直導彈發射系統,構成了“世宗大王”號的遠程防空火力網。
為了對付突破“標準”2防空導彈火力網的目標,“世宗大王”號在艦橋前階梯狀平台上安裝一部“拉姆”近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在直升機庫頂部安裝一套荷蘭“守門員”7管30毫米近防炮。兩種近程防空武器構成了“世宗大王”號的內層反導彈火網。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輔助系統

除了硬殺傷武器外,“世宗大王”號在後煙囱兩側甲板上還各裝備有一套箔條誘餌發射裝置。該裝置可以發射各種不同用途的干擾彈藥,比如金屬箔條/紅外誘餌彈、箔條紅外混合誘餌彈和假目標誘餌彈,用於干擾欺騙來襲反艦導彈,並與艦上的綜合電子戰系統構成完整的主/被動電子對抗系統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總結

總的來説,“世宗大王”號的防空系統搜索目標快、處理能力強、導彈發射速度快、備彈量大,搭配性能先進的“標準”2BlockⅢA/B防空導彈和“拉姆”、“守門員”近防武器,以及比較完善的電子對抗手段,對付敵大規模、多批次和多方向反艦導彈飽和攻擊能力非常強,是韓國海軍防空能力最強的水面艦艇。
韓國自行建造驅逐艦時代的源起——KDX計劃
20世紀80年代中期,韓國海軍開始實施“韓國自制驅逐艦實驗計劃”(Korean Destroyer Experimental,簡稱“KDX計劃”),希望憑藉高度發達的造船工業和先進的電子科技,自行設計和建造一批新一代驅逐艦,最終縮小與日本海上自衞隊在水面艦艇技術領域的差距。但韓國此前沒有任何設計和建造驅逐艦的經驗,為了降低技術風險、加快研製進度,韓國海軍將KDX計劃分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執行,計劃代號分別為KDX-1、KDX-2和KDX-3,三個階段中,後者的噸位、技術指標和作戰能力均比前者有很大提高。KDX計劃集中體現了韓國最先進的艦船設計理念和建造水平,也是韓國轉向獨立的國防發展道路的開始,大大提高了韓國軍工企業的裝備研製、項目管理和系統集成能力。
KDX造艦計劃的第一個產物就是90年代末服役的KDX-1型導彈驅逐艦。從戰技性能和裝備配置上看,KDX-1型艦隻具有上世紀80年代的性能水平,但是由於其入役時間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末,所以剛服役就明顯落後於時代。為了彌補差距,韓國又設計建造了KDX-2型導彈驅逐艦。該型艦比起之前的KDX-1,可以發射“標準”-2防空導彈,擁有區域防空能力。KDX-2還加裝一套“拉姆”近距防空導彈,對付近距離目標能力比KDX-1有了很大提高。在反艦能力和反潛能力方面,KDX-2也優於KDX-1。
如果説KDX-1和KDX-2拉開了韓國海軍邁向遠洋的序幕,並標誌着韓國海軍戰略開始由“沿岸防禦”轉向“遠洋防禦”的話,那麼2009年初服役的KDX-3驅逐艦將引領韓國海軍正式進入“大洋海軍時代”,並將成為韓國海軍戰略機動艦隊乃至“獨島”級輕型航母或中型航母編隊的中堅力量。韓國國防部於2000年正式啓動KDX計劃第三階段——KDX-3大型防空驅逐艦計劃,此後於2002年7月25日宣佈為其採購“宙斯盾”基線7.1作戰系統勝出,從而使KDX-3成為世界上第7種配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水面戰艦。2004年8月12日,負責建造KDX-2驅逐艦的現代重工集團下屬的特種和海軍艦船分部獲得了3艘KDX-3的建造合同,泰利斯-三星公司負責KDX-3的綜合系統整合工作。首批3艘KDX-3採購單價高達1萬億韓元(10.7億美元)。
引領韓國海軍邁進“大洋海軍時代”的KDX-3
KDX-3的總體設計和結構佈局吸收了美國阿利·伯克II A級驅逐艦的特點,但尺寸和噸位要大的多。KDX-3全長165.9米,寬21.4米,吃水6.25米,標準排水量7650噸,滿載排水量10290噸,最大航速30節,續航力5500-6000海里/20節,艦員編制300-400人。
KDX-3使用了雷達反射截面積小的新型後傾式稜柱型桅杆,兩座煙囱外形也設計成與阿利·伯克”級類似的多面體形,排氣口為稜柱型,並在艦面採用大量隱身塗料來儘量減少被雷達探測的距離。甲板以上部分也儘量減少外露裝備和設備。在紅外隱身方面,KDX-3在煙囱、暖通、動力艙等發熱部位覆蓋了屏蔽和絕緣材料來實現隔熱,在紅外特徵最強的排氣口頂部裝有紅外抑制設備,以儘量降低紅外輻射信號。但KDX-3的綜合隱身性仍不徹底,外露裝備和設備仍然較多,尤其是艦橋上佈置有大量的電子裝備和天線,並保留了大量傳統的欄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的隱身性。 [1] 
引領韓國海軍邁進“大洋海軍時代”的KDX-3
為了增強防護力,KDX-3的艦體和上層建築採用高強度鋼製結構,作戰和通信中心都設在主艦體內,重要系統均經過抗衝擊加固,如作戰室、通信室、彈藥庫、動力艙等重要艙室艙壁專門採用了凱夫拉裝甲板進行保護。此外,KDX-3還裝備有“三防”(防護核、生物和化學武器)用的過濾通風系統和先進的自動化損害管制措施,具有很強的抗損能力和生命力。 [1] 
KDX-3在設計中非常重視隱身性能,其艦體設計成流線型,上層建築為倒V字形,艦橋和直升機庫寬度均擴展為整個主甲板寬,舷牆與上層建築整合度高,整個線條平滑流暢,艦面相對簡潔。為降低雷達反射信號強度,KDX-3的上層建築側壁呈一定角度(7-10度左右)內傾,各面轉角處也採用圓弧過渡,從而避免艦體表面形成垂直面。

世宗大王號驅逐艦聯合訓練

當地時間2024年1月15日-17日,據韓國聯合參謀本部消息,美日韓三方在韓國濟州島南部公海上舉行了海上聯合訓練。此次訓練,美方出動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巡洋艦;韓國海軍出動世宗大王艦、王建艦;日本海上自衞隊出動金剛號驅逐艦等共9艘艦艇參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