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各鎮

鎖定
下各鎮,隸屬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地處仙居縣東部,東臨臨海市白水洋鎮括蒼鎮,南與雙廟鄉相連,西南、西毗鄰大戰鄉南峯街道,西北、北與福應街道相接, [1]  行政區域面積89.5平方千米。 [3]  截至2019年末,下各鎮户籍人口為53037人。 [3] 
明代時期,屬慶雲鄉;1992年,懷仁鄉併入下各鎮。 [1]  截至2020年6月,下各鎮轄31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 [2]  鎮人民政府駐穿鎮路382號。 [1] 
2019年,下各鎮有工業企業202個,其中規模以上1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7個。 [3] 
中文名
下各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
地理位置
仙居縣東部
面    積
89.5 km²
下轄地區
31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
政府駐地
穿鎮路382號
電話區號
0576
郵政編碼
31732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浙J
人    口
53037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下各鎮歷史沿革

明代時期,屬慶雲鄉。
清代時期,屬三十七都。
民國元年(1912年),分為鷲峯、下張2鄉。
1957年,設下各區,轄下張、懷仁、下各、括蒼4鄉。
1958年,為下各公社。
1966年,分設下各、括蒼公社。
1970年,改稱下各公社、東方紅公社。
1977年,復為下各區。
1982年,東方紅公社改為懷仁公社。
1984年,懷仁公社改稱懷仁鄉,下各公社改稱為下各鎮。
1992年,懷仁鄉併入下各鎮。 [1] 

下各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下各鎮轄55個行政村:懷仁路北、懷仁路南、虎坦、下張、後馮、湖其園、張店、裏積路、西垟、百步塘、林下、下華、小平田、上王亭、鎮橋、杏村、後垟田、車塘、山下英、楊砩頭、馬垟、吳家井、社山、雙樓、西六、瓜洲、獨山、塘頭、新路、下各一村、下各二村、下各三村、下各四村、下各五村、下各六村、下各七村、下各八村、下各九村、黃梁陳、上官、前潘、下垟、巖頭下、下王沈、步團、下山頭、下高、西郊、後田坑、坎頭、裏基岙、新建、羊棚頭、東岙、外灣;下設400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0年6月,下各鎮轄31個行政村:懷仁路北村、懷仁路南村、東岙村、西郊村、下垟村、前潘村、上官村、黃梁陳村、西垟村、馬垟村、西六村、瓜洲村、塘頭村、新路村、湖其園村、虎坦村、下張村、後馮村、杏村、廈閣村、羊棚頭村、東昇村、雙樓村、楊砩頭村、林下村、張店村、七合村、南山村、五豐村、玉泉村、仙東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括蒼山地生活區, [2]  鎮人民政府駐穿鎮路382號。 [1] 

下各鎮地理環境

下各鎮位置境域

下各鎮地處仙居縣東部,東臨臨海市白水洋鎮括蒼鎮,南與雙廟鄉相連,西南、西毗鄰大戰鄉南峯街道,西北、北與福應街道相接, [1]  行政區域面積89.5平方千米。 [3] 

下各鎮自然資源

2011年,下各鎮有耕地面積3.12萬畝。 [1] 

下各鎮人口

2011年末,下各鎮總人口5051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1270人,城鎮化率81.7%。另有流動人口9247人。總人口中,男性26185人,佔51.8%;女性24332人,佔48.2%;14歲以下8405人,佔16.6%;15—64歲36450人,佔72.2%;65歲以上5662人,佔11.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0356人,佔99.7%;有布依、滿、苗等17個少數民族,共161人,佔0.3%。其中布依族33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20.5%;滿族30人,佔18.6%;苗族24人,佔14.9%。2011年,人口出生率8.6‰,人口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長率2.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64人。 [1] 
截至2019年末,下各鎮户籍人口為53037人。 [3] 

下各鎮經濟

下各鎮綜述

2011年,下各鎮微信財政總收入0.29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10億元,比上年增長8.2%。人均財政收入57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30元。 [1] 
2019年,下各鎮有工業企業202個,其中規模以上1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7個。 [3] 

下各鎮農業

2011年,下各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57億元,比上年增長12.0%,農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21.4%。 [1] 
2011年,生產糧食1.60萬噸,其中水稻8938噸,小麥818噸。蔬菜種植面積4099畝,產量9900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4740畝,產量583噸。 [1] 
2011年,下各鎮生豬飼養量3.1萬頭,牛飼養量0.48萬頭,家禽飼養量17.6萬羽。 [1] 
2011年,下各鎮水果種植面積9233畝,產量7855噸,其中楊梅1850噸,桃子1650噸,柑橘180噸,果用瓜3278噸。 [1] 

下各鎮工業

2011年,下各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8.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工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50.1%。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實現工業增加值1.9億元,比上年增長20.6%。縣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 [1] 

下各鎮商業外貿

2011年末,下各鎮有商業網點448個。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1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6億元,比上年增長9.8%。2011年,出口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4%,主要產品有工藝品等。 [1] 

