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里衝

鎖定
還是安化松針的集中地,也就是湖南黑茶的茶馬古道,路途用青石板鋪路,由18座小橋連接起來,有種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
中文名
七里衝
意    義
湖南黑茶的陸路運輸線和主要產區
峽谷長度
七華里
所處位置
湖南省新化縣圳上鎮託山村

七里衝地理位置

,北緯27°31'-28°14,東徑110°45′-111°41′,位於湖南中部,資水中游,雪峯山東南麓,蚩尤故里。從託山村去杉山村有條峽谷,曾經是一條古驛道,主要運輸茶葉、桐油等物。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梅山蠻”漢化。千年來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新化人民,艱苦創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永葆了古縣青春。主產杉、松、楠竹、茶葉、油桶等,並有金錢豹、娃娃魚、紅腹錦雉、銀杏、等珍貴動植物資源。周時為荊洲之域,春秋時屬戰國楚地,秦時屬長沙郡,漢時屑長沙王
國益陽縣。宋神宗熙寧五年置新化縣,該屬新化縣,隸屬邵州。南宋寶慶元年改邵州為寶慶府,新化屬寶慶府。元時屬寶慶路,明清時屑寶慶府。溝通山溪的回龍村、託山村、新生村、鼎新村,海龍的和睦村、海南村、杉山村、六中村等,每天來往的客流數千人。

七里衝當地特色

七里衝的兩端,為兩座高山,北端為大熊山的川江巖,南端為浮清山,中間夾着一座小山峯,名杉山界。杉山界兩邊是新化縣圳上鎮的山溪、海龍,這一帶森林茂密,多產松樹、杉樹。在山腳的杉樹林中夾生很多油桐、棕樹;在山頂的松樹林裏,茶葉匍匐在樹底,散開像地毯,油茶穿插在林稀處。川江巖下有個古村落,叫洞市,即安化的後鄉,安化茯茶、黑茶的原產地。浮清山下為浮清鄉,即安化的前鄉,通往梅城。這裏的特產,都要翻山越嶺才能運往外面的世界。
從明清至今數百年,七里衝一直商賈雲集。他們肩挑馬馱,主要運輸茶葉、油茶、棕等物資。最多的是茶葉,也就是黑茶。盛夏,松樹林裏的茶葉在摘過鬆針(頭茶)後,經過梅雨季節的滋養,茶葉長得又長又細,可以摘到兩尺長的嫩茶葉,一個婦女一天可以摘幾百斤鮮茶葉,製作成黑茶磚後,肩挑馬馱至牛田驛(洞市),用竹排木排順麻溪而下,入資水,到益陽、長沙(靖港)、湘陰(茶湖潭)、岳陽、武漢;陸路翻過浮清山,走大道至梅城、寧鄉、長沙,再運往大西北,特別受到牧民的喜愛。
七里衝有兩條岔道,為鄭家衝、漢子衝,都住了不少人家,沿途也有幾户民居,供商賈收集物資時借宿。因為商賈繁多,舊時土匪也慢慢增加,幹些攔路打劫的營生。鄭家沖和漢子衝的人家於是以舞龍為名習武,保家護院,曾出過不少把式,土匪不是他們的對手,再也不敢在七里衝一帶為非作歹,只好遠走他鄉。
西面是層巒疊嶂、水秀山青的大熊山,海拔1622米,40餘座海拔上千米的山峯、數十條大小溪流之中,廣佈着1200公頃原始次生林,點綴着數十處落差 近100米的瀑布,數百處跌水和無數奇花異草、珍禽猛獸。有魅力獨特的梅山文化。譽滿三湘、名揚四海的梅山武功;風格獨特、回味無窮的梅山飲食。

