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家巷

(1982年王為一執導的電影)

鎖定
《三家巷》是王為一執導的劇情片,由孫啓新、葉雅誼等主演,於1982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廣州城內三家巷的幾位出身於不同階級的年輕人懷着救國救民的抱負,相約為祖國富強而獻身,最終他們卻分化為誓不兩立的仇人,走上不同道路的故 [1] 
中文名
三家巷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珠江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王為一
編    劇
王為一
編    劇
曾煒
主    演
孫啓新
葉雅誼
片    長
140 分鐘
上映時間
1982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三家巷劇情簡介

1923年,廣州城內的三家巷住着有姻親關係的三户人家:官僚地主階級何家、買辦資產階級陳家和工人階級周家。由於受“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加上當時廣州革命活動的開展,三家巷的青年們各自懷着救國救民的抱負,盟誓換帖,表示永遠互相提攜,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同時,這三家的青年之間又存在着複雜的戀愛關係:陳家的大少爺陳文雄和周家的三姑娘周泉在熱戀之中;周家的二兒子周榕與陳家的二小姐陳文娣則是親熱的一對,而何守仁也在追求陳文娣;陳家的四小姐陳文婷愛上了周家的小兒子周炳,可週炳卻與表妹區桃真誠相愛。周炳由於家境貧苦,又感老師思想迂腐,便停學隨父打鐵。他與區桃情投意合,共同嚮往着革命成功後的幸福生活。區桃在抗議“五卅”慘案的示威遊行中被槍擊中,不幸犧牲。周炳悲痛萬分,一度意志消沉。在大哥周鐵和表姐區蘇的勸導下,他才及時醒悟,積極投入省港大罷工的行列,立志為區桃報仇。陳文婷為把周炳對區桃的痴心鍾情轉移到自己身上,慫恿、資助周炳返校讀書,讓他成為上等人,以便將來和他成親。但是,周炳革命意志堅定,鼓勵文婷參加革命並拒絕接受陳家的錢財,致使兩人矛盾迭起。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三家巷的青年們終於分化為誓不兩立的仇人,他們之間的愛情和婚姻也發生了變化。結果,陳文婷離開了周炳,另嫁了“達官貴人”。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周炳逐漸認清了陳、何兩家的專制、自私和反動立場,他更堅定地參加了廣州武裝起義,為推翻這個舊世界而衝鋒在前 [1] 
《三家巷》劇照

三家巷演職員表

三家巷演員表

其他參演人員
林青而、陳晰、王弦;龐峨、鍾國仁、蔡鑑洲、李照坤、周強中、譚炎、羅潤髮、梁錦輝、全小新、吳歧、楊華藴、李豔玲

三家巷職員表

製作人 吳平
原著 歐陽山
導演 王為一
副導演(助理) 金作信、翁燕美
編劇 王為一、曾煒
攝影 王軍暉
配樂 楊樺
剪輯 李榜金
道具 田世凱、羅治中
美術設計 李平野、顏建邦 (副美工)
造型設計 黃佩華、朱翠雲
服裝設計 任奉儀、王輯珠
燈光 王英鋭、方增高
錄音 林光
劇務 徐康
佈景師 何輝(置景)、鄧崇龍(繪景)
展開
編輯
温剛
特技設計
李自強
特技攝影
丹華
演奏
珠影樂團
指揮
楊樺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1] 

三家巷角色介紹

  • 周炳
    演員 孫啓新

    周家小兒子,英俊、單純、痴心、憨直,富於正義感。由於出身於手工業工人家庭,從小受到歧視、剝削和壓迫,他天然地歡迎革命、傾向革命,積極參加反帝革命運動。另一方面,資產階級學校教育的薰陶,表哥、表姐妹的影響,在他頭腦中灌輸了空虛與頹廢,滋長着纏綿的傷感情調。在革命洪流的錘鍊中,他逐漸克服了自己的弱點。

  • 陳文婷
    演員 葉雅誼

    陳家四小姐,熱情活潑的中學生,既有天真痴情的一面,又有小姐的乖巧心術。她為周柄的英俊所傾倒,因為對周柄的熱戀而同情革命。她愛周炳是真心真意的,但要周炳做她的“俘虜”。當革命風暴波及她所屬的階級的根本利益而且她真正感到達不牽制周炳的目的時,她就從愛情的美夢中清醒,做了愛情的背叛者。

