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鎖定
 
 為什麼不能利用已有豐富經驗的蛟龍號團隊而需要重新招聘新的沒有經驗的團隊來發展深淵技術,這是因為我們在“十一五”時的認識侷限以及當時所面臨的蛟龍號不能海試的局面,科技部的“十二五”計劃中沒有列入進一步追趕先進技術的項目,而是把載人潛水器的重點放在補基礎的“國產化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研製”上,再加上未來3-5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試驗性應用和蛟龍成果的總結申報,這三件大事均集中在蛟龍號研製團隊身上,“十二五”的研製項目估計要到“十三五”末才有可能完成。
中文名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主管部門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海洋科學研究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發展歷史

深淵科學技術項目的靈感來自於“蛟龍號”。“蛟龍號”在5000米級海試和7000米級海試過程中邀請海洋科學家參與海試過程,充分挖掘了每個試驗潛次的科學價值,讓參試的工程技術人員體會到了科學家與工程技術人員密切結合的好處。另一方面,從2010年美國紀念人類到達馬裏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挑戰者深淵”50週年的紀念專刊中瞭解到了深淵科學與技術是海洋領域最前沿的科學與技術。因此,在“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結束後,具有國際視野的海洋地質學家、也是助蛟龍號項目成功的幕後英雄、“蛟龍號”海試技術諮詢專家組組長、海試現場驗收組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高級科學家丁抗博士給科技部提出瞭如下的建議:“對比國際上能攜帶科學家的載人潛水器,唯有蛟龍號能夠在屬於所謂HadalDepth(海鬥深度,指6000-11000米的深度區間)的 6500-7100米深度段進行科研作業,而這樣的深度具有極為特殊的生物活動,但是我國科技界擁有的這個深潛優勢估計將在3-5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喪失;這次的海底作業表明,蛟龍號7000米海試的下潛區域是一個具有重要科學研究意義的地點,它緊挨挑戰者深淵,具有豐富和明顯的生物與地質活動的多樣性,並且能夠得到所屬國密克羅尼西亞政府的支持。建議相關部門設立相應的深淵科學研究項目和計劃,在3年內組織科考航次,重返馬裏亞納海溝,在這次7000米試驗區進行科研下潛。以此開創我國尚未形成的深淵生態學、深淵生物學和深淵地質學,並在這一深海科學的最新前沿領域進行開創性的工作,以獲得重要和最新的發現及成果。這是我國深海科學界領先前沿領域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條件

為了加快我國深海高技術的發展步伐,立即啓動第三代載人潛水器的可行性論證和主要關鍵技術的攻關,主要的障礙是研製隊伍的問題。其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主要價值是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環境保護。第三,在初期幾年,尤其是十二五期間,國家不大可能立項支持,團隊的運行經費可能需要依靠民間資本,而高校擁有很好的校友資源。因此,本項目負責人遂決定依託國內某個高校重新組建新的團隊,爭取在“十三五”開始之時能進入科技部的“863”重大專項,到“十三五”末與4500米載人潛水器同步研製出來。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我們搶到了追趕國際深海高技術先進水平的黃金十年。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成就

“蛟龍號”研製成功只是讓我們擠進了深海高技術最發達國家的俱樂部,但我們的真實技術水平與最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如果萬米級載人潛水器也搞出來,則中國將是一個無可爭議的海洋高技術強國。只有贏得強國地位後才有與西方發達國家平等對話和合作的機會。只有國際合作才能全面發展我國的海洋工程技術。因此,期望通過關心我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的全國同胞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在10年內搞出一個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內容包括一條千噸級的新型科學考察船,船上除了基本的實驗設施外,配備的特殊裝備是數個萬米級的着陸器、一個萬米級的AUV/ROV複合型無人潛水器、一個萬米級的HOV/ROV複合型潛水器,可無人,也可1人下潛,最多可以2人下潛以及多種先進的作業工具。這樣經過10年的努力,我們可以把中國的深海科學和深海技術同步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同時也為今後開展國際合作建立了很好的物質基礎。這就是深淵科學技術項目的奮鬥目標,是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第一期目標。待深淵科學技術流動實驗室建成後,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需要招聘更多的海洋科學家,發展多個方向的海洋科學。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人才培養

深淵生態學、深淵生物學和深淵地質學對海洋科學甚至地球科學的完整理解十分重要,對地球生態、全球氣候、海洋環境保護、地球生命起源研究、地震預報等領域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能夠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國家是不可能多的,中國在7000米級的蛟龍號基礎上更進一步,確實是搶佔這一科學和技術至高點的最佳時機,無論是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還是給全人類造福均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崔維成博士遂決定辭去他所擔任的各種職務,選擇依託上海海洋大學,重新招聘新的團隊來開展深淵科學技術項目。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機構領導

作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總體與集成項目的負責人和第一副總師,崔維成博士覺得這個建議是非常具有遠見的,但就他個人參加蛟龍號項目的經驗判斷,靠我們現有的科研體制,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是否能抓住還存有疑問。但即使抓住了,對於深淵科學來説,只到達7000米,只能是剛起步,不足於確保科學和技術領先,因為國際上已有幾個着陸器和美國一台“海神號”無人潛水器(AUV/ROV複合型)可以到達萬米海深。如果真要領先,我國也必須要儘快搞出能進行全海深(11000米)的科研調查裝備。 [1] 
參考資料
  • 1.    中心簡介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