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強學會序

鎖定
這篇文章選自《晚清文選》,是上海強學會的成立宣言,刊於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十月十八日的《申報》。康有為在發起成立北京強學會後,又發起成立上海強學會。當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表示支持強學會,並予以資助。因此,此文雖是康有為所寫,發表時卻署名張之洞。1917年康有為重登此序時,曾註明“代張南皮作”。(見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上冊)
此序論述了成立上海強學會的必要性和宗旨。全文言簡意賅,論述周詳,極富鼓動性和感染力,可以和《京師強學會序》參照而讀。
中文名
上海強學會序
成立宣言
上海強學會
刊    於
1895年
創立人
。康有為

上海強學會序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上海強學會序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康有為
作品體裁:散文

上海強學會序作品原文

天下之變岌岌哉(1)!夫挽世變,在人才;成人才,在學術;講學術,在合羣。累合什百之羣,不如累合千萬之羣,其成就尤速,轉移尤巨也。今者海內多故,天子怒焉憫憂(2),特下明詔搜求才識宏達及九能之人、一藝之士(3),而應詔者寡。固搜訪之未逮歟?得無專門之學風未啓,有以致之耶(4)?故患貧而理財,而專精農工商礦之學者無人;患弱而訓兵,而專精水陸軍及製造船炮之學者無人;乃至外國政俗亦寡有深通其故者,此所關非細故也(5)。
頃士大夫創立強學會於京師,以講中國自強之學,風雨雜沓(6),朝士鱗萃(7),尚慮未能布衍於海內。於是江海散佚,山林耆舊(8),益簪聚講求,如漢之汝南,唐之東都,宋之洛陽,為士大夫所走集者(9)。今為上海,乃羣天下之圖書器物,羣天下之通人學士,相與講焉。嘗考泰西所以富強之由,皆由學會講求之力。《傳》稱“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0)”。《記》稱“敬業樂羣(11)”。其以開風氣而成人才,以應聖天子側席之意(12),而濟中國之變,殆由此耶?其樂從諸君子游乎?吾願觀其成焉。

上海強學會序作品註釋

(1)岌岌:危險的樣子。
(2)憫憂:憤懣、憂慮。
(3)九能:古代統治者所理想的九種才能。一藝:儒家的六藝之一。
(4)得無:莫非,是不是。
(5)細故:小事。
(6)雜沓:眾多紛雜的樣子。
(7)鱗萃:羣集。
(8)散佚:閒散隱逸。耆舊:故老。
(9)簪:疾速。汝南:郡名。東漢時汝南許劭、許靖俱有高名,為當時眾望所歸。其每月品評人物,有“汝南月旦評”之稱。東都:唐代以洛陽為東都,是都城長安以外的文化中心。宋之洛陽:宋代理學程顥程頤兄弟都是洛陽人,其學派稱為洛陽派。歐陽修等人曾在洛陽結成詩社,文彥博司馬光等人亦結有“洛陽耆英會”。
(10)“以文會友”兩句:語出《論語·顏淵》。
(11)敬業樂羣:語出《禮記·學記》。
(12)側席:不正坐,比喻期待賢良。語見《後漢書·章帝紀》。

上海強學會序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早年學習儒家經典。1879年遊香港,開始接觸西學。1882年赴京師應順天鄉試下第南歸,復經上海,大量購買介紹西方情況的書籍。1888年到北京,第一次向光緒帝上書請求變法。1895年,與梁啓超等一同入京參加進士考試,正值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聯合各省舉人一千多人“公車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成為近代第一次大規模的知識分子愛國活動。此後幾年,又多次上書提交變法的主張,終於在1898年受到光緒帝召見,開始戊戌變法。但不滿百日的變法被鎮壓,康有為流亡日本等國。辛亥革命後,他仍堅持立憲保皇、參與張勳擁清廢帝復辟活動,1927年病死於青島。著有《康有為全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