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圩區

鎖定
龍圩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位於梧州市東南部、梧州市城區南部,距梧州主城區13千米。位於北緯22°58′10″~23°27′24″,東經110°06′42″~111°22′52″之間,北迴歸線橫跨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屬華南丘陵區,境內低山丘陵地貌連片分佈。 [2]  東毗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鬱南縣相鄰,南連岑溪市,西接藤縣,北與長洲區萬秀區接壤。總面積982.9平方千米,2023年末,龍圩區常住人口29.02萬人 [17]  [3]  截至2023年6月,龍圩區下轄4個鎮, [4]  區政府駐龍圩鎮龍城南路108號。
宋鹹平年間(998~1003年),廢縣為戎圩鎮,隸屬梧州府。宋熙寧四年(1071年),改名戎圩,元、明、清因之。1951年7月,改稱龍圩鎮,因“龍”與戎近音,同時龍象徵吉祥,故取此名。 [15]  2013年6月,正式成立龍圩區。龍圩區境內有李濟深故居冠蓋總廟粵東會館等名勝古蹟。
龍圩區北臨潯江、桂江、西江交匯河段,與南寧、柳州、貴港、肇慶、廣州、香港、澳門一水相連,是西江“黃金水道”的重要節點。歷史上,龍圩特有的區位環境形成了“控上游而據要塞”的交通咽喉,成為士商萃集之所,百貨出入之樞,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一戎(今龍圩)、二烏(今貴港市平南縣大安鎮)、三江口(今貴港市桂平市江口鎮)”,“廣西水上門户”之稱。 [2] 
2022年,龍圩區地區生產總值(GDP)222.5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21年增長0.7%。 [3] 
中文名
龍圩區
外文名
Longxu District
別    名
龍城
行政區劃代碼
450406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
地理位置
梧州市區西南部
面    積
980 km²
下轄地區
4個鎮
政府駐地
龍圩鎮龍城南路108號
電話區號
0774
郵政編碼
54300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9.02 萬(2023年常住人口) [3]  [17] 
著名景點
李濟深故居
粵東會館
蒼海湖旅遊區
火車站
梧州南站
車牌代碼
桂D
地區生產總值
222.53 億元(2022年) [3] 

龍圩區歷史沿革

據相關地方誌記載,今龍圩地域早在10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勞作聚居,繁衍生息,境內開始出現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在龍圩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上古為虞舜巡遊之地,秦漢已建立郡縣之制。 [5]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屠睢率秦軍“南征百越”,平定嶺南。前214年,在嶺南地區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龍圩隸屬桂林郡。秦末漢初,南海尉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封其宗人趙光為蒼梧王,治所駐廣信。
漢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平定南越,次年(前111年)置蒼梧郡,龍圩屬蒼梧郡。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劃分設13刺史部,就近監察各郡縣。同年,漢武帝將交趾(東漢年間改為交州)刺史部治所由羸阝婁(原字為阝+婁)移駐蒼梧郡廣信縣。嶺南地區統屬交州部,轄蒼梧、南海、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7郡56縣。所轄範圍在今廣西東部、南部,廣東西部,海南及湖南南部的連接地帶,其時,龍圩(梧州)成為“嶺南要地”,是嶺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通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連結點。
三國時期,龍圩地域隸屬吳國。天紀四年(280年),廣信縣分置新寧縣(管轄今大坡鎮、廣平鎮),縣治大城(今大坡鎮),同年(亦稱太康元年),廣信縣分置農城縣(管轄今龍圩鎮、新地鎮),縣治農城(今龍圩鎮),這是龍圩成為一級政區之始。隨後,新寧縣改名寧新縣,東晉時農城縣改名遂城縣。
南北朝時期,今龍圩區境內有遂城、寧新兩縣,隸屬蒼梧郡。 [5] 
隋開皇三年(583年),廣信縣更名蒼梧縣,撤寧新縣併入蒼梧縣。開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派宰相虞慶則南征,屯兵於遂城(今龍圩),故名戎城。開皇十九年(599年),遂城縣改名戎城縣。
宋熙寧四年(1071年),撤戎城縣併入蒼梧縣,戎城更名為戎圩鎮,蒼梧縣隸屬梧州。
元朝,廢州郡,設行中書省,省下設路,蒼梧縣隸屬梧州路。明朝改路為府,蒼梧縣隸屬梧州府。
清朝,大體承襲明朝制度,蒼梧縣隸屬梧州府。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天國攻克潯州府,建立大成國。期間,蒼梧天地會骨幹羅華觀、陳開率義軍攻佔梧州府,改蒼梧縣為秀平縣,後失敗復為清制。
民國元年(1912年),廢縣置府,蒼梧縣併入梧州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復縣置道,龍圩隸鬱江道。民國三年(1914年)6月,鬱江道更名蒼梧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隸梧州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隸梧州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隸梧州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隸屬第三區。
1949年11月25日,龍圩解放。 [5] 
1950年1月10日,成立蒼梧縣人民政府,龍圩地域隸屬蒼梧縣,此時,蒼梧縣與梧州市分治,隸屬梧州專區。1951年,隸屬容縣專區,1958年,復歸梧州專區,1971年,隸屬梧州地區,1984年1月,隸屬梧州市。
2013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龍圩區,以原蒼梧縣的龍圩、大坡、廣平、新地4鎮為龍圩區轄區,為梧州市轄城區。2013年6月,正式成立龍圩區。 [5] 