七里衝周圍環境

大熊山森林公園
大熊山森林公園地處新化北部,距縣城60公里,森林覆蓋率92.6%。1958年建大熊山國營林場,1992年被批為省級森林公園,2001年完成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呈報工作。
大熊山有着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和許許多多古老的神話傳説,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現階段大熊山潛在旅遊人數不低於10萬人次。其旅遊路線分為一線兩遊道。一線即新化-白溪-鵝溪-洪竹。這條路線風光秀麗,有公路和水路兩種選擇,既遊山又玩水,巨石沙灘,山青水碧,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兩遊道即大溪遊道和錫溪遊道。兩條遊道各有特色為旅遊者提供了集觀光、遊覽、休閒、度假、康體保健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遊勝地。
大熊山是一座難得的自然植物園。九龍池四周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有許多珍貴樹種,其中有被譽為“活化石”的銀杏,有瀕臨絕滅的連香樹、金錢柳、羅柏、天師慄 等。還有許多珍稀的飛禽走獸,如豺狼、穿山甲、花面狸、山雞、錦雞、畫眉等。更令人陶醉的是那一年四季開放不盡的爛漫山花。孟春時節,望春花、杜鵑花滿山吐香;仲夏時令,金針紅妍,百合垂鈴;金秋十月,山菊花漫山遍野;入冬,白蘭送舊,紅梅迎新,傲霜鬥雪,蔚為壯觀。天麻、沙蔘、五加皮、杜仲、厚朴等名貴中藥材,銀杏、膠股藍、筍衣、天葱、蕨粑等保健品。使這片神奇的土地被譽為“南方動植物博物圓”的美稱。
蚩尤界
安化思遊是人文始祖蚩尤的故里,原始奇特自然風光令人心怡、陶醉。
思遊隸屬於安化樂安鎮,古名“蚩尤界”。近年來,經國內不少專家考證,蚩尤長在蚩尤界,在此磨練成為敢與黃帝爭天下的一代戰神。蚩尤聯合八十一個部落,建立了九黎國,與炎、黃部落大軍逐鹿中原,蚩尤陣亡後,其部屬把“蚩尤界”改名為“思尤界”。
思遊全境都是喀斯特山地,漫山怪石林立,其形狀各一,與各種動植物形態惟妙惟肖,是名副其實的“小石林”; 數十口堰塘星羅棋佈於境內,每口堰塘煙波浩淼、碧水漣漪,島嶼橫生,塘中水漲不溢、旱不涸,神秘莫測;境內的20多個溶洞洞洞相連,洞中有洞,石筍聳立,鐘乳石千姿百態,地下陰河在洞中縱橫交錯,洞水相映,是神奇的地下宮殿,曾被英國探險隊和我省數家媒體譽為“神秘的地下王國”;地面就象一把碩大無朋的天然篩子,雨水落地即無影無蹤,消失在地下陰河的咆哮聲中。
因思遊旅遊開展項目龐大,涉及面廣,開發資金缺乏,思遊這位“美女”仍藏在深閨人未識。前不久,市委書記蔣作斌到思遊調研後,為當地旅遊發展指明瞭方向,也振奮了全鎮上下開發思遊旅遊的信心。筆者到思遊採風時,樂安鎮黨委書記、鎮長羅必勝和副書記、常務副鎮長譚喜羣談到思遊旅遊發展思路異常清晰,對思遊旅遊開發前景充滿自信。同時,他們還告訴筆者,為讓蚩尤文化和思遊奇特風光走向世界,樂安鎮黨委、政府誠意邀請社會各界攜手開發思遊旅遊產業。
主要景點:
蚩龍洞 在香爐村。洞口為天眼狀,垂直達40多米,十分險峻,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洞中有陰河和天橋,曾被英國探險家大衞和長沙電視台譽為“神秘的地下王國”。
古神洞 在彭家村。是一個與仙人橋共生的洞。中間一橋飛峙,兩頭是深不可測的溶洞,一條清澈的陰河常年流淌。裏面有“雙獅守門”、“古神寶殿”、“眾仙朝聖”、“金獅戲龜”等景點。
藏龍壩 在團樂村。這是一口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堰塘。水來不見進口,流不見出口。傳説曾經有一位老人被病魔所逼,半夜投塘自盡,誰知將他浮起推到岸邊,再次投水,又被推到岸邊,老人病去活了下來。原來地下水有浮力,湖至今沒人淹死過人。藏龍壩邊,有一巨石,高約10米,方圓百里村民尊為蚩尤神像,世世代代來此殺雞、焚香燒紙祭祀,祈禱平安。 藏龍壩山坡上,聳立着一“梆子巖”,巨石縫中夾着一塊活動石頭,推動活石,撞擊主石,主石便發出“梆、梆”聲。藏龍壩西側有一座天然石屋,石屋高約,屋內可擺一張方桌打牌娛樂,屋外小塘池水常年渾濁。
張家仙湖 在香爐村。是一個天然的公園,湖邊岩石聳立,似天然盆景。湖面三百多畝,湖中有一小島,將湖一分為二,成為內湖、外湖。湖邊有“夕照金山”、“鴛鴦尋侶”、“四龍戲水”、“神龜出沒”等景點。
仙人橋 在彭家村。古神洞口,一座天生石拱凌空飛架。橋高30米,寬約6米,長45米,橋上可2輛大卡車並排通行。從仙人橋兩側下去,便是古神洞。
葡萄洞 在葡萄村。已探明洞長2000多米。洞中鐘乳石有“雙龜迎賓”、“宮燈高照”、“水漫金山”、“蓬萊仙閣”、“雙龍戲水”等景點。
天池 在香爐村。這是一口堰塘,面積100多畝。山洪水不渾,夏旱水更豐。任憑抽水機日夜抽水也不幹涸。村民説天池還是一個氣象預報站,池中有金絲仙鯉,如有暴雨來臨,仙鯉就騰空縱跳,跳出水面;如有大旱,仙鯉就會橫跳,在池面橫飆,十分準確。 天池對面山上有一排奇石,有“豬八戒背妻”、“牛郎織女相會”、“鐵枴李下凡”等景觀。
燕子潭 在大興村。燕子潭從平地凹下去50多米,象一個擂缽,有一高一低兩個水潭。潭水來無影去無蹤。上面潭的水從潭底湧出,翻起陣陣浪花。山民利用兩個潭的落差建起水碾,潭水沿着人工水渠推動水碾碾米。水經過水碾跌下去,進入第二個深潭,潭面卷着漩渦,水就消失了。據當地村民介紹,從這兒倒入糠殼,會從數十公里外湖中浮出來。

