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塘

鎖定
下塘鎮地處長豐縣中部,北距縣城水家湖35公里,南距省會合肥北三環僅18公里,是安徽省列中心鎮、合肥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是長豐縣中部經濟中心、商貿重鎮,鎮域總面積230平方公里,人口9.2萬人,鎮區人口4.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8萬,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00公頃。轄36個行政村、1個社居委。下塘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淮南鐵路、合水公路穿境而過,青楊公路西接206國道、合淮阜高速公路,東連合塗高速公路,通往省城合肥的公共汽車每五分鐘一班。鎮內建有110KV變電所、26000門程控電話端局、日產萬噸自來水廠。廣播網覆蓋全鎮,有線電視開通光纜傳輸系統。鎮內“青州公園”、“水上商城”等景點錯落有致。下塘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工業經濟處於加速發展時期,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中文名
下塘
外文名
水塘下方南側
鎮域總面積
230平方公里
人    口
9.2萬人

下塘地理氣候

下塘鎮位於江淮之間,處於中緯度地帶,
下塘鎮 下塘鎮
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在15℃~16℃之間,極端最低氣温-20.6℃,極端最高氣温3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間。
下塘鎮全年氣温變化的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適中、春温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總之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

下塘歷史沿革

下塘始建於北宋年間,是古時通往廬州府、鳳陽府、壽州府的交通要道。清同治二年曾設“鳳廬分府”,建有文武衙門。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北宋期間有“夏塘鎮”,明嘉靖《壽州志》記為“下塘”,繼而延用至今。該鎮在清道光年間,設為鳳廬分防同知署,並駐千總一員,號稱文武衙門。民國年間,該鎮是團防局駐地。日偽期間,該鎮為偽下塘特別區治所。鎮歷史遺存有金鐘寺、文昌宮、東嶽廟等。在晚清時期,該鎮具進士、拔貢等名號者有幾十人之多。

下塘經濟發展

下塘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無污染,農業以綠色優質
下塘鎮黨委書記蔣繼國致辭 下塘鎮黨委書記蔣繼國致辭
高效農產品為主,是國家優質油生產基地、安徽省最大的龍蝦養殖加工出口基地、安徽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合肥二線蔬菜生產基地。所生產的“星潮”牌富硒大米榮獲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定證書;西甜瓜、黑豆品質優良,獨具特色。龍蝦、獺兔、貉、奶牛、三元雜交豬、雪山草雞、鴿子等養殖板塊逐步形成。
日前從安徽省長豐縣下塘鎮“第三屆龍蝦節”上獲悉,有“龍蝦之鄉”美稱的下塘鎮,出產的龍蝦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在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
近年來,下塘鎮依託野生龍蝦資源豐富以及得天獨厚的水利、氣候和土壤條件,成立龍蝦養殖協會和養殖合作社,扶持人工龍蝦養殖,做強龍蝦加工產業。全鎮36個村,村村養殖龍蝦,已有8000多農户從事龍蝦養殖,其中百畝連片的養殖户已逾百家,最大的一户養殖龍蝦達1000多畝水面,年產值250萬元。
安徽長豐縣下塘鎮有8000多農户從事龍蝦養殖 安徽長豐縣下塘鎮有8000多農户從事龍蝦養殖
目前,全鎮龍蝦養殖近4萬畝,成為合肥市乃至全省最大的龍蝦養殖基地。長豐縣以該鎮為中心的龍蝦養殖繼江蘇盱眙之後,成為我國第二大淡水龍蝦養殖基地。依託龍蝦產業,今年下塘農民人均收入預計達到5700元。
下塘是長豐中部區域經濟中心和商貿重鎮。這裏商賈雲集、市場繁榮,擁有建材、副食品、牲畜、糧貿、小商品、輕紡、農貿等七大專業市場和中美合資安徽金鵬農副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合肥明華建材集團、長豐下塘新型建材·長豐化學工學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一大批全省知名企業。華安門業、成龍鋼鐵公司、長豐萬豪工貿、常州立華等招商企業不斷髮展壯大。
建設中的下塘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漸成投資熱土。
下塘鎮黨委、政府將以進軍全縣五強鄉鎮和跨越式發展為統攬,按照“工業立鎮、創業興鎮、商貿活鎮、特色強鎮”的基本思路,以工業和三產經濟為支撐,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工業集中區建設為載體,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以創建一流發展環境為保障,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奮力趕超,努力把下塘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寬裕、科教進步、社會和諧、特色鮮明的合肥北部衞星鎮。
下塘文風盛行,人才輩出。1966年,原國務院副總理、宣傳部長陸定一親臨下塘中學視察,郭沫若同志為下塘中學題寫校名。下塘鎮民風純樸、文明富庶,是合肥市平安創建試點鎮。“下塘燒餅”、“下塘龍蝦”、“農家土菜”等特色食品更是遠近聞名。
“打”燒餅 “打”燒餅
下塘燒餅有“幹葱老薑陳豬油,牛頭鍋制反手爐,面到筋時還要揉,快貼快鏟不滴油”之稱。這句順口溜形容的就是下塘集燒餅,比喻形象,特色十足。新鮮的豬肉,在打燒餅師傅手中,轉眼間變了餡子,然後如法炮製。貼在“蒼穹”上的“肉燒餅”,只須片刻,就會飄出與眾不同的香味,肉香、面香,相得益彰 [1] 
一座泥巴糊起來的土鍋灶,由一米多高的鋼架支撐着,灶內木炭火燒得正旺。
灶旁的案板前,一位年輕小夥子正用拳頭“捶打”着麪糰,攤平後撒上芝麻,翻貼到手背面,伸進燃着熊熊炭火的鍋灶中,熟練地“甩”到灶頂的“天鍋”上。
如此反覆,不一會兒功夫,天鍋上便貼滿了麪餅。3分鐘過後,最先放進鍋灶裏的麪餅就出爐了。
出爐的麪餅非他物,正是江淮聞名的“下塘燒餅”。
現狀
傳統技藝,後繼有人
“我們這裏的人做燒餅不叫‘做’,而叫‘打’,至於為啥叫‘打燒餅’,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攤開燒餅麪糰時,要用拳頭捶打,從而得名的吧。”葛子露的哥哥葛軍,利用換班的間歇和記者拉起了家常。
葛軍,今年24歲,中學畢業後,外出學廚師,在很多大飯店當過“掌勺”,收入不菲。然而,在兩年前,他突然辭職回家,拜父為師,學起祖傳“打燒餅”技藝。“我是吃燒餅長大的,喜歡這個味道,也想把這個技藝傳承下去。”葛軍説。受哥哥的影響下,弟弟葛子露也把“打燒餅”當做自己的職業。
隨着“下塘燒餅”名氣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這個傳統特色小吃,而以“打燒餅”為職業的人也在增多。可以説,這個傳統技藝,後繼有人了。“如今,在下塘集鎮,‘打燒餅’的有三四十家。每逢節假日,從外地開車前來買燒餅的人,一波接着一波,有的人一買幾十個呢!”葛子露介紹説,生意好的時候,他家一天能賣出2000多個燒餅。

