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寶

(中醫名詞)

鎖定
①中醫基礎理論名詞。②氣功術語。
中文名
三寶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三寶概念

①中醫的精、氣、神;②氣功中的慈、儉、遜。

三寶解讀

1、中醫三寶指精、氣、神。又稱三奇。用以説明人體的生理活動。認為三寶是生命現象的產生及其變化的根本。這是前人受道家思想影響而借用的術語,實際上,神的活動是有物質基礎的,精為氣之母(即氣產生於精),精的化生賴於氣,精氣足則神旺,精氣虛則神衰。故精、氣、神三者關係非常密切,存則俱存,亡則俱亡。精脱者死,失神者亦死。所以精、氣、神是生命存亡的關鍵,故名。
2、在氣功中
一指慈、儉、遜。《老子》:“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二指三丹田。《黃庭內景經》“三田之中精氣微。”務成子注《道機經》雲:“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寶三丹田。”三指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周易參同契》“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揚。”

三寶中醫應用

精、氣、神三者之間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精可化氣,氣能生精,精與氣之間相互化生;精氣生神,精氣養神,精與氣是神的物質基礎,而神又統馭精與氣。因此,精、氣、神三者之間可分不可離,稱為人身“三寶”。

三寶(一)氣能生精攝精

氣的運行不息能促進精的化生。腎中所藏之精以先天之精為基礎,且賴後天水谷之精的不斷充養才得以充盛。只有全身臟腑之氣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運化吸收飲食水谷之精微,於是五臟六腑之精充盈,流注於腎而藏之。因而,精的化生依賴於氣的充盛。
氣不但能促進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攝精,使精聚而充盈,不致無故耗損外泄,這是氣的固攝作用之體現。
因此,氣虛則精的化生不足,或精不固聚而導致精虧、失精的病證,故臨牀上常常採用補氣生精、補氣固精的治療方法。

三寶(二)精能化氣

人體之精在氣的推動激發作用下可化生為氣。各髒之精化生各髒之氣,而藏於腎中的先天之精化為元氣,水谷之精化為谷氣。精為氣化生的本源,精足則人身之氣得以充盛,分佈到各臟腑經絡,則各臟腑經絡之氣亦充足;各髒之精充足則各髒之氣化生充沛,自能推動和調控各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故精足則氣旺,精虧則氣衰。臨牀中,精虛及失精患者常常同時見到氣虛的病理表現。

三寶(三)精氣化神

精與氣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質基礎,神必須得到精和氣的滋養才能正常發揮作用。精盈則神明,精虧則神疲,故《內經》倡導“積精全神”以養生。氣充則神明,氣虛則神衰,故稱氣為“神之母”。總之,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而精與氣,以至包括血,津液等都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這些人體的基本物質屬於人的形體,形體是第一性的,是根本。神寓於形體之中,脱離形體的神是不存在的。

三寶(四)神馭精氣

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但神又能馭氣統精。明·汪綺石《理虛元鑑》説:“夫心主血而藏神者也,腎主志而藏精者也。以先天生成之體質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人體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活動及精氣血等物質的新陳代謝,都必須受神的調控和主宰。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則精固氣暢,神蕩則精失氣衰。故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説。精神意識活動對形體健康的反作用這一辯證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總之,精、氣與神的辯證關係是對立統一關係。中醫學的形神統一觀是養生防病、延年益壽,以及診斷治療、推測病勢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説:“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
[1-2] 
參考資料
  • 1.    袁鍾、圖婭等主編.《中醫辭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
  • 2.    孫廣仁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