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家崗遺址

鎖定
丁家崗遺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涔南鄉東田堰村三組一處高出四周1米的台地上,總面積約6.6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古遺址。 [2]  [4] 
1979年、2000年,先後兩次發掘丁家崗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最早文化遺存可上溯到皂市下層文化,而後經歷湯家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最晚為石家河文化,其中尤以湯家崗文化和大溪文化兩個時期文化遺存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先後發現了一批重要墓葬、祭祀台、祭祀坑等遺蹟現象。該遺址對了解新石器時代各種文化內涵的聯繫、文化分期序列具有重要的價值,為探索早期人類原始社會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實物證據。 [2]  [4] 
2013年5月,丁家崗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丁家崗遺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涔南鄉東田堰村三組一處高出四周1米的台地上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62-1-362

丁家崗遺址歷史沿革

丁家崗遺址 丁家崗遺址
1979年冬季,發掘澧縣丁家崗遺址,共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報告將所出土的新石器遺存分為三期,指出這三期具有明顯的大溪文化特點。 [2]  [4] 
丁家崗遺址全景 丁家崗遺址全景
200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2] 

丁家崗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丁家崗遺址位置圖 丁家崗遺址位置圖
丁家崗遺址北距雞叫城遺址約2千米,屬澧陽平原腹心地帶,遺址東西長約33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66651平方米。平面呈橢圓形。遺址包含新石器時代皂市下層、湯家崗、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等遺存(距今約7000~4000年)。其中以湯加崗文化和大溪文化兩個時期文化遺蹟保存最為完整。 [2-3] 
丁家崗遺址堆積較簡單,各探方比較一致。第一層為耕土層與近代層,第二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上層,第三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下層。 [4] 
第一期遺蹟
灰坑六個。一般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在1米左右,堆積簡單,遺物多是一些碎陶片,也有一些豬、羊的牙或骨骼。發掘殘存的房基一處。在T1的西北角。用約10釐米厚的純淨淡黃土作基底,上填褐色粘土。發現3個柱洞,編號Z1~3,Z1直徑17釐米,殘深10釐米,填充純淨的黃土,其中心有一直徑為9釐米的黑色純淨土,可能是立柱腐朽後的殘跡。柱洞成東西排列,其間距分別為32釐米和25釐米。房基大部分延入教室之下,未能揭露其全貌。
殘窯兩個,編號Y1和Y2。Y1在T2東南角。窯口朝西。東、南邊已破壞,結構不詳殘。殘存北壁,殘高50釐米,寬60釐米,底寬45釐米。據觀測,窯基先挖一深20釐米的淺坑,然後用大塊紅燒土沿坑的周圍壘砌而成。紅燒土為不規則的長條形,長約20釐米,厚約10釐米。Y2在T9的西端,一半在探方外。窯壁全部倒塌,殘存底徑1.5米、高0.7米的紅燒土塊堆。在紅燒土堆的東面,有三、四平方米深褐色膠泥,厚20~30釐米,下部與紅燒土堆基底略平,疑是製陶時和泥場所及陶土。紅燒土堆東2米,有一直徑0.9米,深1.5米以上(未探到底)的圓坑,坑內土較純,文化遺物較少。
墓葬3座。均在發掘區南區。M3墓坑不清,人骨已朽。陶器排成一直線。若依此確定墓葬方向,則為東偏南20°或西偏北20°。M21深入T1的生土層,因此墓坑較清楚。但大部分被F1所打破,寬0.62米,長度無推定,僅出一件細砂白陶盤,骨架已朽。M34在T1的東頭,墓口壓在第二層下,墓底在第三層。大部分墓坑在探方外。長1米,寬0.45米,深0.2~0.3米。無隨葬器,骨架保存尚可,似為蹲踞式法,但有一齒移動到頭頂,因而也可能是二次葬。 [4] 
第二期遺蹟
灰坑兩個,堆積簡單,含陶片及獸骨獸齒,可辨的有豬、象等。墓葬十五座,全部在北區T9與T12兩個探方的第二層中。絕大部分找不出墓坑,露口深度不明。但有少量墓被第三期遺存的墓葬直接疊壓。第二期遺存的器物底部深度一般離地表0.6~0.8米。
M25保存了骨架,墓坑依稀可見。為一長1.6米、寬0.7米、深0.3米左右的淺坑。坑底墊7釐米厚的紅燒土顆粒。骨架酥碎,無法鑑定年齡性別。側身屈肢,頭骨長22釐米,上臂長43釐米,小腿長35釐米,大腿長35釐米,上半身80釐米。頭朝東,方向東偏南10度。臉向南。隨葬器物置於頭、胸的前面。M26也大體可找出墓坑,長1.1米,寬0.7米,深0.4米。方向東偏南5度。此墓除葬隨陶器外,還隨葬有玉器和豬腿骨。M8為甕棺葬,人骨已朽。葬具為釜上扣一缽。 [4] 
第三期遺蹟
墓葬12座,分佈在北區T9~T12(二)層,部分壓在二期墓上。由於表土已剷除,墓中個別隨葬品暴露地表,一般器物底部深度為02~0.4米。骨架全部腐朽,未能找出墓坑。 [4] 
東周墓
東周墓三座。三座墓的隨葬品距地表均只0.2~0.3米。待遺址往下深入時,才發現這三座東周墓均為帶頭龕的土坑豎穴。隨葬品全置於龕內,龕的上部已破壞。M7在T9,墓坑1.1米,長1.8米,寬0.7米,龕底距墓底0.8米。M2在T2東南角。坑深1.3米,長1.2~1.4米,寬0.6~0.7米,龕底距墓坑底1米多。M29在T12東頭,器物出於T12之外。坑長1.8米,寬0.8米,深1.5米,龕底距墓1.2米。三座墓在坑內均無隨葬物,也不見屍骸和葬具跡,方向均為正東。 [4] 

丁家崗遺址文物遺存

石器圖 石器圖
生產工具全為石器,量不多。質料多板岩,另有砂岩、石英岩、燧石。種類有斧、打磨器、礫石、打擊石片等。 [4] 
陶器圖 陶器圖
生活用具全為陶器。手製,胎較厚,火候不勻,顏色斑駁。粗泥紅陶最多,其次為泥質醬褐色黑皮陶和細泥紅陶,另有數量較少的細砂白陶和夾砂紅陶。粗泥紅陶中有一部分以稻穀殼或草類作料,燒成後胎中含大量黑炭屑和白灰,形成眾多的孔隙。細泥紅陶的大部分和粗泥紅陶中的小部分表面打磨,並施以紅色或赭紅色的陶衣。陶器器類全為圜底器和圈足器,不見平底器和三足器。器形中釜最多,其次為碗、缽、罐,有少量的盤、盆、器蓋、器座等。 [4] 

丁家崗遺址研究價值

丁家崗遺址是澧陽平原已發現的史前遺址羣中文化堆積延續時間長、內涵豐富的大型環壕遺址,對了解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各種文化內涵的聯繫、文化分期序列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也為探索早期人類原始社會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實物證據。 [2] 

丁家崗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丁家崗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丁家崗遺址旅遊信息

丁家崗遺址地理位置

丁家崗遺址湖南省常德市澧縣涔南鄉東田堰村三組一處高出四周1米的台地上。

丁家崗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常德市澧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丁家崗遺址,路程約11.9千米,用時約21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