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緘其口

鎖定
三緘其口(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劉向《説苑·敬慎》。 [1] 
三緘其口(緘:封)指在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説話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動賓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4] 
中文名
三緘其口
拼    音
sān jiān qí kǒu
外文名
Keep the mouth firmly closed
近義詞
緘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作聲
反義詞
口若懸河誇誇其談滔滔不絕
出    處
《説苑·敬慎》
注音字母
ㄙㄢ ㄐㄧㄢ ㄑㄧˊ ㄎㄡˇ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三緘其口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説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三緘其口”。 [1] 

三緘其口成語典故

孔子崇尚周禮,曾專程到周王室考察禮儀制度。有一次,孔子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陽去拜訪,他參觀了許多地方之後,又來到了周王祭祀先祖的太廟前。 [2] 
孔子見廟堂極其莊嚴肅穆,於是畢恭畢敬地走了進去。很快,孔子就被太廟大廳右邊階梯前的一尊金屬鑄造的人像吸引住了。孔子上前仔細觀摩了一番,發現那個金鑄人像的嘴巴上貼着三張封條,人像背面還刻有“古之慎言人也”幾個字。意思是:“這是古代一位説話極其慎重的人。” [2] 
看過人像後,孔子便對弟子們説:“你們要記住這句話。俗話説:‘做人要處處小心謹慎,要有身臨深淵邊緣,腳踩薄冰之感。’能做到如此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會因為話多而招致災禍。”後來,孔子在諄諄教誨弟子時,總是要強調“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 

三緘其口成語寓意

“三緘其口”是想説而不能説,想説而不敢説,“緘”就是封口的意思,不是出於心甘情願,而是完全為外在壓力所迫。所以,“三緘其口”反映的不是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是人的語言控制能力。日常生活中,即使十句話説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但是如果説錯一句,就會立刻招致他人的非議;即使十次計謀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獎賞,可是隻要失敗一次,接二連三的苛責就紛紛到來。所以人們應該謹言慎行,寧可沉默寡言,也不要浮躁多言,寧可笨拙愚鈍,也不要故作聰明,無論做什麼事情説什麼話之前皆應該謹慎三思。 [3] 

三緘其口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三緘其口”指在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説話謹慎,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動賓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4] 
運用示例
宋·尤袤《全唐詩話·姚崇》:“欽之伊何?三命而走;謹之伊何?三緘其口。” [1] 
清·李漁《與梁石渠》:“足下能三緘其口,不為一作不平鳴乎?” [5]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危行言遜,禍免生肘;金人示誡,三緘其口。” [4] 

三緘其口成語辨析

三緘其口—噤若寒蟬
“三緘其口”與“噤若寒蟬”意義相近,兩者皆有不説話的意思。區別在於“三緘其口”強調的是説話謹慎小心,“噤若寒蟬”側重的則是因有所顧慮而害怕得不敢説話。 [5]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918.
  • 2.    張晶編寫. 中國成語[M]. 合肥:黃山書社, 2012.06:16
  • 3.    莫彭齡,劉玉凱主編. 成語密碼 第1季[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07:131
  • 4.    三緘其口的解釋|三緘其口的意思|漢典“三緘其口”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04]
  • 5.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言語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