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辭

鎖定
不辭,漢語詞語,拼音是bù cí,意思為樂意去幹,不辭讓或不推辭。 [1]  出自《東周列國志》。
中文名
不辭
外文名
be willing to]
拼    音
bù cí
注    音
ㄅㄨˋ ㄘㄧˊ
出    處
《東周列國志》

目錄

不辭解釋

1、樂意去幹,不辭讓或不推辭。 [2] 
2、不惜,不關心。
3、文詞不順,不成文。

不辭出處

明·王鐸《送袁環中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公(袁可立子)曾破產散金守睢陽而睢守,今又不辭。”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三回:“乃不辭而去,東奔吳下,隱於五湖之間。”
唐·馮延己《鵲踏枝》:“不辭鏡裏朱顏瘦”。
公羊傳·襄公五年》:“吳何以稱人?吳鄫人云則不辭。”陳立義疏:“方欲抑鄫在吳下,若吳仍常例稱國,則必書‘吳鄫人’,是辭不順也。”
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兩字義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傳‘不足以與行也。’按‘以’字衍文……學者不知‘與’字之即‘以’字,後更加‘以’字於‘與’字之上,轉為不辭矣。”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附錄《追論及補遺》二:“故由語法而言以‘子明保’釋為‘掌邦治’實甚不辭,而羅君所據《多方》、《洛誥》二語亦同不足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