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三

(沈從文著短篇小説)

鎖定
《三三》是作家沈從文創作於1931年的短篇小説。
該小説以湘西山村偏僻的一角楊家磨坊為背景,通過對十五歲少女三三情竇初開、愛意覺醒的一段朦朧情思的描繪,歌頌了未被現代都市文明扭曲的、古老湘西社會淳樸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向人們展示了自然山水之中和諧、淳樸的人際關係和原始、平靜、自然的生存狀態;表達了沈從文對故鄉家園的摯愛與陶醉,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1] 
作品名稱
三三
作    者
沈從文
創作年代
1931年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13000

三三內容簡介

三三是個天真爛漫的女孩,父親早年去世,她跟着媽媽同父親留下的碾坊一起生活。由於碾坊帶來的收入沒有變化,二人的生活似乎也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直到在“城裏人”來看碾坊、看三三母女倆之後。他的到來不僅讓這座碾坊變得不一樣了,母女二人對城裏人和城市的想象開始悄悄滋長。但自始至終“城裏人”並沒有表現出想要與三三結婚的意願,甚至連愛慕都算不上,只是別人的幾句玩笑話讓母女兩人發出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幻想,這種幻想隨着城裏人的死亡宣告結束。
在《三三》的最後,三三沒有去城裏,繼續和母親倖福地生活在一起。 [2] 

三三創作背景

《三三》創作於1931年8月,正是沈從文對張兆和(沈從文後來的夫人)開始追求而尚未結婚的時期,而張兆和在家排行老三,一貫浪漫文藝的沈從文便以“三三”喚她。不難理解,沈從文對真實生活中三三的傾慕,便不自覺地投射到小説中的少女三三身上,而反覆出現在女主人公身邊的魚,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特殊的創作意味。 [3] 

三三人物介紹

三三
主人公三三是在單純環境中生長的一個清純質樸的女孩。幼年時父親離世,母親做了碾房的主人,三三就每天“吃米飯同青菜、小魚、雞蛋過日子”,和以前的生活沒什麼不同,“於是三三在哭笑裏慢慢長大了”。兒童因各自的生活世界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兒童的善良初心得以保持,後天的精神品質也得以養成。三三的兒童世界詩意而天真,熱天坐到風涼處吹風,冬天則伴同貓兒蹲在火桶裏,撥火煨栗子吃。生活在秀美如畫的湘西水鄉里的三三,在自己的單純天真的兒童世界裏怡然自得,單純的生活環境使她擁有一顆天真質樸的童心。三三的母親從不打擾三三純淨的內心世界。由於三三不怎麼跟母親傾訴心裏話,母親也不去問三三的事情,所以這些事情,連魚知道的都比母親知道的還多一點。“三三在母親身旁時,説的全是母親聽得懂的話;凡是那些母親聽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邊説去。” [4] 

三三作品鑑賞

三三主題思想

在這部小説中,作家自卑情結或在城——鄉二元的對立和衝突中直接流露出來,或通過作家對小説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説情節的特殊設置和結局的巧妙處理,以一種相反的方式表現出來。
三三是沈從文用自然和人心美化的少女形象,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情的化身,是愛與美的象徵。是青山綠水和古樸的環境、淳厚的民風,造就了三三清澈、透明、温竸、多情的性格。她純真、美麗、熱情,心懷美好的憧憬與期待,依傳統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生活着。她已到了談婚嫁的年齡,城裏的那個養病的年輕人的到來,擾亂了她的心。她“對那來鄉下養病的城裏青年心有所動,又不願明白説出,與母親談論他的儀表病狀時,似思慕,若超脱,似無情,卻有心,羞怯處不失鄉間少女的純真,掩飾時更顯得鄉間少女的純潔,一笑一顰,一言一語皆天趣盎然。”
別有洞天的自然山水和自然舒展的純樸人性,共同養育了她的純美。作品的中心在描述其純淨而朦朧的情感,即對愛的期待與憧憬,向人展示了她如夢的美,美麗的夢,以及夢的幻滅與惆悵。
城裏來的養病的年輕人是都市文明的一種象徵。都市文明是三三心中的一個恍惚且朦朧的夢,而三三質樸的美、以及滋養着美和理想純樸自然的人生方式,則是令沈從文情牽意動的遙遠與傷感的夢。沈從文已隱隱的感覺到這個夢正在被喚醒,20世紀30年代現實中的湘西,古樸的民風也正在消失。都市文明正在以某種方式進入鄉村,三三朦朧的愛中隱含着一種對都市文明的憧憬。但隨着“城裏人”的死亡,這種憧憬被阻斷了。城裏少年的遭遇象徵着都市文明的萎縮與死亡,作者以此表達了自己對都市文明的拒絕與否定。作者以對都市文明的否定,而固執的守護着自己心中的那個古老、純樸温潤如玉的田園夢。但是,在這種拒絕與否定中實際上透露出作家的隱憂:這個擁有清風、明月、陽光磨坊、溪水的和諧圓潤的夢還能存在多久? [1] 

三三藝術特色

作者筆下的《三三》柔和清麗、感情平緩而深遠如自然生命的流注。作品的語言質樸明麗、含蓄自然,寫人狀物虛實相間,往往以簡潔的文字描摹出人的美、人的心靈深處的微妙與幽婉。 [1] 

三三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中國作家,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他的創作構築成充滿藝術魅力的湘西世界及其相映的的都市上流社會系統,表現他特殊的文化批判精神與重造民族性格的理想。對故鄉自然美、人情美和鄉民原始生命力的禮讚,表明他站在鄉村中國立場上來看待整個中國進入現代文明的痛苦過程。 [5] 
參考資料
  • 1.    趙金昭 吳小珉主編 王玉寶本卷主編,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 文學作品選 中國現當代文學卷,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版,第134-135頁
  • 2.    王雪靜. 從《三三》到《邊城》看沈從文敍事視野的展開[J].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 第17卷(5):68-72.
  • 3.    徐婕. 沈從文《三三》中魚的意象抒寫[J].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7, 第8卷(2):134-139.
  • 4.    楊北嶽, 羅雪紅. 論沈從文的兒童觀和兒童教育觀--以《虎雛》《三三》《福生》為例[J]. 昆明學院學報, 2016, 第38卷(4):21-23,53.
  • 5.    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網絡評選—  .中國網.2009-07/13[引用日期20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