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游村

(山東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下轄村)

鎖定
上游村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 [1]  ,位於萊蕪區北30公里。南鄰西山子村,東鄰東峪村,北隔山與呂祖泉相望。雪野水庫北岸。歷為區、鄉、公社、辦事處機關駐地,現為雪野鎮政府駐地。西山子位於村西一座小山前,為本村自然村,隔河相望。萊明路從村西穿過,仲臨路與萊明路在此交匯。面積12平方公里,總人口1825人。
中文名
上游村
隸    屬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
面    積
12 km²
總人口
1825人

上游村基本概況

據《萊蕪縣誌》記載,明代中葉朱姓由朱家林遷此,村西河內柳樹成林,曾名上柳,因址在上游河之上游,後改稱上游。共有16姓,其中朱姓居多,佔總人口的50%左右。
抗戰初期,上游村隸屬萊蕪縣第七區所轄;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屬萊北;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上游村隸屬雪野區;1945年10月,三縣合併,複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雪野區為十二區,上游村隸屬十二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上游村隸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上游村隸屬上游鄉;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上游村為公社駐地;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2001年,撤鄉並鎮後,三鄉鎮合為雪野鎮。上游村仍為鎮駐地。2020年7月,撤銷萊蕪區雪野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雪野街道,上游村隸屬雪野街道。 [1] 
上游村有兩條南北向街道,均已硬化,東街之東,有鵓鴿崖、灣坑、杏山子三個集中的居民區。地勢崎嶇,坎坷不平要數鵓鴿崖和西山子。東街以東較為平坦,水井全部集中在這裏。2002年,新的村委成立以後,投資10餘萬元,採用三組高壓泵提水,鋪設管道1100餘米,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1975年,鎮機關由村南遷往明萊路北側山坡下,其原地現已為民居。其它如信用社、供銷社原地也作為民居;糧所先後用作上游聯中、敬老院;銀行現為鎮教育辦公室。這些單位也隨之遷到村北。1986年於村北小河修建長50米、寬12米的6孔石橋,溝通南北。1995年,於村中又新開兩條東西方向大街,直接與萊明路連通,形成兩縱兩橫的新格局。村莊規模不斷擴大,並日趨規範、合理。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是人流、物流集散地。上游村民以萊明路為中心,發展起以家電、建材、化工、建築、暖氣配件、摩托車銷售維修、飲食服務、農產品加工購銷、出租客運等30多個門類的商貿體系,是北部山區的中心村。近幾年來,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一排排樓房拔地而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游大集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連接萊蕪、章丘的重要流通貿易網點,輻射5個鄉鎮。逢農曆四、九集日,原在村內,1987年遷於村北,並建成農貿市場。修水泥板貨台7行,總長378米,現正擁有1100多個攤拉和一處生薑、花椒批發市場,上市品種1100多種,流動人員15000餘人,集日成交額在22萬元左右。村民自古有經商 傳統,在四鄉頗有盛譽,現長年從事購銷加工的約50人。生薑買賣已做到石家莊,上游人已佔據該地區大部分市場份額。近處以周村銷售為中心,以零售為主,兩三天往返一趟,靈活快速,經商務農兩不誤。村民朱效凱於2000年成立生薑購銷中心,成為購銷大户。販運花椒大户,以李俊華、朱逢利最為出名。
前幾年該村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近幾年不斷調整種植結構,生薑逐漸成為主要作物,村南、村東、村北全是姜地。逢種姜、出姜季節,男女老少齊上陣,連飯都在地裏吃,場面十分熱鬧。姜井主要集中在村東土場裏,現有向村北發展的趨勢。本村山場較廣,且地處偏遠。村兩委出台“誰栽樹誰受益,30年不變”的政策,鼓勵村民開發荒山,植樹造林。羣眾積極響應,村西的山場已全部得以綠化。生產工具近幾年大有改善,手推車已基本淘汰,農用車正進入每個家庭。全村現有機動三輪車、摩托車、運輸車200餘輛,抽水機100餘台。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上游人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從1942年二月初二日本鬼子在該村設立據點,到1944年4月撤走,上游民兵自覺行動起來,站崗、放哨,與鬼子戰鬥,粉碎鬼子的陰謀,保家衞院。1945年,村裏掀起參軍熱潮。春,村長王新徵帶領本家5人蔘軍,村民用轎歡送。同年秋,有20多人蔘軍。上游地處交通要塞,上游人用自己的便利條件為部隊送信、送糧、做軍衣、抬擔架,熱情支前,在萊蕪戰役和攻打章丘時,熱情更是高漲,紛紛上前線,上游人做了巨大貢獻。
村西山場較廣,溝壑縱橫,近村的三座小山遍植柏樹,四季葱鬱,極似守衞村莊的哨兵。小窩峪內遍佈小溶洞,大的能放置一張八仙桌。峪內原有一奇石,狀如張口的老虎,故名老虎嘴,現虎牙、虎嘴已被砸掉,只留痕跡。整個西坡,均為青石山,石板遍地。於鎮機關大院後,建石料廠一處。山坡腳至山腰,遍植花椒樹,密不透風,收穫季節,一片黑紅。村北鵓鴿崖,高約20米,懸崖峭壁,地勢險峻,下有一石縫,傳説“狐狸仙”居住。村民宋日吉老宅內,有一古槐,樹幹大部分腐朽,但仍枝繁葉茂。底部一洞,人可瞄苴中一袖譽為神樹。
村中莊户劇團頗有盛名。抗日期間與部隊文工團曾到方下、羊裏、口鎮等地演出,培養了大批文藝骨幹,愛好文藝的傳統延續到今日。解放後,排練的萊蕪梆子戲《牆頭記》、《趙連岱借閨女》,曾到縣城彙報演出。逢年過節,一部分愛好者仍敲鑼打鼓過戲癮,排演小戲,宣傳尊老愛幼、計劃生育等。

