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埔村

(廣東省陸豐市潭西鎮上埔鄉)

鎖定
上埔鄉位於廣東省陸豐市西部,螺河下游西岸,隸屬潭西鎮,距離潭西鎮府5千米和陸豐市區6千米,東臨東海鎮,南瀕碣石灣,西連潭西鎮,北接河西鎮,西北近倚法岫山,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地勢東北偏高,西南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素稱魚米之鄉。貴鄉旅居海外華僑眾多,是陸豐市著名僑鄉。區域面積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400餘人。部分年輕勞動力出外務工、經商和旅居大灣區等地。周圍村莊均是上埔林支派,總人口達10萬餘人。
陸豐螺河中西兩河交匯處的平原地帶,有一野平埔,俗稱“上埔埔”,埔邊有一突小山,俗稱“上埔山”,埔邊還有一和鄉村,得名“上埔”。素有“兩河夾一洲,上埔富隴鄉”、“平埔浮金星,世世富人家”經典名句。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瀋海高速、福昆線、陸豐環城路連接南北,橫貫東西,通河達海,未來創業投資熱土。
上埔鄉,古稱“富隴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古今賢人輩出,是明弘治年間泉州府知事、海陸豐鄉賢林裕的故鄉,鄉賢公享大鄉望,鼎建林氏宗祠,世稱“上埔林”。上埔是陸豐市族羣較大的古村落,有千座陸豐特色“下山虎”建築風格,民居規範,排列有序,錯落有致,星羅棋佈,素有“倒地梅”之美稱。
上埔林氏,素稱“大族世家”、“望族之鄉”,置居迄今600餘年,是港陽族最旺盛的一大支系。當地廣為流傳的經典俗語:“一聯四帥,上埔通到港子尾!”港陽族上埔林,號稱“四十八鄉半”。時年八節有舉行民俗活動,世代相沿傳統禮制和民俗文化。
中文名
上埔村
外文名
Shang bu cun
別    名
上東 富隴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尾市
地理位置
陸豐市潭西鎮東部
面    積
10 km²
下轄地區
太平村 陽東村 陽西村
政府駐地
上埔村
電話區號
0660
郵政編碼
516555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3000多人
著名景點
法岫山 慈雲觀 上埔山(嶺仔)
機    場
汕尾鮜門通用航空機場
火車站
陸豐站
車牌代碼
粵N
方    言
福佬話(海陸豐話)
行政代碼
441581
主要姓氏
林姓
學校名稱
上埔學校(九年一貫制)

上埔村鄉志概述

上埔,民風淳樸,人才輩出,人傑地靈,地曰“梅地”,梅居百花之首,得天獨厚而春,梅開成林,林姓聚居,村落整齊,錯落有致,聚落為規則塊狀,多為三合土瓦木結構,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至此置居600餘年歷史。亦曰“虎地”,乃陸邑之西虎,彪悍陸城,叱吒風雲,遐邇聞名。猛虎出林而羣獸自戰,蓋聞名之神威而外人所自畏也!
上埔是陸豐市最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和諧美麗的古村落之一。現保存有祠宇、宮廟和書塾等文化遺產多如繁星,數不勝數,村前祖祠成羣,數步之內,必有祖廟,排列有序,同根連枝,規模較大、歷史時期較長的達10餘座:有慶堂、篤慶堂、長益堂、紹慶堂、雙桂堂、承啓堂、繼思堂、養志堂、立本堂、德慶堂、如在堂、承德堂、祿慶堂、承慶堂、餘慶堂等,除餘慶堂出自蘭室公外,其餘皆出自五世祖蘭亭公一系,最具有標誌性建築文脈是林氏宗祠《有慶堂》和雙桂書院《篤慶堂》。