龍圩區行政區劃

截至2023年6月,龍圩區下轄4個鎮, [4]  70個行政村,15個社區。政府駐龍圩鎮龍城南路108號。 [8] 
龍圩鎮(12個社區、12個村):龍城、城東、城南、城西、廣信、蒼海、鳳嶺、宜居、龍興、工業、龍騰和福達12個社區;恩義、林水、都坎、四合、大恩、古鳳、中村、念村、寨中、思念、社學、新利12個行政村。
大坡鎮(1個社區、18個村):大坡社區、大燕村、新安村、大城村、勝洲村、馬王村、白鶴村、大坡村、松柏村、夜村村、古元村、育民村、交村村、寨村村、坡頭村、河步村、天堂村、新龍村、合垌村。
廣平鎮(1社區、20個村):廣平社區、廣平村、平地村、城坦村、榃金村、淑裏村、調村村、河口村、甘村村、上合村、平山村、武隴村、大堯村、金釵村、端村村、平樂村、華新村、扶達村、西羅村、夏村村、思化村20個村委會。
新地鎮(1社區、20個村):新地社區、回龍村、大維村、雁村村、訓村村、新甫村、思賢村、都梅村、龍窩村、新地村、富回村、古卯村、四落村、古令村、殿村村、洞心村、大同村、富祿村、題甫村、大村村、新科村。

龍圩區地理環境

龍圩區位置境域

龍圩區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東南部、梧州市城區南部,位於北緯22°58′10″~23°27′24″,東經 110°06′42″~111°22′52″之間,北迴歸線橫跨北部。龍圩區東毗廣東省肇慶市萬秀區城區,南連岑溪市,西接藤縣,北與長洲區和萬秀區接壤。行政區域面積982.9平方千米。 [2] 

龍圩區地形

龍圩區屬華南丘陵區,境內低山丘陵地貌連片分佈,有部分低窪地,以丘陵、低山、中山地形為主,大部分為土山,平原較少,一般海拔400~600米,平原河谷地段標高20~80米。總的地勢南高北低,山嶺連綿,丘陵起伏,山谷相間,呈南高北低傾斜狀。龍圩區主要山脈為粵、桂兩省區界山——雲開大山,其餘脈延伸至廣平鎮境內的大金初頂,海拔763米,延伸至大坡鎮境內的銅鑊大山,主峯雞心頂,海拔753.1米。 [2] 

