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出闕

鎖定
闕是古代中國最高等級的建築形式之一。闕制中最高等級的三出闕一般聳立在帝王居住的宮廷大門前面,是天下獨尊的標誌性建築。 [1] 
中文名
三出闕
性    質
代表帝王級別的禮制性的標誌建築
例    如
三出闕的宮闕,三出闕的陵闕
詞    性
名詞

三出闕歷史演變

”是中國古代城門、宮殿或者陵園的一種標誌性建築。因通常左右各一中間有缺口而名為闕或雙闕。隨着歷史的演變,闕由原來的單闕演變為組合的形式,逐漸形成最高等級的三出闕建築,這種建築在古代社會為帝王專用,地位尊崇。
三出闕 三出闕

三出闕所屬朝代

三出闕先秦

三出闕雛形階段是先秦的闕。由商代甲骨有闕的象形字推測,最遲在商代便有了相關的建築,但我國尚未有考古發現商周的闕的實物。不過在西周時代闕的禮制性已經有所體現,似乎僅有王室和魯國方可使用。而隨着春秋禮樂崩壞,闕的使用在諸侯各國相繼出現,成為諸侯國王宮的象徵,身份依然尊崇。
最遲至戰國晚期,諸侯國陵園便開始使用闕。諸侯國對闕的建設非常重視,秦孝公遷都咸陽時,“冀闕”被當作最重要的建築物首先被營建。或許就是春秋戰國這一階段,由於闕的傳播發展,闕由單闕的形象而逐漸組合演變為二出闕或者三出闕。

三出闕秦朝

最早的三出闕實物是秦始皇陵園三出闕。在我國考古發現中,以秦始皇陵園的三出闕遺址為最早的實物證明。據考古發現,這兩組三出闕分別立於東西內外城門之間,他們獨立聳立於門前,三出闕和城門一起構成陵園最富標誌的建築性羣體。由此也可以證明,至少在秦代,已經有了三出闕這種最高級別的闕。同時表明,以單闕,二出闕,三出闕為體系的古代闕制已經形成。

三出闕漢代

三出闕 三出闕
漢代,三出闕禮制和闕形門出現。漢代闕的使用非常廣泛,不唯天子、諸侯,不限於朝廷,而三出闕這種形式則唯能聳立於帝王的宮室和陵寢之前。漢代霍光墓就因起三出闕逾越禮制而成為謀反的證據。然而漢代的三出闕作為帝王陵寢專用並未規範化,漢宣帝杜陵的考古發現,杜陵使用的並非是三出闕的建築,而是子母闕的形式。而在漢陽陵的考古發現中,考古人員則發掘出了三出闕的闕形門式的建築,已經將闕和門結合起來,而不是獨立的設於門前,這是闕在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變化。而此時期留存下來了較為完整的闕的實物,我國四川、河南等地現存有一定量的漢代石闕,對我們認識漢闕的形象有很大幫助。

三出闕魏晉南北朝

三出闕 三出闕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洛陽城宮城正門閶闔門具有三出闕。這一時期除了延續漢代闕制之外,以北魏閶闔門三出闕為代表,此建築繼承了西漢都城宣平門的闕制,但又有變化,以圍牆將雙闕和城門連接,形成了形成了完整獨特的凹字形三出闕城門建築形制。這種形制也逐漸影響到了唐宋的門闕制度。

三出闕唐宋時期

三出闕 三出闕
唐宋時期,陵闕中三出闕得到廣泛應用及宮闕整合。經過魏晉南北朝思想文化整合,隋唐社會又形成大一統局面。闕製出現新的變化,漢魏時期流行的城闕、宅闕、墓闕、廟闕日漸減少;樹立於宮城的宮闕數量也明顯變少,一般只設立於宮城南門外。
相反,陵闕非常發達,在陵制完備的唐代帝陵共有六組三出闕建築,除四門外設置三出闕以外,朱雀門外的乳台、鵲台也各設置一組三出闕建築。而宮室內的三出闕逐漸減少,僅皇家宮城南面設置一組凹字形的三出闕建築與城門為一體。大明宮含元殿則仿造凹形闕的形制,兩邊設置三出闕的兩閣。
宋代延續了唐代的這種形制,多設置陵闕,而四門外的闕與門相連,四交闕也設置為三出闕相連的直角形制。由党項族赫連勃勃創建的大夏國,其王陵建築亦有三出闕的闕台建築,使用的卻是圓形三出闕,形制卻與中原不同。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因號墓為陵,陵內壁畫設置二十四杆戟架,也有一組三出闕的建築壁畫,為我們提供了完整的唐代三出闕建築形象。而遼寧博物館所藏宋代銅鐘上刻畫有宋代汴京宮城正門宣德門形象,三出闕五門道的建築形象甚為宏偉。
三出闕 三出闕

三出闕元明清

闕制式微。中國古代闕發展到元明清三代,傳統意義上的闕已經消失,僅皇宮正門還繼續使用,但形制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完全從其他建築羣的標誌地位退出。明清故宮午門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而元代尚有的三出闕建築,也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消失。
參考資料
  • 1.    西北大學考古學系,西北大學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編,西部考古 第一輯 紀念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成立五十週年專刊,三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