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毛草

鎖定
三毛草(學名:Sibirotrisetum bifidum (Thunb.) Barberá)是禾本科、三毛草屬多年生植物。鬚根細弱較稠密。稈直立或基部膝曲,光滑無毛。葉鞘鬆弛,無毛,常短於節間;葉舌膜質;葉片扁平。圓錐花序疏展,長圓形,有光澤,黃綠色或褐綠色;小穗含2-3小花;外稃黃綠色、褐色,紙質;內稃透明膜質,甚短於外稃,背部向外拱作弧形。花期4-6月。 [1]  三毛草的第二穎共具三脈,每一脈上的花穗頂端有根很長的芒(細刺),故名。 [3] 
分佈於中國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福建、台灣、廣東、廣西。 [2]  日本、朝鮮半島、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也有分佈。 [8]  生於海拔490-2500米的山坡路旁、林蔭處及溝邊濕草地。 [1] 
三毛草為南方熱帶、亞熱帶山地的良等飼用牧草。葉量豐富,再生性強,柔軟,適口性好,為馬、牛、羊所喜食。營養價值較高,早春返青,分櫱葉多,適於放牧,孕穗期植株較大,可割制乾草。 [5] 
中文名
三毛草
拉丁學名
Sibirotrisetum bifidum (Thunb.) Barberá [2] 
別    名
蟹釣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三毛草屬
三毛草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 Barberá,2020

三毛草植物學史

三毛草的第二穎共具三脈,每一脈上的花穗頂端有根很長的芒(細刺),故名。 [3] 

三毛草形態特徵

多年生。鬚根細弱較稠密。稈直立或基部膝曲,光滑無毛,高30-100釐米,具2-5節。葉鞘鬆弛,無毛,常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長0.5-2毫米;葉片扁平,長5-15釐米,寬3-6毫米,常無毛。 [1] 
圓錐花序疏展,長圓形,有光澤,黃綠色或褐綠色,長10-25釐米,寬2-4釐米,分枝纖細,光滑無毛,每節多枚,多上升,稍開展,長達10釐米;小穗長6-8毫米,含2-3小花;小穗軸節間長約1.5毫米,被白色或淺褐色短毛或下部稀疏;穎膜質,不相等,先端尖,背脊粗糙,第一穎長2-3.5毫米,具1脈,第二穎長4-6毫米,具3脈;外稃黃綠色、褐色,紙質,先端淺2裂,裂片長1-1.5毫米,邊緣膜質,背部點狀粗糙,第一外稃長6-7毫米,基盤被長0.5毫米短毛,頂端以下約2毫米處生芒,其芒細弱,長7-10毫米,常向外反曲;內稃透明膜質,甚短於外稃,長3.5-4毫米,背部向外拱作弧形,先端微2裂,具2脊,脊被小纖毛;鱗被2,透明膜質,長約1毫米,先端齒裂;雄蕊3,花葯黃色,長0.5-1毫米。 [1] 

三毛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90-2500米的山坡路旁、林蔭處及溝邊濕草地。 [1]  適宜在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長,較能耐酸性土壤。 [4] 

三毛草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温州樂清、瑞安、文成、平陽、泰順等地 [6]  )、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福建、台灣、廣東、廣西。 [2]  日本、朝鮮半島、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也有分佈。 [8] 

三毛草生長習性

三毛草為叢生型多年生禾草,分櫱力不很強,每株叢僅數個至十餘個分櫱枝。 [4]  花期4-6月。 [1]  早春萌發,生長較快,5月開花,6月結實,種籽成熟後易脱落。 [4] 

三毛草繁殖方法

三毛草主要繁殖方法為種子繁殖。 [4] 

三毛草主要價值

三毛草為南方熱帶、亞熱帶山地的良等飼用牧草。葉量豐富,再生性強,柔軟,適口性好,為馬、牛、羊所喜食。營養價值較高,據中國四川省草原工作總站對採自四川洪雅樣品的分析,粗蛋白質含量佔幹物質的10.32%,粗脂肪佔4.27%,粗纖維素佔28.47%,無氮浸出物佔48.4%,粗灰分佔8.54%,鈣佔0.18%,磷佔0.18%。早春返青,分櫱葉多,適於放牧,孕穗期植株較大,可割制乾草。 [5]  青刈或調製乾草用以喂牛。 [4] 

三毛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