  • 周榕
    演員 李雅軍

    周家二兒子,熱情、堅定,積極投身革命運動。他和表妹陳文娣熱戀,不顧陳家二老的反對,毅然私奔。但婚後他和陳文娣的對社會人生的看法漸行漸遠,終於以分手告終。

  • 陳文雄
    演員 芮旭華

    陳家長子,野心勃勃,專制撥扈。他是周榕、何守仁的同學,畢業時曾慷慨激昂地表示要致力於實業救國,和周榕、何守仁等人換帖、盟誓互相提攜,也一度投機革命,後來卻出任洋行的經理,子承父業,走上了資產階級買辦的道路。

  • 陳文娣
    演員 許瑞萍

    陳家二小姐,思想活躍、情志不專。她敢於不婚而嫁,與貧窮的表哥周榕私奔,但一遇家庭壓力,又嫁給了她本來討厭卻富有的何守仁。

  • 周泉
    演員 黎舒蘭

    周柄的姐姐,與表哥陳文雄相愛,靠姨母陳家的資助上了學。她美貌出眾、性格温柔、軟弱。作為接受進步教育的新女性,她嚮往人格獨立,而陳文雄只想讓她做自己的附屬品,儘管她不甘心,卻掙不脱情感的束縛,最終選擇了妥協。

  • 何守仁
    演員 林運洪

    周家、陳家的鄰居——官僚之家何家的兒子,周榕、陳文雄的同學,行事猥瑣卑劣。他明知同學兼換帖“兄弟”周榕與陳文娣兩情相悦,仍追求陳文娣。

  • 陳文婕
    演員 李偉萍

    陳家三小姐,沉靜、淡漠、進步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大學生,具有叛逆思想,同情革命者,對自己的兄姐以及何守仁的自私、庸俗頗為不屑。

  • 區桃
    演員 薛白

    周柄的表妹,出身於窮苦的鞋匠家庭。她穩重、善良、美麗、温柔、多情且堅強,與周柄心心相印。在抗議“五卅”慘案的示威遊行中她被槍擊中,不幸犧牲,令周柄悲痛萬分。

角色介紹參考資 [1-2]  [5]  [8-10] 

三家巷幕後花絮

  • 編劇曾煒接到改編任務後,謝絕了一切社交活動,日以繼夜地創作,五易其稿,在改編過程中還經常重遊小説所描繪的三家巷風格的街道,回想20世紀20年代的情 [6] 
  • 在小説作者歐陽山建議下,王為一、曾煒將準備拍攝上下集的電影文學劇本改為一集,由九萬多字壓縮到五萬多 [6] 
  • 因為王為一導演在選角時堅持演員一定要有廣東人氣質,所以劇組大多數演員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而且多是新人演員,區桃的扮演者薛白甚至是開拍後才被王導選中的。為了驗證自己選的演員是否夠“廣東味”,王導讓他們化好妝後分成陳、周、何三家坐好,請原著作者歐陽山“接 [2]  ”。
  • 該片的重頭戲“沙基慘案”,其事件發生地點沙基大街在解放後修建了人民大街,劇組不得不在沙面西街拍攝這場戲,而該處是廣州交通要道,白天車輛行人極多,劇組在拍攝時需要抓緊時間。為此,導演在開拍前一天晚上,反覆為從廣州各大、中學校抽集的一千多羣眾演員説戲,指導他們操練步伐,從深夜一直練到凌晨。到正式開拍時,劇組只用了十分鐘就拍好了鏡 [4] 
  • 薛白在拍攝該片的前幾年就讀過《三家巷》小説並愛上了區桃這個人物,當時她暗下決心,如果有機會就會扮演區桃。沒想到數年後真的如願以償。雖然在該片中區桃只有五十個鏡裝潢,但薛白認真準備,讀小説,寫筆記,查資料,以加深對人物的理 [5] 
  • 扮演陳文婕的李偉萍,為了突出角色的性格,嚮導演建議給角色戴上眼鏡,而且本來從來沒有戴過眼鏡的她為了塑造角色,在日常生活中都戴着眼鏡。她處處以角色要求自己,平時與飾演文娣、文婷的演員也以姐妹相稱,培養感 [5] 
  • 四小姐陳文婷的扮演者葉雅誼性格文靜,連同班同學的名字也叫不全,她為了表現陳文婷活潑的性格,除了寫角色分析和拍片體會以外,還強迫自己改變性格,主動和大夥談 [2] 
  • 扮演周炳的孫啓新剛到珠影時體重是一百二十斤,導演要求周炳塊頭更大些,為此他天天鍛鍊,短短几個月就增重十一 [2] 
  • 孫啓新不懂廣州話,而導演又要求演員各自用本人熟悉的語言排戲,這導致在演對手戲時,他因為和對方語言不通造成感情交流的隔閡。為減少這種情況,他反覆熟讀對話,連對方的台詞也記下 [2] 

