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北村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上北村)

鎖定
上北村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西北部,與潮州市磷溪鎮、官塘鎮、鐵鋪鎮接攘,下轄8個自然村,其中,侯邦、宅頭是革命老區村,上北村總面積3.63平方公里,耕地2838畝,人口8637人。
中文名
上北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面    積
3.63 km²
下轄地區
新鄉村後陳村侯邦村
政府駐地
廣東省汕頭市
氣候條件
濕潤
人口數量
8637人
方    言
廣東方言

上北村基本概況

全稱: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上北村
由於地理位置偏僻,工業發展緩慢,經濟較為落後,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在搞好農業生產和傳統手工業加工的基礎上,大部分富餘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活,經濟收入薄弱,2004年人平收入只有2380元。
上北村 上北村
今天,隨着澄海撤市設區,隆都成為中心鎮的發展步伐,上北村將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振奮精神,團結進取,圍繞建設中心鎮的戰略目標,爭取經濟社會能得到新的跨越。 [1] 

上北村下轄村莊

上北村新鄉村

現屬上北。西北與潮州市磷溪堤頭村為鄰。村落創於清康熙年間 (1662—1722),先祖從侯邦村移居至此建新村,故名。人口784人,耕地240畝。有傳統性的竹器手工業,製作谷筐、畚箕。

上北村後陳村

西面與潮州市磷溪鎮饒砂村、仙美村隔村相望。現屬上北。相傳村落落創於元末明初(1360—1380),有翁厝園、後園、前陳等地名,故命名後陳。人口1278,耕地455畝,種水稻、香著、花生、主柑、香蕉等。

上北村侯邦村

北與潮州市官塘鎮接壤。現屬上北。相傳村建於明崇禎三年(1630 年),由中原江夏氏遷徙於此,因遠祖曾封侯,故名。人口1599,耕地455畝,沙質土。種水稻、花生等,加工畚箕之竹藝技術為村民傳統性手工業。

上北村古宅村

古宅村 古宅村
原名高厝宅,面與潮州市磷溪後洋堤村接壤。現屬上北。村落創於明代(1368—1644),因該村地勢居隆都較高處,故稱高厝宅。系“高”與“古”音相近,故改今名。人口408人,耕地113畝,屬沙壤。種水稻、甘蔗、花生、香蕉等。村民有傳統泥工手藝。

上北村宅頭村

現屬上北。村落創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位於當地的沙壟頂,為毗鄰各村之首,故名。人口2119人,耕地780畝,沙質土。種水稻、地瓜、花生,荔枝是村特產。竹製工藝加工是該村傳統性手工業。

上北村龍美村

俗稱隴尾,北面與潮州市官塘石湖村為鄰。現屬上北。村落創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相傳古代韓江橫堤決口,大量泥沙衝到東面數公里處形成一道沙攏,該村處幹沙攏末端,取“攏”與“隴”同音,故稱隴尾,雅稱龍美。人口1290人,耕地415畝,屬沙壤。種水稻、生柑等。手工業有南金加工製作的傳統。該村有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狀元先生第”。

上北村溢洋村

溢洋村 溢洋村
俗稱鴨洋村,北面與潮州市官塘鎮為鄰。現屬上北。該村地勢低窪,溝搪密佈,有魚蝦滿搪,鵝鴨滿洋之狀,故名。“鴨”與“溢”諧音,故為現名。人口462人。,耕地208畝,屬沙壤。由於地勢低窪,種水稻為主、養魚及家禽養殖業較為興旺。

上北村潭美村

現屬上北。村落始於明朝末年(1628—1644)。人口590人。耕地170畝,沙質土。種水稻、番薯、花生。村民有製作竹器工藝的傳統習慣。

上北村所獲榮譽

2021年9月,入選第二批廣東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