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帝之手

(網球運動員羅傑費德勒的正手擊球)

鎖定
“上帝之手” 是全世界球迷對網球職業運動員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正手的讚譽,用以稱讚他正手擊球速度、落點、旋轉三者俱佳的威力,以及其擊球時出色的表情管理和從容不迫的定力。
中文名
上帝之手
外文名
god's hand 或 the hand of god
相關人物
羅傑·費德勒
出現時間
2007年

上帝之手技術特點

費德勒的正手擊球具備強勁的威力,是由其各方面的特性決定的。
1.握拍介於東方式和半西方式之間
因此他的擊球平擊成分更多(線動量更充足),球的軌跡弧線更加低平,對球施加的旋轉更多轉化為前衝性上旋(有別於納達爾的高彈跳上旋),使旋轉能夠產生更好的落地加速度。
2.費德勒幾乎是直臂正手
這使得費德勒的正手產生了出色的鞭打效果,距離手臂越遠之處速度越快(力矩更長),因而動能也越充分,因而其擊球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高效的引拍和出色的拍頭滯後
拍頭滯後又稱拉拍延遲。合理、簡潔而又有效的引拍,很好地縮短了擊球時所需的反應時間,能夠確保其儘可能地在身前的舒適位置擊球,避免錯失最佳擊球時機。
4.費德勒使用小拍面球拍
更大的拍面雖然帶來了更大的甜區和更高的容錯性,但擊球力量會被分散,遠不如小拍面球拍那麼集中。費德勒職業生涯早期使用85拍面(Pro StaffOriginal 6.0 85),巔峯時期一直使用90拍面(2002年—2013年使用90拍面),2014年之後雖然拍面增大到97,但較之於主流的98、100拍面還是稍小一些。
5.良好的預判和出色的到位能力
費德勒以靈活高效的步伐、對對手擊球落點的良好預判來完成準確的到位,以此抵消因直臂擊球造成的容錯性低、最佳擊球區域小的問題,使得自己能夠輕鬆自如地進行正手擊球。
6.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頭部穩定性
費德勒正手擊球時的盯球一直為人稱道,良好的盯球習慣帶來了良好的頭部穩定性,加之其對對手來球軌跡的良好觀察與彈跳判斷,使得他能夠較好地克服小拍面甜區小的不利因素,有效增強了擊球精度。
7.流暢的發力鏈條
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的站位,蹬地、轉體、轉肩一氣呵成,流觴的美感是觀看費德勒慢動作擊球時的直觀感受,符合生物力學的發力鏈條將身體各部分產生的力量有效地經過球拍傳導到了球上。
費德勒 費德勒
費德勒正手擊球變化多端、威力驚人,而普遍被認為是網球史上最好的正手,被譽為“上帝送給人類的禮物”,他的正手從引拍、揮拍到觸球點的選擇都堪稱教科書。

上帝之手由來往事

在費德勒職業生涯的巔峯時期,極少有人能夠與他在正手位展開真正的抗衡,因此逐漸享有“上帝之手”的美譽。正手是他獲取勝利的殺手鐧,他的正手球路多變,角度大開大合,而且落點很準,速度、落點、旋轉三者俱佳,變幻莫測,即便是跑動中的正手也能一擊致命。
180千米/小時,是“上帝之手”的時速,別以為是誰在隔壁發球,那只是費德勒正手!2003年起,費德勒的場上位置開始逐漸後移,最終定型在底線,其資本就是無堅不摧的“上帝之手”。有研究顯示,在費德勒正手觸球一剎那,拍頭速度達到了130千米/時。如果把130公里/時的拍頭速度作用在球上,配合費德勒使用的子母線,可以產生180千米/時的球速。費德勒正手球速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上帝之手英雄遲暮

“上帝之手”式微。如今,費德勒的“上帝之手”已成為過去式,年齡的增大帶來體能、跑動、注意力的全方位下降,費德勒不得不通過增加擊球旋轉、增加過網高度、增加落點容錯性來改善自己的正手擊球技術,當年攻無不克的“上帝之手”已輝煌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