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湯遺址

鎖定
下湯遺址位於浙江省台州市橫溪鎮下湯村。1984年發現,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在其出土的文物中,石磨盤和石磨棒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完整、最原始的稻穀脱殼工具。下湯文化遺址列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被台州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8年6月,入選浙江省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1] 
中文名
下湯遺址
地理位置
仙居縣
景點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
新石器時代

下湯遺址基本簡介

公佈時間:1989年12月12日
該遺址坐落在仙居縣城西30公里處的鄭橋下湯村北端,北依八卦山,南臨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保存較完整的約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豐厚,地層分明,文化層厚度2米以上。 [2] 
下湯石器 圖片 下湯石器 圖片
下湯石器 圖片
1984年發現,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0-1.50米。屬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00至7000年。採集石器有斧、錛、鑿、鏃、鉞、刀、磨棒、礪石、彈丸、紡輪等;陶器有紅陶、黑陶和夾砂陶片,可辨器形有鼎、簋、罐、碗、杯、紡輪和陶拍。紋飾有堆塑、劃花、鏤刻等。仙居早在公元347年(東晉永和三年)即單獨設縣,名樂安,公元930年(五代後唐五年)改名為永安縣,公元1007年(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圍,而多神仙之宅”下詔改永安為仙居,一直沿用至今。仙居單獨設縣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可謂千年古邑。 [3] 
1984年,下湯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等。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鑿、石三稜器、石刀等20多種,其中石磨盤、石磨棒、石磨球、環形砍砸器、流星索等是浙江首次發現。陶器有盤、罐、缽、盆等盛器;有鼎、釜等炊具;有紡織工具陶紡輪、製陶工具陶拍子等。遺址內涵豐富,保存完好,對研究仙居歷史,具有重要價值。下湯遺址於198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台州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下湯遺址
下湯遺址(5張)
到下湯遺址參觀的遊人達15多萬人次,但由於沒有陳列室展出,遊客們看不到出土文物,難免留下不少遺憾。為此,縣文廣局和橫溪鎮政府聯手籌建“下湯遺址陳列室”,5000年前的100多件石器以圖片形式向眾人展出。

下湯遺址主要文物

下湯遺址出土文物 下湯遺址出土文物
該遺址內陶器種類 下湯遺址出土文物
有夾炭灰陶、夾砂紅陶、細泥質灰陶和黑陶等,胎質都較酥鬆。其中夾炭灰陶以稻穀殼、雜草為摻羼料,已炭化,胎心烏黑,器胎表裏塗一層厚達0.2釐米似漆非漆的褚色染料,出土時非常鮮紅絕豔,為以往所罕見。器型種類有盛器(罐、瓶、壺等),炊器(釜、鬲、鼎),飲器(碗、盤、盆、杯),以及紡織工具的防輪和製陶工具的陶拍等。陶器上的裝飾有鏤孔、堆塑、麥穗紋、直條紋、印捺紋、繩紋、籃紋、斜條紋和絃紋等。器形以平底器為主,也有小量的凹底和圈底,石器製作小而粗獷,經打擊略粗磨,仍處在原始狀態。但也有一種器形細少的品種,如柳葉形鏃、指甲形有段小錛、筆頭狀小鑿和石簪、石塊、石璜等裝飾品,磨製精細光潔,工藝水平較高。
石器的製造和使用功能以較明確分工,如生產工具有斧、鏟、刀、鑿、鐮、削、餅形砍砸器和各式石錛(有段錐形、有段屋脊式、階級式、有段常形、指甲形和稜式兩端出刃)。狩獵工具有矛、鏃(有鋌和無鋌2種)、流星索、彈丸。
生活工具和裝飾品有石磨盤、磨球、礪石、石簪、璜和紡織工具石紡輪等。 [4] 

下湯遺址歷史意義

下湯遺址位置 下湯遺址位置
下湯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義。下湯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在仙居、台州乃至整個浙東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時代最早、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處人類居住遺址。出土的器物造型精美,色彩鮮豔,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台州古文化的燦爛和睦輝煌。為探索和研究台州先民的活動和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其中,石磨盤、石磨棒、石磨球、環形砍砸器、流星索和三角形兩端出刃石均為我省首次發現。尤其是石磨盤和石磨棒,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也屬罕見。
下湯遺址出土文物 下湯遺址出土文物
過去,在我國的餘姚河姆渡及世界各地的古文化遺址中出土過大量的稻穀,但古人究竟是怎麼樣把稻穀碾成末,抑或是根本不碾,連穀殼一起吞食,人們無從知曉,下湯古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兩套完整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終於使我們找到確切的答案。下湯的先民先把穀物放在石磨盤上,然後手持石磨棒來回研磨,使穀粒脱去外殼成為大米。由於長期研磨,石磨棒的表面渾圓光滑,石磨盤上留下了兩道與石磨棒形態相吻合的淺坑。因此,下湯遺址中完整的石器時代穀物加工工具——石磨盤和石磨棒的出土,不僅是我國考古學上的重要發現,也是世界考古學上的重要發現。1989年12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下湯新石器文化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湯遺址代表着以下湯人為代表的仙居土著居民脱離了深山的穴居生涯,遷向平原過着定居生活,他們以農業經濟為主,狩獵、採集為輔,並發展了紡織、製陶和捕撈業,以下湯文化為代表的仙居新石器時代文化,既受浙江省其他文化類型的影響,又具有濃厚的古東甌文化的地方特色。這座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是浙江台州文明的發祥地。它充分顯示了台州地區古文化的燦爛和輝煌,為探索和研究台州先民的活動和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5] 

下湯遺址建設情況

下湯遺址 下湯遺址
下湯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發現以來, 得到了仙居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1989年以來仙居縣人民把下湯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仙居縣委宣傳部和縣文體局的組織協調下,下湯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各方面工作日臻完善,為了切實保護歷史文化遺蹟,防止文物的流失,橫溪鎮黨委政府一方面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活動。利用媒體、會議、節慶活動等宣傳方式,對下湯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進行了大力宣傳。通過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更多人來此感受不可多得的文化魂寶,也使廣大人民羣眾懂得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積極配合文物保護部門做好遺址的保護措施。2000年橫溪鎮政府撥款5萬餘元對遺址進行修繕和重新布展,使遺址面貌,周邊環境都有較大改觀,下湯村也積極響應,為了便於廣大人民羣眾的參觀,自籌資金13餘萬元修建了一條從省道臨石線往下湯村的水泥路,為使基地發揮參觀,教育功能打下了堅定的基礎。據統計2000年至2003年來,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接待10萬人次。
橫溪鎮黨委政府都把做好下湯石器古文化遺址開發,籌建下湯新石器古文化博物館,當成一項旅遊開發的重要工程。橫溪鎮黨委政府在集鎮規劃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到愛國主義教育這一獨特作用,把推進集鎮建設與開發古文化旅遊資源緊密結合起來,在利用好古文化資源基礎上,開發橫溪另外幾個風景區(響石山景區、巧勝巖神龍谷景區、大佛巖洞景區等),使之形成一個旅遊園。並以此引導賓館、飯店、超市等服務行業擴展規模,規範管理,提高檔次,繁榮橫溪市場。這樣既保護了下湯文化遺址,又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