龍圩區水文

龍圩區境內河流密佈,河溪徑流量以雨水補給類型為主,徑流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的4~9月。流向大多隨地勢從南流向北,形成以下小河、上小河、潯江(龍圩段)為主幹流,貫穿南北的樹枝狀水系,集雨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7條,總長206.5千米,其中下小河發端於廣平鎮扶達村宵峯頂,經廣平鎮--大坡鎮--龍圩鎮--蒼海湖匯入潯江,境內流長76千米;上小河從新地鎮雁村大維、回龍村兩支流匯合後貫穿新地鎮,流經龍圩鎮四合村注入潯江,流長53千米。 [2] 

龍圩區氣候

龍圩區地處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春季氣温回暖早,低温陰雨較頻繁;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温高、降雨集中,局部有洪澇;秋季後期易乾旱,濕度小;冬季日照時間短、天氣乾暖。隨季節的變化,受西南暖濕氣流和北方變性冷氣團的交替影響,乾旱、大風、冰雹、雷暴、霜凍、暴雨洪澇、熱帶氣旋、低温陰雨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 [2] 

龍圩區自然資源

龍圩區土地資源

龍圩區耕地面積20.15萬畝,有林面積80.9萬畝,轄區森林覆蓋率達51.8%。龍圩區土壤主要為赤紅壤、沙質土。

龍圩區礦產資源

龍圩區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21種,包括金屬礦產9種,分別為鉛、鋅、(伴生礦)、鎢、鉬、金、、鈦、稀土;非金屬礦產11種,分別為硫鐵礦鉀長石、葉臘石、高嶺土、石英岩、石灰岩、建築用花崗岩、建築用砂岩、建築用砂、天然石英砂、磚瓦用頁岩;水氣礦產1種,為礦泉水。各類礦產點35處,已查明資源儲量10種,礦產資源總體上呈現規模小,分佈散亂的特點,大多以礦點、礦化點狀分佈。鈦鐵礦、鉛鋅礦、石灰岩礦、高嶺土、建築用花崗岩、建築用砂岩、建築用頁岩藴藏資源量較大,是龍圩區可開發利用的主要礦產。 [2] 

龍圩區動物資源

龍圩區野生動物主要有野豬、黃猄、穿山甲等50多種。

龍圩區水利資源

長洲水利樞紐壩址位於西江干流——潯江下游梧州市郊長洲鎮,緊挨龍圩鎮,大壩跨長洲和泗化洲兩島並跨內、中、外三江,集水面積30.86萬平方千米,彙集了紅水河柳江鬱江和北流河的水量,多年平均流量6100立方米/秒,11月—4月枯水期平均流量達2368立方米/秒,保證率95%的枯水流量仍高達109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56億立方米,滯洪庫容37.4億立方米。枯水期調節庫容3.4億立方米(周調節水平)。
龍圩區潯江碼頭 龍圩區潯江碼頭

龍圩區人口

龍圩區人口數量

截至2023年末,龍圩區常住人口29.0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7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7.2%。 [3]  [17] 

龍圩區民族構成

龍圩區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居住着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鄂温克、回、彝、水、仡佬、滿、蒙古、土家、朝鮮、藏、黎、布依、拉祜、哈尼等21個民族,其中以漢族為主。 [7] 

龍圩區經濟

龍圩區綜述

龍圩區 龍圩區
2022年,龍圩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22.5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79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121.94億元,下降7.0%;第三產業增加值88.8億元,增長10.6%。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龍圩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3%、54.8%和39.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5.4%、-541.9%和586.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6880元,比上年增長0.5%。 [3] 
人民生活
2022年,龍圩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62元,名義增長3.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5元,名義增長6.7%。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95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3.2%。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619元,名義增長2.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0元,名義增長4.1%。 [3] 

