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清真商團

鎖定
上海清真商團,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4月成立,由經營珠玉、古玩為主,包括文教、衞生界在內的回民青年自願組成,團長沙善餘、副團長伍特公,初期團員48人,以後擴充至130餘人。建團初期,進行軍訓。10月武昌起義後,團員協同友軍、友團光復了上海、南京,轉戰浦口至徐州一帶,歷時3個月,得到皖省都督和滬軍都督的嘉獎。後因團員分別從事慈善事業和其他工作,商團不復存在。 [1-2] 
中文名
上海清真商團
總部地點
上海
成立時間
1911年4月
宗    旨
推翻清王朝

目錄

上海清真商團組織簡介

辛亥革命前夕,上海商業界按照行業系統,先後建立了商團組織。當時以經營珠玉、古玩業為主,包括文教、衞生界在內的穆斷林青年組織的清真商團,於1911年4月宣告成立,並加入了上海商閉的聯合統一組織——商團公會。 [3] 
清真商閉的命名淵源,從清真商團創始人之一、擔任團長的沙善餘遺筆中可以得到解釋,他説:“上海回民青年,本着伊斯蘭教扶持正義,勇武精神,自籌商團,名謂‘清真’。” [3] 
上海清真商團曾設在寺內 上海清真商團曾設在寺內 [1]
建立清真商團的宗旨,據曾擔任過清真商團隊長的何興源在其遺筆中記述:“鄙人即於是時加入該團,雖以維護地方為志,實素(系)響應總理革命,以推翻清廷為宗旨。”再據沙善餘的遺筆中記載:“在開始籌備時,傳來了廣州黃花崗七十二革命志士為國捐軀,令人異常悲憤的消息,籌備工作遂加速進行。” [3] 
初期團員只有48人,以後逐漸擴充至130餘人、當時穆斯林中的許多先進分子,能夠毅然參加以推翻清廷為宗旨的民主革命運動,這與中國同盟會的直接影響是分不開的。 [3] 
沙善餘 沙善餘
清真商團非常重視民族團結。沙善餘曾説:“回民與漢民休慼相關,患難與共。”這完全符合孫中山先生的聯合國內各族人民共同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正確主張。 [3] 
清真商團的成員都是上海的穆斯林青年,他們自願聯合起來,不畏艱險,堅持革命。建團初期,他們聘請了富有軍事知識的湖北省武備學堂畢業生,曾在蘇州混成協三十五標第二營供職的馬倫山(回族)為教練員。他對團員的訓練非常認真,訓練成績也很出色,團員的操法和武藝受到其他商閉的讚揚。 [3] 
清真商團成立半年後,爆發了武昌起義,團員們遂之躍躍欲動。在農曆九月十一日(公曆11月1日),上海各業商團五六千人,在城內九畝地舉行了總檢閲,併產生了臨時總指揮部。十二日(公曆11月2日)各商團負責人集會,決定準備武裝起義。並商定九月十三日(公曆11月3日),聽到救火會鐘樓上先鳴鐘九響,繼鳴鐘十三響後,團員們立即出發,分赴指定地點佈防。 [3] 
總檢閲結束後,各業商閉加緊部署。清真商團也召開緊急會議,準備佈防。是夜團員們集中住宿在清真團營部所在地的福佑路清真寺,枕戈待命。第二天上午,按計劃鳴鐘十三響,閘北首先發動起義,清政府的官吏倉皇逃入外國租界內。領導和指揮武裝起義的陳其美(陳英士),午夜親率敢死隊和部分商團團員以及《民主報》記者抵達製造局,陳和《民主報》記者數人先行入內,敦促總辦投降。總辦不允,將陳其美等扣留。敢死隊見事緊迫,立即向製造局發動進攻,守衞者頑固抵抗,南市的團員聞訊後,馬上前往救援,前門攻打不開,便越牆剛入,放火燒房。製造局總辦一見火起,知大勢已去,嚇得驚惶失措,登上小火輪逃走。黎明,團員們攻破大門,進入局內,陳其美等人得以脱險,一夜之間光復了上海。 [3] 
上海光復後,隨着軍事的進展,清真商團的部分團員為進軍南京的隊伍押運糧械,向南京進發。他們抵達南京後,立即協同友軍,收繳了在天寶城外紫金山麓殘餘清軍的軍械。清真商團的團員們在清真食品供應不及的情況下,以山芋充飢,協同友年忠於完成了任務。 [3] 
南京光復後,三十餘名清真商團團員,於1912年隨軍渡江浦口,駐紮在浦口清真寺內,擔任北上隊伍的軍需運輸任務,輾轉奮戰在浦口至徐州沿線,得到皖省都督柏文蔚的嘉獎。滬軍都督陳其美給團員們頒發了“中華民國光復”獎章,以資紀念。 [3] 
武昌起義以來,上海清真商團團員協同友軍、友團光復了上海、南京,轉戰大江南北,歷時共十餘月,後因團員們分別從事慈善事業或其他工作,清真商團遂不復存在了。 [3] 
沙善餘 沙善餘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原清真商團的成員健在者只有數人。團長沙善餘,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委員,於1968年病故。副團長伍特公,任上海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主任,於1964年病故。還有何興源、馬受百、李清澄、達靜軒、車伯初等,均先後逝世。 [3] 
辛亥革命中的上海清真商團,雖然歷史短暫,但在各族人民共同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的過程中,對革命所做的貢獻,是值得人們懷念的。 [3] 
參考資料
  • 1.    上海宗教之旅 福佑路 清真寺  .上海政協網
  • 2.    《上海民族誌》編纂委員會.上海民族誌 下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160
  • 3.    寧夏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寧夏文史資料 第2輯.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