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兩村

鎖定
“三兩”系蒙古語譯音“薩拉”之另一譯音,意為“交叉路口”。該村位於土默特左旗境中部,呼託公路橫貫鄉境,大黑河橫貫東西。境內水利設施配套完善。以農業為主,主產小麥、玉米、高粱、土豆、甜菜、西瓜等。
2021年6月29日,三兩村黨支部被授予“呼和浩特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1] 
中文名
三兩村
別    名
三兩
行政區類別
內蒙古
地理位置
土默川平原
政府駐地
三兩鄉
電話區號
0471
郵政編碼
010115
氣候條件
中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000 人
著名景點
郭老道廟
方    言
晉語
主導產業
農業

三兩村地理環境

三兩村氣候類型

三兩村 三兩村
三兩村屬於中温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徵是乾旱、多風、寒冷,日光充足,温差大,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時短而温熱,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烈。

三兩村氣温

年平均氣温在6.2℃左右。一月平均氣温為-12.8℃,極端最低氣温為-31.7℃,七月平均氣温為22.1℃,極端最高氣温為37.9℃。

三兩村生長期

年日均氣温在5℃以上的持續時間為195天左右,年日均氣温0℃以上持續的時間為233天左右。

三兩村降水量

歷年平均降水量為392.8mm,一天內最大降水量為99.1mm。1971年-2005年期間,降水量最多年份為1978年,降水量為571.4mm,降水量最少的年份為1999年,降水量為250.3mm。

三兩村三兩中學

招收三兩鄉12個行政村的適齡學生。

三兩村歷史名人

吉雅泰,字岱峯,曾用名趙丹壽、趙福、趙延壽、王西、阿其列也夫、不老寧等。蒙古族,1901年生於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三兩村。

三兩村宗教信仰

三兩村協天觀歷史

三兩村廟觀歷史悠久,建設輝煌,影響深廣,曾在華北地區屈指可數,聞名遐邇。它是三兩村及周邊地區最瞻目的建築之一。它曾有過令人陶醉的鼎盛,也有過心酸的劫難。歷經風雨數百年,今日重現尊容,令人深感欣慰。三兩村廟觀與三兩村有着不可分割的歷史緣源,有着長期共存共榮的經歷。據傳三兩村的先輩們在康熙年間來此拓荒耕耘,由“跑青牛耕”到定居,當時只有劉、彭、武三姓人家,大黑河支流穿村而過,將村分割為二,形成三家兩村的格局,故取名為三兩村。
三兩村地理環境優越,土肥水豐,又是歸化城去托克托縣的官道,商旅穿行雲集於此,人丁興旺,經濟繁榮,為其發展帶來了機遇,堪稱是天設地造的風水寶地。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有郭姓道士遊方到土默特兩冀,落腳於三兩村。此道人名為郭一峸,是全真教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俗名郭昌富,系山西晉陽秀容(今山西忻縣)人氏。

三兩村道教思想

他以全真教之虔誠苦修正道,實踐和弘揚着道教思想。據史料記載:他先是務農耕種,繼而集資經營茶舍,後又經營古囤田地。郭真人所住廟宇由原來的“龍王廟”改成“協天觀”。
雍正九年(1731年)郭真人集資興建關帝廟。乾隆初年蓋呂祖、觀音廟等。他始終以全真道龍門派教規傳道。他行善佈道,濟世濟民,逐漸美名傳頌,享譽海內。
有無數道友幕名來訪,乾隆元年(1736年)曾有武當山道士專程拜訪,隨後他啓用法名“真人”。
郭真人在乾隆七年(1742年)收郭大賢、陳攀祥倆位徒弟(全真道收徒須符合三個條件:一、無依無靠;二、誠心信道;三、吃苦耐勞。還須有引進師、介紹師、證明師、綰髮師等逐一辦理方才能進道入徒),從此,“協天觀”道業日漸興盛,歷久而不衰。至民國以後,“協天觀”廟宇多達十二座,房屋幾十間。所供神仙甚雜,包括關帝、龍王、呂祖、太陰、財神、觀音、老君、河神、藥王、真人、馬王、三清等。整個廟宇金碧輝煌,氣勢宏偉。噴祥雲,吐紫氣,靈氣盛天,成為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百姓仰慕敬拜,雄踞一方的聖地。特別是四月十八廟會正式成為當地民眾傳統的重大節日。集文化娛樂,經濟貿易、遊覽觀光為一體,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協天觀”也遭到了劫難,解放初期部分村民以“破除迷信”為由,搬倒了神像,拆毀了廟宇,蓋戲台,建供銷社。尤其“文革”時期,基本使廟宇蕩然無存,道人掃地出門。從此三兩村失去了一座修身養性的思想文化殿堂,失去了一個供人遊覽觀光的歷史古蹟,失去了遠離社會塵囂的一片淨土。傳統的廟會淡出了人們的記憶,造成當地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無法估量的損失。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從極左的思潮下襬脱出來,逐漸認識到自己犯下一個不可饒恕的罪過。“前車覆,後車誡”,但已追悔莫及。人們開始懷念普渡眾生,救世濟民的郭真人。今日善男信女集資重建廟宇,恢復“協天觀”往日之風貌,是一件利民之事。它必將成為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必將為精神文明以及道德風尚奠定基礎,必將為建設和諧社會發揮其積極作用。

三兩村所獲榮譽

2021年6月29日,三兩村被授予“呼和浩特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