龍圩區第一產業

2022年,龍圩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2.61萬畝,比上年增長0.4%。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7.68萬畝,增長4.5%。其中,甘蔗種植面積0.10萬畝,增長2.2%。蔬菜(包含食用菌)種植面積13.24萬畝,增長4.5%。
2022年,龍圩區糧食總產量7.80萬噸,比上年增長1.7%。其中,全年稻穀產量7.41萬噸,增長1.0%。蔬菜(包含食用菌)產量15.16萬噸,增長4.7%;甘蔗產量0.37萬噸,增長2.3%;園林水果產量8.96萬噸,增長8.2%;茶葉產量104.65噸,增長86.9%。
2022年,龍圩區肉類總產量1.78萬噸,比上年增長3.4%。其中,豬肉產量0.93萬噸,增長4.13%;牛肉產量0.02萬噸,增長4.1%;禽肉產量0.76萬噸,增長2.1%。禽蛋產量0.90萬噸,增長20.45%。生豬出欄12.79萬頭,增長5.8%;年末生豬存欄8.10萬頭,增長5.5%。
2022年,龍圩區水產品產量0.60萬噸,比上年增長3.0%。其中,淡水捕撈水產品產量0.01萬噸,與上年持平;淡水養殖水產品產量0.59萬噸,增長3.0%。
2022年,龍圩區木材採運26.96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8.45%。天然松脂產量0.72萬噸,下降4.6%。油茶籽產量1.05萬噸,增長16.9%。 [3] 

龍圩區第二產業

龍圩區工業園區 龍圩區工業園區
2022年,龍圩區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0.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0.8%。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下降13.9%;股份制企業下降29.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3.9%;非公有工業企業下降23.5%。分門類看,採礦業下降1.8%,製造業下降22.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5.3%。
2022年,龍圩區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0.1%,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下降23.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4.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01.8%,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下降14.1%,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9.4%,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下降1.4%,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8.0%,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7.8%。
2022年,龍圩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60.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下降7.7%;股份制企業下降50.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82.7%;非公有制企業下降71.3%。分門類看,採礦業利潤總額下降40.0%。製造業下降74.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9家。其中,國有控股企業8家,大中型企業13家。 [3] 

龍圩區第三產業

2022年,龍圩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95億元,比上年增長1.5%。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8.09億元,增長1.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85億元,增長1.8%。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18.6億元,增長1.6%;餐飲收入3.35億元,增長1.0%。
2022年,龍圩區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59.5%,石油及製品類增長59.3%,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0.0%,煙酒類增長21.1%,服裝、鞋帽、針織紡品類增17.6%,飲料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8.1%;糧油、食品類下降22.8%,日用品類下降22.2%,化妝品類下降13.9%,五金、電料類下降1.0%,汽車類下降100.0%。
2022年,龍圩區貨物進出口總額5.0億元,比上年下降15.9%。其中,出口4.03億元,下降20.1%;進口0.97億元,增長8.1%。
2022年,龍圩區新籤內資項目(合同)12個,內資項目(合同)資金71.05億元,實際到位內資額8.15億元。
2022年,龍圩區旅遊總人數264.7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3.33%;旅遊總消費28.39億元,比上年下降23.72%。 [3] 

龍圩區社會事業

龍圩區教育事業

2022年,龍圩區擁有初中14所,全年招生0.52萬人,在校生1.47萬人,畢業生0.48萬人。普通小學65所,招生0.58萬人,在校生3.65萬人,畢業生0.52萬人。年末擁有幼兒園86所,在園幼兒1.35萬人,學齡人口入學率96.1%。 [3] 

龍圩區科學技術

2022年,龍圩區複審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家,完成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3項B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9] 

龍圩區文體事業

2022年,龍圩區共有文化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30個,擁有羣眾文化設施建築面積58609平方米。體育訓練基地數量2個。舉辦羣眾體育賽事2次。 [3] 

龍圩區醫療衞生

2022年,龍圩區共有醫療衞生機構157個,其中,醫院5個,鄉鎮衞生院4個,農村衞生室7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衞生機構1個。衞生技術人員141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78人,註冊護士728人。醫療衞生機構病牀位927張,其中醫院病牀位數605張,鄉鎮衞生院病牀位數322張。 [3] 

龍圩區社會保障

2022年,龍圩區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07萬人,增加0.51萬人。年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6.87萬人,減少0.30萬人,其中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5.22萬人,減少0.49萬人。
截至2022年末,龍圩區共有社會服務中心85個。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0.01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9萬人,享受特困人員救助供養0.25萬人。 [3] 

