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鎖定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毛澤東的詩作。這首詩作者根據照片的內容和生活的實際情況,塑造了“勁松”和“仙人洞”兩個主要形象,然後讓“暮色”“亂雲”“險峯”等次要形象作為背景,從而構成了廬山仙人洞這一“無限風光”的藝術境界,藴含着一種深刻的哲理,表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全詩語言通俗自然,風格含蓄遒勁,寄情於景,寓理於景,形象生動,氣勢宏偉。
作品名稱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作    者
毛澤東
創作年代
1961年
作品出處
毛澤東詩詞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作品原文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峯 [1]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註釋譯文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詞語註釋

⑴仙人洞:在廬山佛手巖下,牯嶺之西,歷來為遊廬山必到之處。海拔一千零四十九米,飛崖絕壁,古木參天。洞是自然形成的,高約兩丈,深廣各三四丈,相傳為唐朝仙人呂洞賓所居,後來明代仙人周顛也曾在此修行。洞中有石建的呂祖龕,龕後有一滴泉,泉水自巖上滴下,終年不斷,環以石欄,名為“一滴泉”。洞外有白鹿昇仙台,台上還有“御碑亭”,亭中樹立着“周顛仙碑”,系明太祖朱元璋親筆書寫。李進:即江青
⑵勁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樹。
⑶仍從容:指飛渡的亂雲從容不迫。
⑷天生:天設地造,未加人工修飾。
⑸險峯:在山崖上才能領略到這樣這樣無限的風光。 [1]  [2]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白話譯文

看那蒼茫暮色中遒勁有力的松樹,亂雲飛快地走過它的身旁,猶自從從容容。
這裏有個天然而生的仙人洞,無窮無盡的風光,其實在那最險峻的絕頂高峯。 [3]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61年9月9日,首次發表於1963年12月版《毛澤東詩詞》。1959年7月1日,毛澤東遊覽廬山,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引發了他心中的詩情和豪氣,於是他寫下詩篇《七律·登廬山》,以極高的興會唱起雄偉豪邁的讚歌,頌揚祖國建設一片蓬蓬勃勃的景象。7月5日,毛澤東和康生等人又遊覽了廬山仙人洞。那時正是廬山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還沒有開始“反右傾”,毛澤東稱這次會議為“神仙會”,心境無疑是好的。當他看到傳説呂洞賓居於此的仙人洞時;當他路過草木葱蘢、山勢峻峭的險峯,一覽廬山無限美好的風光時,應該是有難以抑制的詩的衝動和激情的。1961年9月,毛澤東再登廬山,主持中央工作會議,討論工業、財貿、教育、科技等問題,以便深入貫徹“調整、鞏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針,使連續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的國民經濟走出困境。由於時處“三年困難”時期,一方面有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的封鎖及施加壓力,另一方面由於作者本人在前一時期的失誤,作者此時的心態較為複雜,處境也相當困難。這首七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於廬山的。作詩之日,是作者引以為豪的“秋收起義”三十四週年紀念日。因此,作者此時心中雖有憂憤蒼涼成份,但更多的卻是作者性格中的堅韌自信及不畏壓力的奮爭精神。 [1]  [2]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作品鑑賞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整體賞析