三家巷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小説《三家巷》剛問世時,珠影廠就決定要把小説改編成電影,並指定王為一任導演,邀請曾煒參加改編工作。正在醖釀階段,“文化大革命”開始,小説及其作者歐陽山遭到強烈批判,電影拍攝就此擱置。文革結束後,珠影重提《三家巷》的改編事宜,仍由王為一、曾煒負 [3] 
改編原著
在改編時,編導明確了改編必須忠於原著,特別是主人公周炳要按照原著的精神來塑造,儘管小説中的周炳是個在成長中的並非“完美”的人物。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由於影片長度限制,以及發揮電影藝術表現手段、加強電影觀眾歡賞需要的戲劇性的需要,王為一刪去了小説的前十章和後八章,集中展現三家巷的青年們從盟誓到分化的過程以及周炳的成長,歷史背景也僅取沙基慘案、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三個歷史事件。在刪減的基礎上,編導也進行了一些重要增補,加入了小説沒有情節,如:周炳和陳文婷在中央公園最後的約會,周炳回家看到陳文婷穿着結婚禮服去參加婚禮,以及陳文婷與胡杏議論白蘭樹 [3] 
影片風格
在影片風格上,王為一認為必須是民族風格的,影片要富於地方色彩。不僅僅在景色、服裝、道具及風俗習慣處理上要有地方特色,更重要的還是表演人物的形象、氣質要有地方特色,找演員時儘量在廣東找,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才放寬地域要求,但也要具有廣東人的形象氣質,絕對不找體形高大、面龐方正的北方 [3] 

三家巷影片評價

該片的節奏控制得非常舒緩,一切娓娓道來,顯得極有耐心。而且,影片的表現形式也迴歸自然。同時,該片表現了導演王為一對嶺南文化的高度認同。作品裏濃郁的中國嶺南味道,不但是佈景、音樂,還有人物的表情、動作、氣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 [7]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鎮評)
該片的開頭和結尾與小説皆不盡相同:開頭的寧靜和嘻鬧,結尾的炮火連天;開頭的親緣愛侶,結尾時已各散東西,首尾呼應,兩相對照,加上沙面的激戰,荔灣湖的遊艇,芳村的舊式招貼,古老的聯姻儀式,當時人的服飾器物,以至那木屐的響聲、白灼的鮮蝦、艇仔粥,渲染了鮮明的時代氣氛,清晰的革命脈膊和濃郁的南國風情習俗。用電影語言,把觀眾帶進那苦難的年代、特定的環境裏去,這是該片的一個特色。該片既忠實於原作,又按照電影藝術的要求和容量,在原作基礎上有所取捨,有所隱顯,使其內容和形象彰明昭著起來。該片的第二個特色是在小説眾多人物中,突出寫幾對人;在複雜的事件情節中,融合為有數的若干場景,使影片結構緊湊、結實。該片的第三個顯著特色是用白蘭樹穿針引線,前後勾連,藉以綴合劇情,使矛盾集中,層次分明。但是,由於影片過分壓縮了區桃的戲,加上演員選擇上的某些失誤,不只影響了周炳性格的脈絡和刻劃,減弱了主人公對白蘭樹思念情緒的感染力,而且區桃因缺少前因,她的犧牲變得倉促。這在影片結構上造成鋪墊的某些缺陷,給人以突兀之 [8] (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黃樹森評)
參考資料
  • 1.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 故事片·戲曲片 1977-1994: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02:237
  • 2.    陳錫忠,陳曉林.《三家巷》拍攝拾零[J]影視世界,1982(3):17
  • 3.    王為一. 難忘的歲月 王為一自傳[M]. 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6:188-193
  • 4.    秦啓明.“沙基慘案”拍攝記——影片《三家巷》鏡頭之一[J].山東青年,1982(11):36
  • 5.    林海.陳家“三千金”和區桃(介紹電影《三家巷》幾位女演員)[J].廣東婦女,1982(8):22-24
  • 6.    趙志彬.影片《三家巷》編導訪問記[J].戲劇與電影,1981(8):9-11
  • 7.    李鎮.光陰為證:百歲影人王為一與他的電影人生[J].當代電影,2011(8):38-47
  • 8.    黃樹森.影片《三家巷》印象錄[J].電影研究,1982(10):93-94
  • 9.    中國作家協會貴州分會文學理論委員會編.藝苑品評錄.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434-436
  • 10.    三家巷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2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