龍圩區交通運輸

龍圩區交通 龍圩區交通
龍圩陸路交通便利,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匯聚,境內洛湛鐵路南廣高鐵、南梧、桂梧、柳梧、蒼鬱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縱橫交錯,梧州西江機場距龍圩區政府駐地約15千米。獨具特色的區位優勢,水、陸、空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使龍圩區融入了廣州2小時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 [10] 
公路
龍圩區境內有桂梧、南梧、廣梧高速公路均交匯於龍圩,且龍圩正處於中心地帶。交匯於縣境的高速公路概況如下:桂梧高速公路蒼鬱段(屬廣梧高速之廣西段)。桂梧高速公路馬江至梧州段。南梧高速公路蒼岑段。梧州至貴港高速公路梧州段。 [10] 
鐵路
2009年9月9日,河南洛陽至廣東湛江鐵路全線貫同,城區距梧州火車站6千米。南寧至廣州高速鐵路在城區自西向南通過,梧州南站在城區西1.5千米處。南廣高鐵全線通車,龍圩至廣州、南寧用時約為1小時和2小時。 [10] 
水路
原梧州口岸河西碼頭(廣西內河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作業區)的整體搬遷新而建新利貨櫃碼頭,位於龍圩區城下游潯江的右岸,上游距在建的梧州市西江三橋0.5千米,下游距離梧州西江一橋2千米,水路下航廣州303千米,上航貴港272千米,南寧551千米。
西江航道素有“黃金水道”之稱,航道經一期整治升級後,全年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直達、澳,二期整治後提高到3000噸級。 [10] 

龍圩區政治

龍圩區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區委書記
賴啓第
區委副書記、區長
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馬澤森
區政協主席
僅列黨政主要領導,截至2024年3月 [6] 

龍圩區歷史文化

龍圩區地名由來

宋鹹平年間(998--1003年),廢縣為戎圩鎮,隸屬梧州府。宋熙寧四年(1071年),改名戎圩,元、明、清因之。1951年7月,改稱龍圩鎮,因“龍”與戎近音,同時龍象徵吉祥,故取此名。 [15] 

龍圩區非遺

鹿兒戲
鹿兒戲最早見諸明朝崇禎四年(即1631年)所編的《梧州府志》中是一種節日慶賀、喜慶豐年、祝壽祈福、婚嫁迎娶、自演自娛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形式,其內容多以宣傳中國的傳統美德、教化育人為主。在新的時期又加入了歌頌和謳歌黨對農村的政策等現代的元素。鹿兒戲是梧州市龍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代表。 [13] 
龍圩豬油餅製作技藝
龍圩豬油餅是梧州市龍圩區歷史悠久的傳統名點,其製作技藝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豬油餅,顧名思義其精髓就是豬油。選用上乘的豬板油和夾心頭的肥肉,浸米、醃肉、炒米、煮糖等工序製作。使之豬油餅甘香酥化,龍圩豬油餅製作技藝入選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4] 

龍圩區文物

龍圩區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更新至2023年6月)
名稱
定級
時代
地址
行政隸屬
國家級
民國
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
龍圩區科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粵東會館
自治區級
清代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
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忠義街
龍圩區科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炳蔚塔
自治區級
清道光四年   (公元1824年)
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下仄鐵頂角山巔
龍圩區科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歌羅城遺址
市級
隋代
梧州市龍圩區新地鎮殿村城山自然村西
殿村村委會
貞節牌坊遺址
市級
清代
梧州市龍圩區廣平鎮河口村牌坊自然村東北
河口村村委會
思化涼亭
市級
清代
梧州市龍圩區思化村南
廣平鎮政府
勝洲韋氏宗祠
市級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
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勝洲村東
大坡鎮政府
大坡漢古窯址
市級
漢代
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西北雞簏嶺東南山麓
大坡鎮政府
富祿陳大綸夫妻墓
市級
明崇禎十六年
梧州市龍圩區新地鎮富祿村古寨自然村東北
富祿村村委會
李濟深曾祖母墓
市級
清代
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坡頭村龍村自然村西
坡頭村村委會
水口李品仙故居
市級
清代
梧州市龍圩區新地鎮殿村水口自然村中
殿村村委會 [16] 

