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里

(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地名)

鎖定
七里位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因以尚幹為中心,俗稱“尚幹七里”。 [1] 
中文名
七里
地理位置
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
歷史名人
林森、林祥謙

七里歷史沿革

根據南宋時期梁克家所著的《三山志》記載,唐末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8年),閩縣的東南部設置了崇善東鄉和崇善西鄉,兩鄉共有七里,遂被時人俗稱“七里”。 [2] 
清代初期,清朝對地域的劃分實行改鄉設區制度,廢除“鄉”的概念,重新佈局。閩縣東南部分別置內七里區和外七里區。內七里區為:永慶、方岳、西集、清廉、靈岫、還珠、積善;外七里區為:高詳、歸義、江左、紹惠、欽仁、光裕、至德。至此“七里”的名稱正式浮出水面。 [1-2] 
淘江縱貫“尚幹七里”南北,支流遍佈全境,它為境內農田灌溉、交通航運、淡水養殖、工業用水、居民生活發揮了巨大作用。 [1] 
1913年,閩縣與侯官縣合併為閩侯縣。 [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閩侯縣轄內的內外七里被併為閩侯縣第四區。 [2] 
1952年,增設閩侯縣第十四區。 [2] 
1955年,閩侯縣第四區和第十四區合併為尚幹區。 [2] 
1958年,尚幹區更名為尚幹鎮,不久另成立祥謙人民公社。 [2] 
1983年,從祥謙人民公社析出青口人民公社。不久,祥謙人民公社改為祥謙鎮,青口人民公社改為青口鎮。到這裏,由“內七里”與“外七里”中的歸義裏、峽南村共“八里一村”組成的閩侯七里,正式演變、劃分成為了如今的尚幹、祥謙、青口三鎮。 [2] 
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這個地塊相繼劃分為尚幹、祥謙、青口三鎮。現在被稱為尚乾的區域大為縮小,是閩侯最小又是人口密度最大的鄉鎮。走在熱鬧的尚幹街頭擦肩而過的那些行人,多半便是鼎鼎大名的林氏後人。 [1] 

七里行政區域

如今的閩侯七里雖説是“七里”,實際上卻是由方岳裏、西集裏、還珠裏、積善裏、清康裏、靈岫裏、永慶裏、歸義裏及峽南村這“八里一村”組成,其所囊括的村居主要集中在現在的尚幹、祥謙、青口三個鎮。 [2] 

七里農業

七里農耕文化源遠流長,農業文明始於閩越時代成熟於宋元明清,在新中國成立後走向興盛。 [2] 

七里歷史名人

千百年來,林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至清末共有18文武進士、百餘舉人,有“十八狀元三拜相,四千舉子五封侯”之美譽。 [1] 
七里片區歷史名人有尚幹十八進士、大義九條金帶、滬嶼雙將軍、民國國府主席林森、劉冠雄兄弟四海將、報界先驅林白水、航天專家黃春平、寒門院士林東昕、天文學家張鈺哲等。 [2] 

七里林森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詳見詞條:林森 [1] 

七里林祥謙

“二七”工人運動領袖、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第一位犧牲的烈士林祥謙。(詳見詞條:林祥謙 [1] 

七里林秀梅

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夫人林秀梅。 [1] 

七里林義姑

林義姑,尚書幹辦林津龍之女,原名林五娘,19歲時,父母相繼逝世。後家遭變故,僅剩老弱婦孺。林五娘為延續、保存林氏後裔,扶持老幼支撐門户,奉孝祖母,撫育侄兒。此後妝台封鎖,終身不嫁,勵志治家,井井有條;對外,抗禦強豪,保護家園。
面對絕境,林五娘沒有逃避,她不惜犧牲青春年華,延續淘江林氏一脈,使林氏家族不斷髮展壯大,成為閩中旺族。因此,被尚幹林氏的後裔子孫尊稱為“義姑”。
尚幹林氏後裔子孫為紀念義姑,每年農曆正月十二義姑忌辰都舉行祭祀,以示紀念。這項活動成為尚乾地區沿襲數百載的盛大民間祭拜儀典,如今更發展成為尚幹義姑文化節。每逢義姑文化節,尚幹鎮張燈結綵,羣眾遊行慶祝,遊客品嚐美食。義姑文化節也成為閩侯縣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 [1]  (詳見詞條:林五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