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小河

鎖定
下小河,又名長行江。發源於廣平鄉扶達村與岑溪市交界的宵峯頂, 至龍圩鎮注入潯江。 流域面積687平方千米。河道長75.3千米;天然落差311米,可利用落差32米;最大流量822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0.588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流量12.6立方米每秒。
中文名
下小河
別    名
長行江
所屬水系
潯江
地理位置
龍圩區南部
流經地區
廣平鎮、大坡鎮、龍圩鎮
發源地
宵峯頂
河    長
75.3 km
平均流量
12.6立方米每秒。
落    差
32 m
面    積
687 km²

目錄

下小河地理特點

河流的特點為:河牀緩,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易於淤積。清代末年木帆船可達廣平圩;民國初期仍可達調村、河口村一帶; 1957年以前,豐水期 (春、夏季) 小木船尚可達廣平鎮平地村上游2公里的武強峽。1957年夏暴雨後,大量泥砂淤積河道,大坡圩以上河道已不能通航。60年代後,全河道已不能通航。下小河流域處在風化嚴重的花崗岩地帶,植被破壞後水土流失嚴重,加快河道淤積。據調查,從1950年到1980年,廣平圩邊河牀已淤高3.1米,大坡圩邊河牀已淤高2米,河步圩邊河牀已淤高1.5米。有些地段,河牀已與岸邊田地同高。 [1] 

下小河改造

2009年春夏之交,肆虐的大水再次吞噬了下小河河灘上的數千畝田地。當附近的農民望着被洪水淹沒的農作物無奈地嘆息時,市委、市政府已經在醖釀一個宏大的治水計劃。 [2]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通過實施趨利避害的水利工程措施,徹底結束下小河內澇災害的歷史。而且,這個治理洪澇災害的民生項目被提升為集防洪排澇、城市建設、生態環保和旅遊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開發項目,以改善沿江的生態環境,拓寬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城市品位,成為建設“兩城市一基地”、打造“一帶兩地一樞紐一園區”戰略目標的一大龍頭工程。 [2] 
2010年7月8日,蒼海項目列入2010年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同年12月18日,自治區發改委批覆項目立項。短短一年時間內,蒼海項目指揮部彙集國內外、區內外專家,召開了上百次分析和論證會。 [2] 
經過艱辛打磨和精心雕琢,蒼海項目建設方案已經完備。2011年10月,市委、市政府吹響了項目全面建設的衝鋒號。 [2] 
以整治下小河內澇災害為基礎的蒼海項目,按照“先成湖(蒼海湖),後成景(梧州蒼海公園),再成水系”的思路,集防洪排澇、環境整治、城市建設和休閒觀光為一體,總投資61億元,分三期六年完成。蒼海項目一系列防洪排澇工程措施,可解決上游1.6萬畝農田免受洪澇災害和灌溉問題,直接受益人口3萬多人。 [2] 
截至2012年5月,蒼海項目“湖成形、園成林、路成行、展示中心成精品”的階段性建設目標已經基本實現。經過各級各部門近千個日日夜夜的奮鬥,蒼海項目這顆西江明珠已經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綻放出熠熠光華。 [2] 
蒼海項目迅速推進,下小河內澇治理立竿見影。2012年6月23日,潯江水位龍圩段達到17.8米,洪水倒灌下小河,河流水位猛漲,作為蒼海項目之一、剛剛建成的廣信閘立即發揮作用下閘抽水,確保了湖區水位的穩定,往年內澇災害的場景,成了下小河的過往記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