龍圩區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一覽表 
冠蓋總廟位於大坡鎮,建築年代無考。歷史上,大坡所在地曾叫冠蓋鄉。整個建築物分山門、正殿和後殿。廟前有一對石獅子,左雄右雌。山門由72支蓮花托砌建,正殿供奉歐、莫、李三相侯王,有八仙過海和十八羅漢等雕塑,同時帶有道教和佛教的色彩。解放初期,冠蓋總廟被拆毀,所供奉的神像、石獅子、銅鼓全被丟進河流。冠蓋總廟是1989年村民集資籌建的,從建築工藝上看,比不上原來的廟宇精雕細刻,佛教的十八羅漢也是重建時加上去的。重建的冠蓋總廟更富有鄉土氣息。 [11] 
位於忠義街。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會館面積1373平方米,磚木結構,分前、中、後3座和更樓(更樓在解放前已拆),中、後座深寬各8米,屋檐層為元寶脊。每座由4根大木柱和2根大石柱支撐,疊梁式構架,雕樑畫棟,有較高的建築藝術。1994年定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11] 
炳蔚塔
位於恩義村鐵頂角山巔,建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原南五鄉(今廣平、大坡、新地、龍圩4鎮)羣眾捐資興建。塔身為青磚結構,呈六角形,塔高7層34米,底徑7米,首層門額有當時梧州府知事袁渭鍾手跡題刻“文巒聳秀”4字,二層門額題刻“炳蔚塔”,為清代廣西“三元及第”陳繼昌手書。198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被評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11] 
故居位於料神村,距市區40多千米,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濟深誕生在這裏。故居建於1925年,莊園式磚木結構建築,佔地3400平方米。是青磚瓦房四合院式廂房和樓房,四周築圍牆和四角炮樓,院後有蒼翠古鐵力木林,風景幽雅。大門口嵌着一塊大理石,上面刻着胡耀邦親筆題寫的“李濟深故居”5個大字。順着扶梯登上二樓,四周迴廊上西式欄杆別緻,門窗上雕的花草圖案,增添了古色古香的色彩。二樓是李濟深的卧室和會客室、電報室,大體仍保持着當年的擺設。故居於198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定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 
廣西梧州蒼海國家濕地公園
廣西梧州蒼海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梧州市龍圩區蒼海新區,西江流域潯江的一級支流下小河流域。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722.84公頃(10842.6畝),主要包括蒼海公園、蒼海湖、下小河、石獅河、環城水系河道與賽塘水庫,濕地總面積445.54公頃,濕地率為61.64%,為典型的“河-庫-湖”濕地生態系統。 [12] 

龍圩區著名人物

李濟深
李濟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名李濟琛。1885年生於廣西蒼梧(現龍圩區),漢族廣府人。1948年就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 [1] 
黎琦新
黎琦新(1920~1940)又名辛奇。龍圩鎮林水村人。193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出任安徽省婦女戰地服務團副團長,後任安徽省學生軍團三中隊指導員。1940年7月3日,在嘉山縣新八嶺車站附近被殺害,年僅21歲。
黎潔霜
黎潔霜(1918~1949)原名黎琦清,林水鎮(現龍圩區龍圩鎮)林水村人,是黎琦新烈士的胞姐。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當局對囚禁在白公館、渣滓洞的300多人進行大屠殺,黎潔霜一家4人壯烈犧牲。1983年10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黎潔霜為革命烈士
茹康怦
茹康怦(1910~1937)又名茹燮才,龍圩鎮高衝街人。1929年調往廣州,進行飛行訓練,後編入空軍第十九航空隊任轟炸機中尉駕駛員。
鍾濟新
鍾濟新(1909年-1993年)是廣西蒼梧縣(現龍圩區)人士,廣西植物研究所創始人之一,植物“活化石”銀杉的發現者。著作有《廣西野生食用植物》等及論文16篇。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