下塘名稱來由

為什麼叫下塘呢?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北宋期間有“夏塘鎮”,明嘉靖《壽州志》記為“下塘”,繼而沿用至今。
可也有民間傳説。下塘在宋元時叫“夏塘”、“板橋村”,明清時又出現了“庵子李”等稱謂,以李姓先民於洪武年間自江西遷入時,在此搭建茅庵居住而得名。之後,至清康煕、乾隆年間,盛世人丁旺,物豐貿易興,外地客商見此地四周有塘,一出街便下到塘埂,於是稱之“下塘”,沿襲至今。
走在下塘的街頭,總是聽到人們談論下塘的“古”,説什麼歷史上下塘集建有文昌宮、金鐘寺、東嶽廟、“三步兩座橋,九路大瓦房”、南街牌坊等,到處是故事。不信?漫步下塘巷道,聆聽古鎮細語,思接千年風塵,可有古建築遺蹟可尋……
要説對下塘有什麼印象?呵呵,我想首先當然是飲食了——
作為下塘一絕,下塘燒餅的灶是將一口大鐵鍋反扣在爐灶頂上,有一人多高,打燒餅之人用手背往上貼,下邊燒着木炭,看着好似放大了的屋檐下的鳥窩,曰:“上為天鍋,下為地灶。”據民間傳説,清朝咸豐年間,曾國藩率領湘軍駐紮下塘,燒餅師傅為爭攬生意,紛紛在燒餅的配料和烤制工藝上下功夫,使燒餅逐漸成為色香味俱全的食品。
燒餅好吃,那香味讓人久久回味……多年前,我去下塘品嚐了燒餅。之後,行走於古鎮巷陌,發現下塘人可以在早上就着燒餅喝上兩盅,用酒香的濃郁,享受一種清靈脱俗的逸緻和風韻……
可是,下塘人也是性情中人。當我走進下塘,發現下塘火獅舞出了下塘人火火的又一種風情。據説,作為本地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塘火獅至今約有兩百年的歷史,從正月初四至二月初二,舞獅人展現的舞蹈,勃勃生氣,寓意“吉祥、平安”,可以吸引鎮子裏的街坊鄰居爭相觀看。
是啊,下塘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更為深厚,瀰漫着千年的書香,彰顯地靈人傑,人文薈萃。有老人相告,早在明清時,就有進士、秀才、武舉等先賢紛紛在下塘立館辦私塾,深孚眾望……今人陶天月,因下塘文風之薰陶,成就現代著名的國畫家、版畫家、書法家之名號。而有着一定歷史考證的下塘中學,其校名也是文化大家郭沫若先生蒞臨下塘時題寫的呢。這,是下塘人最為引以為豪的事情。
世事變遷,古鎮下塘雖未隱沒在漸次繁華的城市之中,也在悄悄地走向之中。於是,穿鎮而過的合水路,是公路,卻又是街道,連接起合肥和縣城。今年4月,這條“承上啓下”的路又一次改建,將要變身為雙向八車道的康莊大道。
有人説,寂寞多年的下塘,又步入了另一種喧囂。而改建的合水路,將是下塘的希望之路。這條路把一個人們關注的下塘重工業園“送”在了世人的面前。
雖説“千年古鎮、四方輻輳”,畢竟已是過去。現在,發展了,變化了,下塘古鎮也將煥發青春,重放異彩,越發璀璨奪目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