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大軍閥

鎖定
三大軍閥(Three major warlords),指的是北洋時期的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軍閥派系。
中文名
三大軍閥
外文名
Three major warlords
領導人
張作霖馮國璋段祺瑞
派系劃分
奉系軍閥直係軍閥皖系軍閥
所處時期
中華民國

三大軍閥皖系軍閥

中華民國軍閥中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派系。
因段祺瑞為安徽人,而安徽又簡稱皖而得名。主要成員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1916年袁世凱死後,掌握北京政府大權的段祺瑞,急欲取得日本援助,積極主張對德國、奧地利宣戰,但遭到黎元洪和多數國會議員的反對。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國務總理職務。段祺瑞煽動10餘省區軍閥宣佈“獨立”,並以討平張勳復辟、“再造共和”之功,重握北京政權。之後,段祺瑞不惜以國家利權,換取日本的借款,編練“參戰軍”,擴充實力,鼓吹武力統一。1917年秋髮動內戰,妄圖消滅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護法勢力。同時,蒐羅政客,組織安福俱樂部,指使地方軍閥操縱選舉,改選議員,組成以安福系議員佔絕對多數的新國會,俗稱安福國會。又利用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壓制直系。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系軍閥擊敗。段祺瑞被迫下野,皖系重要頭目被通緝,安福國會被解散。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軍閥從此走向衰亡。 [2] 

三大軍閥直係軍閥

中華民國軍閥中以馮國璋為首的北洋軍閥派系。
因馮國璋為直隸(今河北)人而得名。馮國璋死後,由曹錕、吳佩孚繼任首領。主要成員有李純、王佔元、蕭耀南、陳光遠、蔡成勳、孫傳芳等。1916年袁世凱死後,直系為爭奪北京中央政權與皖系展開激烈角逐。1920年7月,曹琨、吳佩孚聯合奉系張作霖打敗皖系,開始與奉系共掌北京政權。1922年4月,日益尖鋭的直奉矛盾,導致首次直奉戰爭,結果奉系戰敗,退出關外,北京政府完全為直系所控制。隨後,直系在中央採取“恢復法統”辦法,先將黎元洪重新扶上總統虛位,繼而於1923年10月利用舊國會,賄選曹錕為大總統。在地方則極力發展勢力,推行武力統一政策,排斥異己,鎮壓革命,聲勢達到極點。但同時也招致全國輿論和各派軍閥的反對。1924年9月,奉系乘機聯絡皖系和南方的孫中山結成反直系“三角同盟”,出兵討伐曹琨、吳佩孚。10月,曹錕被回師北京的直系馮玉祥部囚禁,吳佩孚倉皇南逃。直系從此走上末路。1925年10月,浙江孫傳芳雖然取得反奉戰爭的局部勝利,但次年下半年即與吳佩孚部一起被從廣州出發的北伐軍消滅。 [3] 

三大軍閥奉系軍閥

中華民國時期軍閥中以張作霖為首的北洋軍閥派系。
因張作霖為奉天(今遼寧省)人而得名。主要成員有吳俊陞、張作相、孫烈臣、張景惠、楊宇霆、張宗昌等。民國初年,奉系藉助日本的支持,逐漸控制了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1920年7月,乘直皖戰爭之機,助直系打敗皖系,首次與直系共掌北京政權。但不到兩年時間,又被直系逐出關外。1924年10月,依靠直系將領馮玉祥的倒戈,再次控制北京政權,勢力範圍一度擴張到熱河、直隸、山東、安徽、江蘇等省。1925年11月,為孫傳芳等五省聯軍所敗,失去江蘇、安徽及淞滬地區。12月,在日本支持下,取得討伐郭松齡倒戈戰事的勝利。1926年初,與直系重新聯合,夾擊馮玉祥國民聯軍。翌年6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以張作霖為陸海軍大元帥的安國軍政府,聲勢達到頂峯。1928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再次遣師北伐。6月2日,張作霖被迫發表出關通電,4日晨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斃。12月29日,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所轄軍隊改編為東北邊防軍,奉系軍閥歷史結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