七里衝方姓名人

方鼎英,託山村方姓族人。
號伯雄,新化縣圳上鎮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赴日留學,初入東京文學院。三十一年考入振武學校,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12月升入日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炮兵科。宣統三年五月畢業。歸國後,在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任炮兵教官。同年初,武昌起義,約同士官同學30多人南下參加漢陽作戰。後在嶽州鎮守司令部任參謀處長兼教練科科長。不久入陸軍部當科員。民國6年(1917)再次赴日留學,先後入陸軍炮工學校、野戰炮兵射擊學校,畢業後在東京帝國大學造兵科從事研究。
民國10年,回國任湘軍第一師參謀長,兼援鄂軍總指揮部參謀長。民國12年,譚延闓入湘討趙,相持于衡陽附近,方代理討趙軍第一軍軍長。正當譚趙戰爭相持未決時,適陳炯明12月叛變圍攻廣州,孫中山急調湘軍連夜回粵平難,方即馳援廣州解圍,受到孫中山先生的嘉獎。
民國13年,方參加東征,並協調譚在南雄整訓,任整理處副總監。次年調黃埔軍校任入伍生部中將部長,不久任教育長。民國15年北伐,蔣介石委方代理校長,民國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方鼎英多方保護共產黨人,主張“和平”清黨,暗示共產黨員請假離校,受到周恩來的稱讚。
民國16年初,李濟深命方鼎英為暫編第十三軍軍長。次年,調蘇北,任四十六軍軍長兼洋浦路運轉總指揮。濟南慘案後,調充第一集團軍第三軍團總指揮。沿津浦路進擊,迫使張作霖向關外撤退。旋又發生“蔣桂戰爭”,方部調重慶直趨武漢,進出於長沙、監利地區。戰局結束,方部到蚌埠,被任西征軍第一路總指揮,參加蔣(介石)馮(玉祥)之戰,方覺內戰茫茫無了時,乃決心離開部隊,避居上海。
“九一八”事變後,方和徐謙、朱藴山等聯合組成抗日會,聯繫各界人士團結抗日。“七·七”事變後,方出任第九戰區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抗戰勝利後,與李濟深、章士釗聯繫,從事反內戰活動,並在湖南從事和平自救迎接解放的工作,贊助程潛、陳明仁和平起義。解放後,方先後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參事室主任、司法廳廳長、湖南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協湖南省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民革湖南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76年在長沙逝世,終年88年。1981年,省政府協助其子女將其骨灰由長沙移送老家,歸葬於新化縣圳上鎮方家村虎形山。