下各鎮金融業

2011年,下各鎮各類存款餘額6.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2億元。 [1] 

下各鎮郵電業

2011年,下各鎮郵政業務收入288萬元。電信業務收入400萬元。 [1] 

下各鎮社會事業

下各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下各鎮有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2009人,專任教師54人;小學6所,在校生4136人,專任教師14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27人,專任教師3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279人,專任教師36人。 [1] 
2011年,下各鎮教育經費達0.43億元,比上年增長8.4%;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0.37億元,比上年增長8.1%,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62.8%。 [1] 

下各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下各鎮有文化事業團體4個,會員105個;鎮文化活動中心1個,村文化俱樂部46個;公共圖書室46個,藏書3.5萬冊。 [1] 

下各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下各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個,病牀64張,固定資產總值949.9萬元。專業衞生人員93人,其中執業醫師36人,執業助理醫師11人,註冊護士4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2.3萬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9萬人,參合率97.5%。 [1] 

下各鎮社會保障

2011年,下各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491户,人數834人,支出180.1萬元,比上年增長7.2%,月人均180元,比上年增長6.4%;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4人,支出14.4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3.81萬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2人次,共支出21.46萬元;農村臨時救濟501人次,支出21.46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4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01.1萬元。敬老院1所,牀位100張。2011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62萬人,參保率70.0%。 [1] 

下各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下各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28千米,鄉村通郵率100%。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户0.35萬户,移動電話用户5萬户,寬帶接入用户0.5萬户。 [1] 

下各鎮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下各鎮由供水公司供應生活用水,鋪設幹線水管15.2千米,年工業用水3.6萬噸、生活用水153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0.0%;排水管道18千米,污水治理工程2項,日污水處理能力700噸。 [1] 
  • 供電
2011年末,下各鎮擁有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座,主變壓器89台,總容量15935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2條,總長度20千米,用電負荷1.5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0.5億千瓦時。 [1]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下各鎮有公園1個,公園面積0.6公頃,園林綠地面積42.1公頃,其中公共綠地5.7公頃,綠化覆蓋率8.1%。 [1] 

下各鎮交通運輸

2011年,下各鎮有台金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7.8千米,雙向4車道,有仙居東1個出口,通往臨海、台州市,永康、金華市。臨石線省道過境,境內長20千米;縣鄉(鎮)級公路4條,總長40千米。 [1] 

下各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下各鎮因明朝刑部尚書應大猷於故里建廈閣樓,名“廈閣”,後為“下各”得名。 [1] 
  • 旅遊
羊棚頭村緊鄰浙東南第一高峯米篩浪,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村莊三面環山,東西臨水,峯巒疊嶂,溪水潺潺。村莊地形南高北低,西聳東許山,形似長龍,南有門口山和大牛山作靠。村東緊挨括蒼溪東溪,村西有括蒼溪西溪,村南有“括蒼水庫”——山谷鏡湖,西南則有仙居八景之一的麻姑積雪。隆冬臘月,大雪過後,麻姑巖巖巔積雪皚皚,經久不化,堪稱奇觀。
村內尚留存有建於明代的王氏大宗祠堂,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王氏宗祠正殿3間,兩橫廂各3間,前門面5間,雞籠頂戲台一個,中間天井100平方米,距宗祠東牆30米處有螺絲井一口。宗祠5間前門面屋桁椽下附龍骨裝飾結構,柱桁雕樑畫棟,襯以人物鳥獸,花草樹木,油漆裝璜,精美絕倫。中門上方懸掛“王氏宗祠”匾額,兩邊大門上方懸掛“源遠流長”“百代朝宗”匾額。明代文武百官經此需乘轎下轎,騎馬下馬,步行而過。
成氏是羊棚頭村的另一大家族,村內保留着較多成氏古民居,以成氏老五份民居最為典型。該古民居是清初建築,坐北朝南,四合院式。2個天井由鵝卵石鋪成,造型優美,檐廊通道鋪有石條。正堂與天井交界處均為馬頭牆,柱石為圓木柱,圓磉石墊,木窗為木格花窗,木門雕花。整座建築雕樑畫棟,美不勝收。
明清時期,羊棚頭村古道(官道)連接臨海、天台、三門與温州等地,來往客商遊客甚多。成王街始建於明朝,街道長106米、寬4.2米,屋舍為2層樓木結構,建築面積636平方米。街道中間用石板鋪就,兩邊鋪有鵝卵石,檐下通道由石條鋪成。明清時期,成王街有眾多商鋪,人來人往,生意興隆。隨着時代變遷,該街道的商業功能已漸漸消失,但街道兩旁的建築歷經多次修葺,至今保存依然完好。
此外,羊棚頭村還有較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建築整體佈局氣勢恢宏,內部結構豐富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古建築是歷史的遺痕,凝聚着羊棚頭村人民的智慧,也向後人述説着當地的歲月滄桑。 [4]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尚清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浙江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3月:1969-1970.
  • 2.    下各鎮2020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12-18]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 194.
  • 4.    古韻悠長 現一方人文  .中國檔案報社[引用日期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