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蘭縣

鎖定
上蘭縣,西漢置,屬上谷郡。故城在今北京延慶縣張山營鎮東門營。東漢省。
中文名
上蘭縣
地理位置
北京延慶縣張山營鎮東門營
面    積
6.73 km²
人口數量
900人

目錄

上蘭縣史載

上蘭縣,西漢置,屬上谷郡。故城在今北京延慶張山營鎮東門營。東漢省。

上蘭縣東門營村考

東門營村考 東門營村考
東門營村位於延慶縣張山營鎮西南,距縣城約14.8公里。村域面積6.73平方公里,全村有900餘口人。據明《隆慶志》記載,早在明嘉靖年間就有東門營堡了,城堡大約東西250米,南北150米左右,呈不規則多邊形。2002年村中出土了一塊“迎恩門”門額,上款楷體陰刻“欽差懷隆兵備道按察使胡□□建修”,下款為“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孟秋”,説明東門營堡曾在萬曆年間進行過修繕或包砌。
有學者認為延慶東門營是西漢時的上蘭縣故城,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十一月,燕王盧綰造反。第二年(前195年)春二月,劉幫派兵平定叛亂,在上蘭擊敗了盧綰的軍隊。至於東門營是不是漢代的上蘭縣城還需要大量的考古調查和文獻研究去證明,但是明代設立屯堡之前,也許這裏真的有一座廢棄的城堡,駐軍正好在城堡的東城門附近,因此就把它叫做東門營了。當然,這只是作者的一點猜測罷了。
東門營村考 東門營村考
東門營舊村雖然規模不大,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也並不算多,但是給人一種濃烈的耕讀文化氣息。在舊村主街中部路南(41號)有一座四合院,為前後兩進院,規格並不高,裝修也不奢華。門開在西北角,門樓為半間房寬的蠻子門,但是門額上卻完好地保存着“百世書香”四個墨書大字,雖歷經百年,卻仍顯得是那麼遒勁有力。與延慶其他村落的古民居不同的是,在孫家舊宅臨街北房的後檐牆上部多出三層磚檐,上面至今還懸掛着五塊木匾。因年代久遠,加之文革時期的破壞,匾上文字都被鏟去了,但是隱約還能看出三塊匾的內容,即“德壽雙全”、“年高德劭”、“齒德可風”。除“德壽雙全”比較容易理解外,其他兩塊匾還真是很有深意。
在老村區(40號)民居門樓雀替雕有一“耕”字。在其家磚雕影壁上則有“家傳敬義數千載,世繼詩書幾百年”的磚雕對聯。在老村區5號民居殘存的座山影壁也有“世間好事忠和孝,天下良圖讀與耕”的磚雕對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帶有耕讀字樣的門額、磚雕、木雕、影壁都在文革時期被人為的破壞了,僅是這點殘存下來的遺蹟也足以彰顯先人的耕讀情結。
東門營村考 東門營村考
在與村民的交談中,我們發現,東門營村確實是一個很有文化傳統的村落。歷史上該村曾出過文、武舉人,其中文舉人叫孫壽齡,當年以教書為業;武舉人叫孫提元,當年以擅舞大刀而聞名。文舉人孫壽齡的故居就是前面提到的41號院,現由其第三代嫡孫孫殿寬一家居住。當年孫老先生在家鄉教書育人,遠近聞名,社會知名度很高。那些牌匾應該是當時地方政府贈送的。只不過因時代久遠,已查不清是什麼時間由誰送的了。正如先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幾十年來東門營村考上大學的學生、外出工作的人都比周邊村子多。這也是村裏人常常引以驕傲的地方。
經過數百年的積澱和傳承,東門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傳統。人們在秉承傳統的耕讀文化的同時,逐漸融入現代文化因素。這些都已融化到人們的血液中,洋溢在東門營人的臉上了。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背景下,東門營必將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活力,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