上埔村雙桂書院

雙桂書院《篤慶堂》素稱大福户,古稱名門望族,古邑中為眾人所仰望的富貴顯榮家族。雙桂書院是雙桂家族的核心發祥地,書香門第,名門望族,科第世家,傳家之寶,丁財貴祿大興旺,以垂世世子孫光前裕後之慶是為序。
雙桂書院,又名“篤慶堂”,位於“螺河之濱,法岫之麓”,清代官方建制的一所高等學府,迄今達300年曆史的標誌性建築。
雙桂書院,始初是奉直大夫林朝琭鷹揚公之府第。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迄今達300年曆史的建築文脈。民國年間修葺,香火鼎盛。九十年代修繕,致祖祠威嚴更加,靈氣更旺矣。主體建築為四點金環龍虎門“駟馬拖車”格局,凹肚門樓置石鑼鼓,盛出石丁,彰顯家族地位。院前陽埕矗立旗杆石,顯赫榮耀,氣壯山河。2017年,雙桂書院《篤慶堂》指定為陸豐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埔村人文教育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月,陸豐知縣李鍾鈺置義學5所,其中,第一所義學在上埔鄉,學生有30餘人,頗稱濟濟。
明末清初,上埔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其時,方圓十餘里內還沒有一所正式學堂,上埔已辦起了第一所官方學校——果育軒,且培養出多名秀才、貢生和舉人。隨後,又相繼在有慶堂、篤慶堂等辦起了數所書塾。
1982年,又興辦了上埔小學,由旅港鄉賢和鄉中殷户等捐資創建其成。
2000年7月,上埔小學更名為上埔學校,同時經陸豐市教育局批准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學區為港陽族4個鄉(上埔、深港、恢豐、鐵爐)30000多人口。上埔學校現有30多個教學班,大約2000多名學生。
上埔素有鄉賢之鄉,崇尚儒學文化,源於明洪武,承於明弘治,興於清康熙,盛於清乾隆,幾百年來,蟬聯繼績,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上埔村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林姓從鄰近舊厝村遷此置居,東北面是大片荒埔,埔邊有一座小山稱上埔山,得名“上埔”。解放後建鄉制,因埔在東面,曾改名“上東”。改革開放初期,生產隊解散後,再度改稱“上埔”。
清雍正九年(1731年),海豐縣析出東部的坊廓都(縣之中西部)、石帆都(縣之東南部)、吉康都(縣之北部即今陸河縣及揭西縣的一部分)置陸豐縣,取舊名陸安的陸字和海豐的豐字,命名“陸豐”。縣治在坊廓都東海滘(今東海鎮),首任知縣黃煌(正白旗人,監生),建置後陸豐縣隸屬惠州府,陸豐置縣迄今近300年。
中華民國3年(1914年),陸豐隸屬潮循道(道台設在今汕頭市)。
中華民國14年(1925年),陸豐屬東江行政區。
中華民國25年(1936年),陸豐屬廣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中華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陸豐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豐屬東江行政督察區。
1953年1月,陸豐改屬粵東專區。
1956年2月,陸豐改屬惠陽專區。
1958年12月,陸豐改屬汕頭專區。
1983年9月,陸豐劃歸惠陽地區。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劃惠陽地區海豐、陸豐兩縣設置汕尾市(地級市)。市府駐汕尾城區,管轄區域: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汕尾城區。同時,原屬陸豐縣的河口、新田、上護、河田、東坑、水唇、南萬、螺溪及吉溪林場設置陸河縣,縣城駐河田鎮。同年3月29日,陸河縣正式宣告成立。同年4月1日,汕尾市正式宣告成立。
1995年1月19日,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設市,以原陸豐縣的行政區域為市的行政區域,下轄20個鎮,2個國營農場,1個經濟試驗區,設立陸豐市(縣級市)。同年10月1日,陸豐市舉行掛牌儀式,廣東省委託汕尾市代管,市委、市政府駐東海鎮,陸豐市正式宣告成立。

上埔村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初期,陸豐縣以原來的3個都:坊廓都、石帆都、吉康都,改為附城、碣石、甲子、河口4個行政區署。上埔隸屬附城區。
中華民國18年(1929年)10月,又改為附大、金碣博、南湖甲、新口田4個區。上埔隸屬附大區。
中華民國36年(1947年),全縣撤區設9個鎮、22個鄉。上埔改屬附城鎮。
1949年10月,全縣建立8個區、56鄉、323個行政村,改屬第一區(附城區),區轄東海鎮、炎龍、潭西、河西、上英。
1951年5月,陸豐東部的大坪鄉劃歸普寧縣管轄。
1951年10月,土地革命,實行小鄉制,將第一區(附城區)劃分為新一區(東海鎮)和新二區(潭西區)。改屬第二區(潭西區)。
1952年10月,全縣劃分為14個區和2個區級鎮。仍屬第二區(潭西區)。
1958年10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全縣28個大鄉和4個鎮合併組成16個人民公社,轄設263個大隊。改屬潭西公社。
1965年8月,陸豐北部的五雲、上砂兩個公社劃歸揭西縣管轄。
1983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和省委有關政社分開批示精神,撤銷公社建制中,陸豐縣委、縣政府決定以原有的公社管轄範圍為基礎,將全縣27個公社改為23個區和4個區級鎮。改屬潭西區。
1986年12月,全縣撤銷區公所和小鄉政府,新建制鎮政府和鄉政府。改屬潭西鎮。
1987年4月,全面實行撤區建鄉(鎮),全縣23個區級鎮改為7個鄉、20個鎮。仍屬潭西鎮。

