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人物生平
編輯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出生於湖南鳳凰縣。
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遊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鄉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
1922年,沈從文脱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可是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就在北京大學旁聽。
1923年去北京。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未被錄取。在北京大學旁聽。
1930年後赴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執教,到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1938年春,到昆明繼續與楊振聲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1月,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
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1978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沈從文解放後從事中國紡織服飾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腦血栓,住院治療。1984年大病一場。搶救脱險後,説話、行動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享年86歲。
沈從文婚姻家庭
編輯1930年7月張兆和沈從文在胡適的辦公室第一次見面,剛見面時,胡校長大誇沈從文是天才,是中國小説家中最有希望的。張兆和卻不以為然,沈從文對張兆和的愛戀來得默然,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寫給她的情書一封接一封,延綿不絕地表達着心中的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張兆和的奴隸為己任。他説,多數人願意僕伏在君王的腳下做奴隸,但他只願做張兆和的奴隸。最終打動了張兆和,於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園成婚。
[3]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裏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説:“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打擊着沈從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藥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
[4]
沈從文人物軼事
編輯沈從文孩童趣事
1915年,沈從文由私塾進了鳳凰縣立第二初級小學讀書,半年後轉入文昌閣小學。因沈從文天性活潑好動且貪玩,常常逃學去街上看木偶戲,書包就藏放在土地廟裏,有一次,他照樣把書包放在土地廟,看了一整天的戲,戲看完了,別的孩子早已放學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廟裏取書包,才發現書包不見了。第二天,他硬着頭皮照樣上學,剛走到校園裏一株楠木樹下,就遇見了他的級任老師毛老師。毛老師罰沈從文跪在那株楠木樹下,大聲責問沈從文昨天到哪裏去了。沈從文回答:“看戲去了。”毛老師見沈從文貪玩逃學還如此理直氣壯,便狠狠地批評説:“勤有功,戲無益,樹喜歡向上長,你卻喜歡在樹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爭氣了!”經毛老師耐心地説服教導一番後,沈從文知恥而後勇,一改以往的頑劣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非常快。
[6]
沈從文初次授課
沈從文第一次登台授課那天,因為緊張,呆呆地站了10分鐘。好不容易開了口,急促的10分鐘全講完了。他再次窘迫,無奈,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下課後,學生議論紛紛,傳到北大校長胡適耳裏,胡適笑着説:“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
[7]
沈從文婚外情愫
沈從文和高韻秀(筆名高青子)的相逢和相識,極具有戲劇性。當時高青子是熊希齡的家庭教師,沈從文有事去熊希齡在香山的別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雙方交談,都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8]
一個月後,他們又一次相見時,沈從文發現,高青子的裝束有意模仿自己的小説《第四》裏的女主人公,兩人開始更多地交往。此後,抗戰期間,兩人同在昆明,交往的機會更多。沈從文備受爭議的作品《看虹錄》,可能就與這段情愫有關。但最終,兩人的關係沒有一直維持下去。高青子就像一顆流星在沈從文生命的天空劃過。
[9]
沈從文題字
1982年5月,沈從文攜夫人張女士一起去張家界,前一天看了山下的金鞭溪,第二天要上山去,他因腿腳不方便,夫人和陪同的人去了,他留在賓館裏,張家界管理處的同志拿來紙和筆要請他題字,他答應了。管理處的人員想陪着他,被他拒絕了。管理處的同志想到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間裏,不放心,怕有什麼不方便。沈從文説,“至於身體,我才檢查的,沒什麼大毛病,你們放心吧”。玩了大半天,夫人和陪同的人回到賓館時,看到沈從文寫了“張家界”“金鞭巖”“展卷”等好多幅。這時,他已是一身疲倦,見了夫人便説,今天是真正寫累了。看到一沓題字,管理處的同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對於要出書請他題寫書名的,他常常要寫好幾幅寄給人家,讓人家去選。沈從文寫字,從來不講究筆和墨。1981年,他在給作家彭荊風信中説到,用的筆通只值一毛三分中小學習字筆,紙也只用一毛五分的糊窗高麗紙,墨是沉澱後加水的墨汁,所以無光彩,應叫死墨,用書行家看來就知道是外行。他也常常不滿意自己寫字。
