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發表就出局

鎖定
《不發表 就出局》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圖書,作者李連江。 [1]  本書適合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碩博研究生以及對學術發表感興趣的讀者。 [2] 
中文名
不發表就出局
作    者
李連江
類    別
法律
出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10月
頁    數
264 頁
定    價
30.80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62070054
字    數
130000

不發表就出局內容簡介

做學問、搞研究離不開發表。但如何發表?有沒有標準、有沒有方法呢?著名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李連江教授針對年輕學子在學術發表、學術研究與學者生涯等方面最為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析。 [2]  全書分為六講,分別從學術期刊的審稿標準、選題、原創、表達、投稿、學者生涯六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有術、有道,術道結合。對於年輕學者以及即將走上學術道路的青年學子助益良多,尤其在當下學術體制考核的大背景下,本書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 

不發表就出局作者介紹

李連江,1963年生於河北滄縣農村。十年前落户香港中文大學,兼職華政、南開與浙大。專著半本,論文十數篇;譯文三百萬字。 [1] 

不發表就出局目錄

第一講 學術期刊的審稿標準
理解“不發表,就出局”的第一步,就是要洞悉學術期刊的行規,“有的是明確的規則,有的是隱含的規則。”學術期刊的審稿標準,最核心的有三條,“選題重要”、“研究原創”、“寫作清晰”。不出局,很重要,謀求發表有技巧,但不要因此忘記投入學術生涯的初心。“所謂學問好,就是對其他學者做的東西非常清楚。所謂學風嚴謹,就是誠實對待其他學者的成果。”凡此種種,且看作者如何為我們詮釋一幅“術道結合”的“不發表,就出局”圖景。
引言:不發表,就出局
第二講 選重要課題
做研究要選擇重要的題目,是為了發表,但又不只是為了發表,“因為只有重要的題目才能給你學者身份”;“選不重要的題目是浪費時間”。本章的字裏行間,有些做學問的人生經驗是寫給“青椒”羣體的:“資深學者好像有當狐狸的特權,年輕學者當狐狸可能會遇到問題”;“有些事情決不能碰,有些誘惑必須拒絕”;“決不浪費寫的東西”;“投稿被拒是常態,千萬不要因為投稿被拒了就很沮喪”。共勉!
引言:兩篇審稿報告
課題是否重要的兩個裁判:政治顧客與學術同行
怎樣找課題:三個場所與權衡一與多
結語:問題意識與市場意識
第三講 研究是原創
“學者是知識的生產者”,但如何創新?如何通過自己的研究“創造新知識、新見解、新概念、新理論”?關鍵的挑戰在於連接起兩個基本點,從“經驗事實”出發,完成“概念分析和理論建設”。在本章中,作者以他的signature piece(代表作)為例,討論了他是如何找到自己作為獨立學者的那團“泥巴”的。依法抗爭(rightful resistance)這個概念的提出,絕不僅僅只是“什麼成功故事”,而是“有點像鑽一個很長的山洞,鑽的過程中不知道那邊有沒有出口,不知道能不能走得通,很長時間都是在黑暗中”。作者的這一講引領我們進入學術研究的深水區,一睹學術研究的價值和魅力。
引言: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
基本點之一:經驗事實
基本點之二:概念分析
原創點:一連串問題
使用文獻:從突破個人的極限
到突破學術共同體的極限
結語:學術生態
第四講 表達要清晰
“我們各有天賦,無法改變,但研究技術可以通過訓練獲得,通過實踐提高”。定性研究講求“推己及人”;定量研究以統計方法檢驗假設,要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和“良心決斷”。“寫文章時要有underlined sentences(重點句子)”,也就是那些別人讀到時會畫線標註的句子。對於每一個學者來説,寫作過程都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一方面,“寫作是個很辛苦的過程”,“只有寫的時候你的頭腦才是主動的”;另一方面,學者要“多睡覺”,“沒什麼事情值得你犧牲睡眠”——誠哉斯言!
引言:方法與思維
定性方法:推己及人
定量研究:有技術支持的證偽思維方式
期刊選擇
寫作習慣、讀者意識、文章結構
對兩段話的賞析
結語:急用先學,立竿見影
第五講 期刊投稿
“沒盡到百分之百的努力,稿子是不應該投出去的,否則可能給你造成很大的傷害。”稿子投出去後,“我們一定得像革命年代常説的那樣‘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在學術界活下來的人,每個人都傷痕累累,關鍵是你怎麼看這些傷痕。在我看來,每道傷痕都是個鞭策,是過去的鞭策留下的記錄,也是繼續前進的鞭策,在我突破極限的過程中,遇到自己走不過的坎,一道鞭子下來,我就過去了。”我們不是天才,做學問,尤其是向期刊投稿,要有“信心”、“耐心”和“恆心”。
引言:如何學英語
匿名評審:把關與奉獻
和主編打交道:投稿
和主編打交道:修改後再投
和審稿人打交道:學徒心態
結語:信心、耐心、恆心
第六講 學者生涯
學者的使命有兩個:“創新”與“承傳”。學者生涯是“一種有使命的特權”,意識到這一點,“就會發現很多以前認為過不去的困難其實很容易過去,很多心結很容易解開”。對於在極限處工作的學者來説,“選題就是自討苦吃,材料永遠繁雜難解,文獻總是半生不熟,分析必須挖空心思,寫作始終慘淡經營,發表永如萬里長征”。在最後一講中,作者講的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心裏話”,“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來及時行樂,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把它變成最高貴的時間”。
引言:謀定生存之後
有使命的特權
自我管理
自我懷疑
學者的三講
研究經費申請
自我實現
結語:學術生涯是一場漫長的比賽
附錄從師三十年散記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