上埔村經濟概況

上埔總面積8平方千米,地勢東北偏高,多為沙質坡地,西南平坦,土地肥沃,水渠貫通,水源充沛,氣候温和,物產豐富,瓜果飄香,五穀豐登,四季如春,舒適宜居的和諧鄉村。耕地面積4140餘畝,產業以種植水稻為主,此外還有種植番薯、甘蔗、花生、大豆、芝麻等。主要以農業、手工業為主,村民經濟收入以種植、養殖、手工製作,以及部分年輕勞動力出外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等地務工和經商。

上埔村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位於廣東省陸豐市潭西鎮上埔鄉。堂號“有慶堂”,坐北朝南,龍虎交抱,內堂緊湊,人丁興旺,月亮灣環繞全局,明堂陽局廣闊,低窪聚水,得天獨厚。始建於明弘治年間,是我五世祖鄉賢蘭亭公創建其成。祠堂為大型面闊五間二進平面佈局的南方祖祠。祠內供奉一世太始祖至五世祖列位考妣之神主靈牌。東廂奉祀“天后聖母”林默娘祖姑金身寶座,西廂奉掛二世祖“白馬功曹”崗仁公聖像、五世祖“鄉賢”蘭亭公聖像。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公元1994年重修。是一處有500餘年歷史的文物古蹟。祠內保存有清乾隆年間碑記1通及祠前旗杆石2副。該祠對研究明清時期陸豐地區宗祠建築風格及閩南移民林氏族源,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大節凜然
忠心報國為黎民,
臨危不懼大節存。
誥封猛勇揚千古,
留得光輝照後人。
(白馬功曹崗仁公像贊)
廉潔清忠
賦性忠純做官清,
仁義禮智為一身。
何當榮華與富貴,
但有賢名傳子孫。
(海陸豐鄉賢蘭亭公像贊)
祖祠堂號:林氏宗祠(有慶堂)
祖祠門聯:西河世澤,九牧家聲。
祖祠楹聯:有創而有垂燕翼貽謀綿百代,慶福又慶壽螽斯衍派應三多。
有其人則為家為國耀祖榮宗方遂燕詒本志,慶以地而肯構肯堂鍾靈毓秀毋忘鳩建居心。
有德繼前徽溯世代傳家曰耕曰讀,慶恩垂後裔願孫曾纘緒克勤克儉。(十九世孫林藴川拜撰)
有德裕後昆千年毋忘宗祖德,慶賢光前烈百代仍望子孫賢。(二十世孫林漢傑拜撰)
祖祠前矗立功名旗杆石2副:明二世白馬功曹官封巡撫 明五世福建省泉州府知事