上游村教育狀況

村民歷來重視教育事業,村小學原在村南一破廟內。1952年2月,由縣文教科投資,在上游小學創辦了上游完小。後辦學規模逐漸擴大,在原郵局舊址易地修建,幾經擴修,現有房舍40間,主道全部硬化,校園綠化率高。1999年春,由山東省出版集團出資在村南援建出版希望小學,2000年竣工投入使用。現嶺東、西下游、東下游、西站裏、東站裏、東峪、石泉等村的三至五年級的學生均在此就讀,原校由本村幼兒園用。一至二年級學生就讀,部分改造為教師宿舍。1960年春,由縣教育局撥款,在該村修建萊蕪十中,朱清章任校長;現為鎮中心初中。1955年,朱玉守考入萊蕪師範,次年,朱玉華、朱玉平又考入萊蕪師範。恢復高考以後,朱玉峯又考入泰安師範專科學校數學系。隨着村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每年都有升人大學本科者。
上游村村風淳樸,村民團結。他們正在村委一班人的帶領下,為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而努力奮鬥。

上游村歷史沿革

一、烈士英名錄
朱曰税 畢平德 朱玉仁
二、歷任村支書
1939年8月--1940年3月 朱曰增
1940年4月--1942年10月 於先福
19A4年3月一1945年4月 王心正
1945年5月--1950年4月 朱日堯
1950年5月一1953年5月 朱日利
1953年6月--1956年4月 張志德
1956年5月--1959年4月 李光才
1959年5月--1959年12月 朱先進
1960年1月一1962年3月 朱曰福
1962年4月一1966年5月 孫來營
1971年2月--1976年6月 朱曰福
1976年7月-一1978年5月 孫來營
1978年6月一1981年12月 朱日福
1982年1月一:1986年12月 朱慶連
1987年1月--1987年12月 朱效成
1988年1月--1993年12月 朱慶連
1994年初--1997年初 劉子貴
1997年初一1 998年2月 朱慶連
1998年3月一2001年底 韓傳水
2002年初一 劉子貴
三、歷任村主任
1972年--1978年 朱玉滿
1978年一1984年 朱慶連
1984年一1986年 朱司福
1987年一1995年
1996年一2000年 張雲亮
2001年一 韓傳水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魏廣平 上海機械廠書記
朱曰成 上海警備區後勤部副部長
韓 亮 鄒縣縣委書記
朱曰仁 原69軍副參謀長
朱效忠 現任山東省民政廳民政大廈總裁
朱爾有 章丘縣人民法院院長
魏佑明 廣州軍區某空軍政委
朱玉華 原萊蕪市中級人民法院副縣級審判員,已退休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魏傳勝 中學高級教師
畢龍德 中學高級教師
朱玉峯 中學高級教師
朱玉俊 中學高級教師
魏翠珍 中學高級教師
朱奎孝 1963年獲華東區鐵餅銅牌
六、李明清
泰山區軍分區主任。1943年7月率部隊途經上游村,欲與村長朱煥章接頭,由於漢奸告密,被日本鬼子槍殺於村西地邊,朱煥章收拾屍體,埋在西坡。
七、朱煥章
抗戰時期任村長,在此地享有威名,與共產黨、國民黨關係均較密切。為共產黨運糧、購買槍支彈藥,廖容標、趙傑與之交往密切。日本鬼子抓人後,均靠其通融、釋放。土改時,將朱煥章揪到大廠批鬥,並將其誤殺。
八、朱先俊
抗戰時期民兵。1940年的冬天,雪野區公所住在下游村,上游村的敵人要出動,朱先俊怕區公所受損失,赤着腳出來送情報,報告敵人動向,往返三趟不嫌苦,區公所獎了他一雙鞋子。
九、取締聖賢道
1953年10月,上游村民兵隊抓獲了夜間在西山子活動的百餘名“聖賢道”道徒,除少數道首押送縣公安局後由縣法院判刑外,其餘經
教育、花名登記後釋放。1971年春開始,配合縣革委公檢法機關破獲分佈於萊蕪、章丘、淄博三縣交界處幾個公社範圍內的反動會道門組織——聖賢道。8月,又設立登記站,對聖賢道統一登記,並聲明退道。
十、抗戰小故事——智取敵炮樓