這首七絕僅僅二十八個字,應該説,全詩句句緊扣照片,從描述照片的形象入手,生髮出深刻的哲理。李進拍攝的照片,近景為雄居高空的松枝,遠景為昏暗、遼闊的天空和茫茫的雲海,中景則是廬山白鹿昇仙台上的御碑亭,以及仙人洞所在的樹木葱蘢的險峯。名為仙人洞照,其實仙人洞並沒有出現在照片中,而表現的是仙人洞周圍的風景:陡峭的險峯、挺拔的蒼松和飛渡的亂雲。照片是薄暮時分拍攝的。此詩中二十八個字,高度概括了照片上的景色。在暮色蒼茫中松樹依然蒼勁、挺拔、堅貞不屈;在空曠迷茫的天際中,雖然亂雲翻卷、飛揚跋扈,但詩人依然視之泰然,從容自若;而天然妙造的一個仙人洞,無限的風光裝點在那高高的險峯上,這是多麼令人豔羨的風景!要看仙人洞,請先攀登上高峻的險峯,再去領略那無限的風光。這是全詩思想的昇華、哲理的闡發。因為詩人在這裏讚美的不只是“洞”,而更着墨於“峯”了。仙人洞固然美,但正因為它高居於“險峯”,才更顯其美。只有不畏艱辛、敢於登攀的人,才能夠看到這個勝景。
這首詩中的“仍從容”,指的是“飛渡的亂雲”,而不是“勁松”。1964年1月,應毛澤東詩詞英譯者的請求,詩人在詮釋有關詩句時曾説:“從容”是“雲從容,不是松從容”。這是有道理的。亂雲即使撲來,對勁松也不會有多大的影響,所以可理解為:當亂雲飛渡時,詩人感到它仍是從容不迫的。
這不僅僅是一首寫景詩。古今中外大多數寫景詩,都是寓情於景,從寫景中昇華、生髮出一種高度的哲理來,這樣詩才有生命力。此詩也是如此。在詩中,毛澤東無論是寫松,還是寫洞,都在讚頌一種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它告訴人們,作為一個革命者,如果遇到不利的環境,都應該學習這種“勁松”精神,堅強從容,毫不動搖,勇敢鬥爭,最後就能取得光輝的勝利。所以,這首詩應該理解為是對堅定不移、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戰士及其精神的讚美。它勾勒的“勁松”形象,正是詩人心中戰士的英姿;而詩人在讚揚無限風光時,還啓示人們:一切革命的成果都不會輕而易舉得來,前進的道路不會是平坦的。正如馬克思在談到攀登科學高峯時所説:“只有不畏艱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這首詩的藝術性很強。從詩的寫作起因看,詩人面對的僅僅是一幅照片(儘管他一年前曾遊覽過仙人洞),他需要從這幅攝影作品中挖掘出其思想和藝術內涵,並通過自己的主觀再創造,使讀者從詩的藝術效果去感受攝影作品的美學內涵。應該説,毛澤東的這首詩所達到的藝術效果遠比攝影作品要強得多,因為它融注了更為深刻的哲理表現出了更為昂揚的精神。另外,這首詩運用口語極其自然,沒有深奧的詞句和艱澀的用典,通俗生動,朗朗上口。此外還運用寓情於景、寓理於景的手法,把詩人的情懷和深刻的哲理寓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使得全詩風格含蓄而遒勁,讀來引人深思、回味無窮。 [2]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名家點評

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研究員龍劍宇《毛澤東詩歌風景線》:面對強暴無所畏懼,當然是要有精神動力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對前途的樂觀態度和美好期待。毛澤東在詩的最後兩句即展示這種樂觀精神與美好前程:經過無數的艱難挫折之後,人生必然要達到最高的險峯,而那兒是風光最美的地方,也是大有收穫的地方。這是何等深刻的人生哲理!毛澤東以他本人的實踐證明了這個真理。 [3]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周振甫毛澤東詩詞欣賞》:(後兩句)這兩句詩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結合當時的革命形勢來説,當時我國的國民經濟面臨嚴重困難,在對外關係上也面臨不利的局面,這也像經歷到一個險峯。只有敢於革命,敢於鬥爭的人,勝利地戰勝了這個險峯,才能領略革命的無限風光。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裏説:“在社會主義事業中,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努力,總是一帆風順,容易得到成功,這種想法,只是幻想。”可見要取得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勝利,也要經過艱難曲折,這就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險峯,登上了這個險峯,才能領略到社會主義的無限風光。因此,這首詩具有極深刻的思想性。 [4] 
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曾珺《毛澤東的詩賦人生》:這是一首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詩作。“暮色蒼茫”“亂雲飛渡”既寫出了照片拍攝時的廬山風景,又喻指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勁松”比喻堅定不移的革命者,“仍從容”形容革命者從容不迫的姿態。“天生一個仙人洞”並非告訴讀者廬山之上有一個渾然天成的“仙人洞”景觀,而是在讚歎它傲視於萬仞懸崖峭壁之上的神采。同樣,“無限風光在險峯”一句也非單純的寫景之作它揭示了一個“付出才能收穫”的樸素道理。 [5]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作者簡介

毛澤東像 毛澤東像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工詩詞。著有《毛澤東詩詞》《毛澤東文集》等。 [6] 
參考資料
  • 1.    李曉琳 唐名剛.毛澤東詩詞鑑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258-259
  • 2.    吳正裕.毛澤東詩詞全編鑑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250-255
  • 3.    龍劍宇.毛澤東詩歌風景線[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308-311
  • 4.    周振甫.毛澤東詩詞欣賞[M].北京:中華書局,2019:123-124
  • 5.    曾 珺.毛澤東的詩賦人生[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21:223-224
  • 6.    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1917—2015)[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