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

(202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是202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莫里斯·布朗肖,譯者是夏可君、尉光吉。 [2] 
中文名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
作    者
莫里斯·布朗肖(法國作) [2] 
譯    者
夏可君、尉光吉
出版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頁    數
112 頁
ISBN
9787532187898
原作品
La Communauté inavouable [2] 
定    價
38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內容簡介

一方面,《不可言明的共通體》所迴應的共通體的迫求正在這個世界裏遭到遺忘,甚至這一遺忘的後果也難以察覺;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源於一個隱秘的共通體,那既是書文的共通體,也是愛的共通體。閲讀共通體的書寫,首先就面對着共通體的缺席。然而,至少為了試着在黑暗中沒有方向地向着這一共通體接近,有必要傾聽幾個不願言明自身的模糊的聲音。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為“否定的共通體”,下半部分為“情人的共通體”。如同布朗肖的絕大部分寫作,這本書表面上也充當了另兩位作者及其作品的評論:讓-呂克·南希的哲學論文《非功效的共通體》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記述《死亡的疾病》。但根本的問題,共通體的問題,就像在南希那裏,首先指向了喬治·巴塔耶。在這場無形的談話中,巴塔耶首先以隱晦的姿態,提出了共通體的要求。在“二戰”期間的“無神學大全”的寫作裏,巴塔耶再次提出了與迷狂體驗有關的“交流”的問題,並在手記裏留下了讓南希和布朗肖着迷的關於共通體的明確定義:“否定的共通體”。雖然南希對巴塔耶的研究重新點燃了共通體之思的火花,但這個可以説從巴塔耶文本的裂隙中尋得的定義依舊神秘。圍繞着這一定義的晦暗光芒,布朗肖再次把共通體引入了外部的黑夜。
杜拉斯的記述就被這個黑夜籠罩、包圍,並且,男人和女人達成的情人的共通體,就暴露在這夜晚的時間下。布朗肖試圖在此證實的,恰恰是這個浸沒了共通體的黑夜所具有的力量,因為這力量在消解個體成員之間關係的同時,也讓他們成為了巴塔耶意義上的真正的共通體:共通性的喪失也是共通體的鑄成。為了理解這看似悖謬的論斷,為了進入共通體的這極為陌異的關係,有必要喚起列維納斯的觀點,恢復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根本的不對稱性。只有他者的死亡能讓“我”走向共通體的敞開,只有走向絕對他異的外部,把自身交給無限的黑夜,“我”的有限的孤獨才不會一個人承擔。
共通體總在銘寫秘密的友誼。巴塔耶的友誼,他自己最早為《有罪者》一書定下的副標題,紀念着他同那些沒有記錄名字的朋友們的友誼;布朗肖的友誼,他為1971年的文集所定的標題,向包括巴塔耶在內的朋友們發出了敬意(並且,正是紀念巴塔耶的文章決定了這個題目)。而這本小書,憑藉其批評的工作,再一次召喚了布朗肖同巴塔耶、同杜拉斯、同列維納斯、同南希的多重友誼。情人(amants)的共通體,不也是友人(amis)的共通體嗎?因為共通體就是愛(amour)的見證,雖然這愛也飄散在逝者的笑容和生者的淚水當中,在缺席的沉默者和到場的言説者之間,觸摸那不可穿透的永恆之夜的界線。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圖書目錄

總 序丨重拾拜德雅之學
譯者序丨為了在黑暗中接近……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
1.否定的共通體
共產主義,共通體
共通體的迫求:喬治·巴塔耶
為什麼是“共通體”?
不完滿原則
 共契?
 他人之死
 死者的鄰人
 共通體和非功效
 共通體和書寫
 無頭者的共通體
 獻祭和離棄
 內在體驗
 對秘密的分享
書文的共通體
 心或者法則
2.情人的共通體
五月風暴
 人民的在場
 情人的世界
 死亡的疾病
 倫理和愛
 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
 致死的一躍
 傳統的共通體,選擇的共通體
 社會的毀滅,冷漠
 絕對的女性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

不可言明的共通體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法國作家、文學理論家。布朗肖早年於斯特拉斯堡大學研讀哲學,並與列維納斯結下友誼。1940年代初他為《論爭報》撰寫文學評論,並陸續發表《黑暗托馬》、《死刑判決》等虛構作品。“二戰”後他成為重要的批評力量,尤其是1950年代起在《新法蘭西評論》上的高產寫作,確立了他在思想界的地位,影響了包括福柯和德里達在內的整整一代法國理論家。布朗肖雖在戰後保持一種近乎隱士的生活,但他卻是《121宣言》和“五月風暴”等政治運動和歷史事件的親身參與者。《不可言明的共通體》是其晚期的代表作之一。
譯者簡介
夏可君,哲學家、評論家、策展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弗萊堡大學、法蘭克福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留學、訪學。現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無用"為核心概念,出版《一個等待與無用的民族:莊子與海德格爾的第二次轉向》、《無用的神學:本雅明、海德格爾與德里達》、《無用的文學:卡夫卡與中國》、《庖丁解牛》和《煙影與面紗》等專著十餘部,讓“無用”、“虛化”和“餘讓”等範疇生成為當代哲學的基本概念。
尉光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研究員。出版有《藝術與諸眾:論藝術的九封信》、《奇遇》、《普爾奇內拉或獻給孩童的嬉遊曲》、《不可能》、《愛情發明家》、《工作室裏的自畫像》等譯著,編有《對詩歌的反叛:安託南·阿爾託文集》、《最後的言者:為了保羅·策蘭》等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