1942年,日寇六舉進攻我萊蕪北部山區。3月2日,日軍小隊長遲左率士兵30多人,與漢奸朱大隊長帶一個排進駐上游安設據點。曰寇一進村,就搶佔李佔寅等幾家房屋27間,放火燒燬了上游村北頭的民房112間,並強迫西下游村40多名勞力在據點周圍築起了圍牆,架上了鐵絲網,佔地8餘畝。日軍配有輕、重機槍各一挺,瓦子炮3門。日偽軍除在上游、雪野安據點外,還沿章萊公路由南至北挖了若干“交通溝”,修築了10座炮樓,形成了連珠式碉堡羣。其中,東下游炮樓是最為關鍵的一座,該炮樓築在東下游村東山的制高點上,地形十分險要,且與上游據點俯首相望,僅有3里路,據守在這個炮樓裏的13個鬼子漢奸,經常在附近村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附近的羣眾飽嘗家破人亡的痛苦。
在這艱苦的歲月裏,我區中隊與地下情報員畢業德共同制訂了智取這個炮樓的方案。
1943年7月23日晚9時,我區中隊4個班的戰士潛伏在敵炮樓周圍的豆地裏,等待戰機。次日正逢上游大集,早8時整,敵人寨門大開,7個日偽軍3個一夥,4個一團地先後下了山,大搖大擺地朝上游集走去。戰機到來了。早已偽軍裝好的畢業德健步往敵樓,走去。“幹啥的?”炮樓上的漢奸喊道,畢業德不慌不忙邊走邊吆喊: “我是雪野據點派來送信的”。説話間畢業德已走進了寨門,3個漢奸起下來阻攔,並強要搜身。正在這時,我區中隊的戰士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炮樓周圍衝了上來,一句“不許動,誰動打死誰”3個漢奸幹瞪了眼,呆若木雞,乖乖地舉起了雙手。戰士們一把火,一顆手榴彈使這個炮樓化為灰燼。
村民編了順口溜傳唱:“鬼子漢奸真可恨,燒殺搶掠真殘忍,軍民團結一條心,又勇又智打敵人;擒了鬼子炸碉堡,上游人民翻了身。

上游村農村經濟

上游自然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8萬元,
其中:種植業收入30.7萬元,佔總收入的63.43%;畜牧業收入9.5萬元,佔總收入的19.6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頭,肉牛2頭);林業收入3.7萬元,佔總收入的7.64%;第二、三產業收入2.5萬元,佔總收入的5.17%;工資性收入1.6萬元,佔總收入的3.31%。農民人均純收入143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佔勞動力的3.52%),都在省外務工。

上游村特色產業

上游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主要銷往雲南省內。
2009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7萬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63.43%。上游自然村努力發展甘蔗為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桑蠶、產業。

上游村人口衞生

有資料顯示,上游自然村有農户48户, 鄉村人口共199人,其中男性100人,女性99人。其中農業人口199人,勞動力97人。上游自然村以僳僳族為主,其中僳僳族150人,白族49人。
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9人,參合率100%;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鄉衞生院,距離村委會衞生所3公里,距離鄉衞生院15公里。上游自然村人畜混居的農户10户,佔農户總數的20.83%。

上游村文化教育

上游自然村小學生就讀到大山腳小學,中學生就讀到上游中學。有資料顯示,上游自然村距離小學校1公里,距離中學15公里。上游自然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人,其中小學生10人,中學生5人。

上游村村務公開

上游自然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0份,
上游自然村村務公開-合同書
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36.04畝。已(無)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12100元(人均60.8元),一事一議籌勞1210個(勞均12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