七里衝文史記載

七里十八橋
巴陵
七里十八橋就是我的家。
一個下着大雪的夜裏,我來到了這個小山窩。七里十八橋是一條七華里的山衝,我家住在正中間,無論是向東走還是向西走都是三點五華里。我住的這條小衝叫漢子衝,我的祖祖輩輩都住這裏。他們習武,説得上是條漢子,就自個兒取名漢子衝。我一出生就在這條山衝裏走,怎麼也走不出七里衝,一住就是20年。讀完高中才出去。
七里十八橋的來歷知道得不多,但在長輩們那裏也聽説過一些。據説,七里衝以前是一條大道,是官員們通往新安兩化(新化、安化)的驛道,天天人來人往,無數的糧食布匹要從這裏通過,湘中的兵士也在這裏據守,是個軍事重鎮,長年住了一百多官兵。
很久以前,七里衝並沒有十八橋,那是一條小山衝,不知是被哪個商賈發現,還是我的祖輩們為了與外界交往,自己踩出了一條路。也許他們當時開路就是依着河走的,所以架了不少橋,那些橋是就地砍伐的樹木簡單架構成的,不知走了多少年月,木橋就脱皮遭蟲蛀,一下雨雪橋濕木滑,行人少不了要摔跤。
那年冬天,雪後結冰,一個做桐油生意的商人擔一擔桐油經過七里衝,在走這麼多橋之後,卻被最後的一座橋給摔了一跤。他發誓:如果以後發了財,就要把七里衝的橋修好。18年後,他果然發大財了。為了完成誓言,他帶了上百個工匠到七里衝,要把以前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板橋。七里衝附近沒有石頭,也找不到什麼好石塊。在80裏外的羅家灣有石料,卻山高路遠,把石料運回來很難,三年六個月後,終於把石料全部運到了七里衝的每一個要修橋的地方。午時三刻,18座橋同時換上石板,每座橋由兩塊石板拼成。
不知多少歲月過去了,18座橋還依然牢牢橫在那裏,所有遠近的人都叫這個地方作“七里十八橋”。從此,七里十八橋就名揚天下了。
我記事開始,那十八橋不復存在。
我很有些迷惑,這十八橋中,有一座改為石拱橋,一座改為黃板橋,三座改為椽木橋。我讀書開始,就在那裏數18座橋,數來數去,總差一座半。我問母親,母親不告訴我,還説:“孩子家的問這麼多幹什麼,你好好讀書,以後會知道的。”可我是一個刨根問底的人,母親最終拗不過我,母親説:“有兩座是陰橋,凡人是看不到的。”
兩年後,七里衝來了一羣野豬,玉米、紅薯被它們給全部破壞了,村人就號召大家去打野豬。他們的槍裏有馬釘,一槍就能把野豬打個大窟窿。一天下午,我放學回家。走到褲襠丘,距橋只有十幾米遠,就看見“轟”地一聲一座橋斷了,我嚇呆了,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人舉着獵槍,也嚇呆了。他沒有發現我的到來,只注意到那隻野豬,就開槍打它。槍響後發現我在那裏,以為出人命了。他見我能走,才放心,馬上趕過來送我回家。那座橋是怎麼斷的除我和打獵的,沒有其他人知道,也沒有人再建,而是走不遠的另外一座橋。
1998年,家鄉發洪水,沖毀了三座橋。七里十八橋的交通再也不那麼方便了。父親出面集資上千元,買了幾十塊預製板,把沖毀的橋復修,圓木的換掉,石板的加寬。當年打野豬打斷的那座橋還是沒有修。我現在才清楚:七里十八橋為什麼只有十六座半是因為人為的破壞和自然的毀壞。那些毀壞了的橋就沒有再建,而是改道而行,地址都不復存在了。