上埔村上埔林氏源流

上埔林氏,乃我五世祖泉州府知事鄉賢蘭亭公所傳,公官名林裕,字蘭亭,號宇宏,田東公之五子,生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年青時補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幫廩俸為歲貢生,身仕福建泉州府知事(《海豐縣志》有載),官秩正四品。年少家貧,三餐維艱,奮志勤讀,及出仕為官,猶以儉樸清廉持世,所積俸金不營家業,惟買耕田以供祭祀和賑濟族中貧困等,崇祀海豐鄉賢。任滿致仕回鄉,粒積俸銀,買鐵爐湖田一所,配米二斗二升四合,捐入大祖,為思報本,以作年間祭祀之資。為官廉潔,寡慾,秉正為政,愛民如赤,朝廷深悉其賢,誥封“朝議大夫”。元配夫人龍氏媽(母家河西),誥封“太恭人”,良配夫人吳氏媽(母家甲子),淑配夫人夏氏媽(母家東海),生有八子一女。子孫世居上埔,人口激增,枝榮葉茂,派衍周邊村莊,內和九族,外睦百鄰,我富隴鄉,奕世其昌。
據《林氏族譜》記載,林昆華,字崇仁,歲貢生,平疇長子,福建莆田人,唐九牧六房邵州刺史林藴22世孫。明洪武三年(1370年),恭負父母之神道牌,攜帶妻兒舉家移居廣東省海豐縣坊廓都(今陸豐市)潭陽社西輋鄉,經營十餘年,再遷移港陽社舊厝鄉,從此開基創業。
林平疇,諱滿山,配張氏,生有二子:長子昆華字崇仁、次子昆信字崗仁。林平疇夫婦卒於莆田縣,骨殖葬於泉州府衙門內曠地。被追尊為一世太始祖。
林崇仁,歲貢生,配楊氏,生有二子:長子晉堡字仕堯,次子堡金字志堯。被追尊為二世始祖。
林崗仁,從戎護國,盡忠捐軀,追封為“白馬功曹”猛勇將軍。仝享兄之後裔,永遠奉祀。被追尊為二世叔祖。
林仕堯,歲貢生,明朝年間,經薦舉出仕福建省侯官縣。配周氏、蘇氏,生有五子。被追尊為三世伯祖。
林志堯,號郊隱,配陳氏、鍾氏、劉氏,生有六子:田東、田心、田西、田南、田北、田產。創建祖祠“追遠堂”,聚居成族,世代耕讀,書香延綿,子孫蕃衍陸豐、海豐以及旅居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區等地。
林田東,諱祖銘,明洪武年間,時其父始從潭陽遷居港陽,根基未穩,家無餘資,乃貧。及長,身為家中長兄,上承父母之命,下撫諸弟之責,肩負重任,勤於經略,發展經濟,由是家道日進,乃與其父籌建祖祠追遠堂,爾後又置居上埔。配蔡氏(母家華佐鄉),生有五子:長子光字松溪、次子道字竹江、三子智字梅軒、四子惠字蘭室、五子裕字蘭亭。開基迄今600餘年,現傳28世,開枝散葉,周圍村莊均有支派,蕃衍陸豐、海豐,旅居珠三角和港澳台等地,現人口達10萬餘人,為海陸豐地區望族之一。

上埔村上埔林氏輩序

世 念 爾 祖 耀 家 榮,
18 19 20 21 22 23 24
綱 常 克 守 一 本 生。
25 26 27 28 29 30 31
篤 慶 敦 倫 循 禮 讓,
32 33 34 35 36 37 38
開 科 發 甲 萬 古 宏。
39 40 41 42 43 44 45

上埔村著名人物

林裕(1454-1531年),字蘭亭,號宇宏,世稱“鄉賢公”,尊稱“做官公”,廣東省海豐縣坊廓都(今陸豐市)上埔鄉人,生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天資聰明,賦性和諧,隱藴才華,博學多才,其文韜武略,皆超於常人。年青時補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丙申科歲貢生,敕授泉州府知事,再授知州,又授朝議大夫,官秩正四品。林裕是海陸豐十二大鄉賢之一。陸豐忠孝祠、海豐鄉賢祠、《海豐縣志》和《陸豐縣誌》均有載入林裕為官清廉,勤政愛民,為民辦實事,愛民如子的地方官,深受百姓愛戴,被泉州百姓稱為“林太府君”、“青天大人”。
林裕年少家貧,三餐維艱,奮志勤讀,及出仕為官,猶以儉樸清廉持世,粒積俸金不營家業,惟買耕田以供祭祀和賑濟族中貧困等,崇祀海豐鄉賢。
林裕生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年青時補邑庠生,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幫廩俸為歲貢生,身仕福建省泉州府知事,後授知州(《海豐縣志》有載)。
林裕任滿之時回鄉,遭到奸臣誣告貪污金銀幾十箱並海路運回家鄉,朝廷即派官員查監,經查明該物全是生活用品和耕田農具,全非金銀財寶。嗣後,嘉靖皇帝下聖旨封:“裕為官廉潔,秉正為政,愛民如赤,朝廷深悉其賢”,誥封“朝議大夫”。公卒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享壽七十八歲。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舉入“鄉賢”,各省府縣聖廟均立裕公之神主,值年祭祀,德高豐功,澤及後代,恩垂千載,萬古流芳。
林裕任滿致仕回鄉,粒積俸銀,買鐵爐湖田一所,配米二斗二升四合,捐入大祖,為思報本,以作年間祭祀之資。裕公一生崇高義舉,為我族後裔樹立典範,作出楷模,公之榮譽是後裔的榮譽,其功其德,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