[10]
沈從文個人作品
編輯沈從文小説集
《老實人》 | 《蜜柑》 | 《雨後及其他》 | 《神巫之愛》 | 《龍朱》 | 《旅店及其他》 |
《石子船》 | 《虎雛》 | 《阿黑小史》 | 《月下小景》 | 《八駿圖》 | 《如蕤集》 |
《從文小説習作選》 | 《雪晴》 | 《新與舊》 | 《主婦集》 | 《春燈集》 | 《黑鳳集》 |
《阿麗思中國遊記》 | 《邊城》 | 《長河》 | 《街》 | 《蕭蕭》 | 《三三》 |
沈從文散文集
《記胡也頻》 | 《從文自傳》 | 《記丁玲》 | 《湘行散記》 | 《湘西》 |
《廢郵存底》 | 《燭虛》 | 《雲南看雲集》 | 《沈從文散文選》 | 《不知為什麼忽然愛上你》 |
沈從文學術著作
沈從文相關傳記
沈從文《從文自傳》 |
沈從文書法
沈從文書法(2張)
沈從文作品風格
編輯沈從文創作風格
沈從文及其作品(5張)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11]
沈從文創作題材
沈從文創作的小説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
[12]
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從文人物評價
編輯
沈從文先生在北京(1983年)(4張)
沈從文後人紀念
編輯沈從文故居
沈從文墓地
沈從文墓地(2張)
沈從文墓碑,採天然五彩石,狀如雲茹,高2.8米,寬1.9米,厚0.9米,重約6噸。碑石正面,集其手跡,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為沈從文姨妹張充和撰聯並書,聯曰:“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由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章教授鐫。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奮、儉樸、謙遜、寬厚、自強不息。先生愛祖國、戀故鄉,時刻關心國之安、鄉之勃興、民之痛癢、人之温愛,堪稱後輩學習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遠懷念。
[16]
——鳳凰縣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清明立
沈從文紀念館
沈從文紀念館位於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大學內,與黃永玉藝術博物館相臨,在2012年12月28日正式開館。開館儀式上,北嶽文藝出版社、沈從文祖籍地江西、工作地山東等相關單位分別為紀念館捐贈了沈從文圖書全集、文物及書畫作品。隨後在紀念館內舉行了一場關於沈從文先生的學術研討會。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作協,國內各相關高校,研究機構,中央主要新聞單位相關負責人出席開館儀式。
[17]
- 參考資料
-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 .中國政協網[引用日期2014-07-23]
- 2. 經歷 .沈從文(第2頁)_文化名人—中華勵志網[引用日期2013-11-27]
- 3. 沈從文張兆和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2-08]
- 4. 沈從文與張兆和:一生的眷戀 .大眾網[引用日期2014-01-17]
- 5. 鳳凰探尋沈從文 沈龍朱:難忘跟父親跑警報 .東方網[引用日期2021-01-05]
- 6. 沈從文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7]
- 7. 沈從文:從逃學大師到文學大師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7-23]
- 8. 林徽因勸沈從文斬斷婚外情 .南都網[引用日期2014-04-24]
- 9. 沈從文鮮為人知的戀情:請林徽因整理"橫溢情感" .中國新聞網.2009-05-21[引用日期2019-12-23]
- 10. 沈從文與寫字 .四川美術網[引用日期2013-12-21]
- 11. 沈從文簡介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3-12-21]
- 12. 小説分類 . 鳳凰古城在自然山水與人文歷史中飛翔_今日惠州網[引用日期2013-11-27]
- 13. 沈從文檔案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3-12-22]
- 14. 章服之實 .鳳凰網讀書[引用日期2013-12-21]
- 15. 沈從文故居紀念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12-07]
- 16. 沈從文家事 .天津網[引用日期2013-12-21]
- 17. 沈從文紀念館 . 全國首家沈從文紀念館在吉首大學開館(圖)_網易新聞中心[引用日期2013-11-27]
- 18. 第一章 文學創作 .青島市情網[引用日期2021-03-16]
- 19. 沈從文:從自殺未遂的"桃色作家"到文學大師(圖)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05-04]
- 20. 沈從文自殺未遂後為何決定退出文壇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5-04]
- 21. 《鳳凰:沈從文散文經典》 .噹噹網[引用日期2023-01-3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