2006-02-27 鎮江日報
七里衝紀事
巴 陵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0年08月14日 第 07 版)
在梅山腹地,湖南新化縣與安化縣的交界處,兩山夾着一條峽谷,這就是古老的七里衝驛道。
古道伴溪而行,彎轉曲折,小橋較多,短短的七里,有十八座橋,俗稱七里十八橋。在這條驛道上,每天可以看到的是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讓人不免怦然心動。
七里衝的兩端,為兩座高山,北端為大熊山的川江巖,南端為浮清山,中間夾着一座小山峯,名杉山界。杉山界兩邊是新化縣圳上鎮的山溪、海龍,這一帶森林茂密,多產松樹、杉樹。在山腳的杉樹林中夾生很多油桐、棕樹;在山頂的松樹林裏,茶葉匍匐在樹底,散開像地毯,油茶穿插在林稀處。川江巖下有個古村落,叫洞市,即安化的後鄉,安化茯茶、黑茶的原產地。浮清山下為浮清鄉,即安化的前鄉,通往梅城。這裏的特產,都要翻山越嶺才能運往外面的世界。
從明清至今數百年,七里衝一直商賈雲集。他們肩挑馬馱,主要運輸茶葉、油茶、棕等物資。最多的是茶葉,也就是黑茶。盛夏,松樹林裏的茶葉在摘過鬆針(頭茶)後,經過梅雨季節的滋養,茶葉長得又長又細,可以摘到兩尺長的嫩茶葉,一個婦女一天可以摘幾百斤鮮茶葉,製作成黑茶磚後,肩挑馬馱至牛田驛(洞市),用竹排木排順麻溪而下,入資水,到益陽、長沙(靖港)、湘陰(茶湖潭)、岳陽、武漢;陸路翻過浮清山,走大道至梅城、寧鄉、長沙,再運往大西北,特別受到牧民的喜愛。
七里衝有兩條岔道,為鄭家衝、漢子衝,都住了不少人家,沿途也有幾户民居,供商賈收集物資時借宿。因為商賈繁多,舊時土匪也慢慢增加,幹些攔路打劫的營生。鄭家沖和漢子衝的人家於是以舞龍為名習武,保家護院,曾出過不少把式,土匪不是他們的對手,再也不敢在七里衝一帶為非作歹,只好遠走他鄉。
晚清時期,左宗棠任陝甘總督,在西北推廣安化黑茶,七里衝的茶葉、油桐的運輸需求日益上升。十八橋本來是由山中雜木株樹、梓樹搭建,冬季下雪結冰以後,削平的橋面比較滑。曾有個李姓的桐油商,挑着一擔桐油走七里衝,因為橋面很滑,摔倒後桶破油漏,他立誓,發財後就要修好這十八座橋。幾年的桐油生意,他發了財,帶上百工匠到七里衝修路架橋,杉山界上下坡用青石板鋪成石級,十八座橋全部換成青石板橋,石板從洞市運來,當時路窄,三年六個月才修好七里衝的路與橋。十八座橋,每座橋由兩塊一尺五寸寬的青石板拼成,青石板上刻滿密密麻麻的條紋,踩上去再也不會滑倒。橋墩全部用青石砌成,非常牢固,現在還完好無損。
從此,七里十八橋在方圓數十里名聲大振,過往客商都選擇這條驛道行走。路途日夜飄逸着茶葉的香味和山歌聲,增添了熱鬧的氣氛。
當今走在這古老的驛道上,雖已難見到肩挑馬馱的情景,卻仍然能想起曾經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