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允元

(進士)

鎖定
丁允元(1142-1214年),字叔中,江蘇常州宜興人。
丁允元於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登二甲進士,到杭州的吏部報到後,被安排到太常寺神樂觀任協律郎(正七品,同知縣,月支米七石五斗,即一千五百斤)。淳熙十二年(1185年),丁允元被提升為太常寺正卿,官階正議大夫(月支米三十五石)。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丁允元因懇請赦免“鹽鐵”等税,得罪朝廷,被貶到潮州任知軍州事。任滿後攜家眷族人卜籍創居於潮州城東廂仙田村。據《海陽縣誌•古蹟略三》載:“知軍州事丁允元墓在秋溪都第三段”,即今磷溪英山鳳地。 [1] 
全    名
丁允元
叔中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常州宜興
出生日期
1142年
逝世日期
1214年
陵    墓
丁允元墓 [1] 
安葬地
磷溪英山鳳地
最高官職
太常寺正卿
本    名
丁允元

丁允元人物生平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丁允元登二甲進士。
南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丁允元到杭州的吏部報到,被安排到太常寺神樂觀任協律郎。
淳熙十二年(1185),丁允元被提升為太常寺正卿。
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丁允元進諫請宋孝宗出兵北伐金國。
淳熙十四年(1187),丁允元被貶為潮州知州。
淳熙十六年(1189),丁允元決定在韓山侍郎亭東北、韓木之東、古揭陽樓遺址上建韓文公祠。
1214年,丁允元去世,安葬於潮安縣磷溪鎮英山鳳地。 [1] 

丁允元人物貢獻

丁允元來潮後並沒有唉聲嘆氣,一蹶不振。相反地,他四處察訪民情,瞭解潮州社會、歷史、地理環境。
韓江江闊舟少,每當有爭渡現象,若遇惡劣天氣,過江之險如履薄冰。於是,丁允元倡議籌建“湘子橋(廣濟橋)”。 [1]  據《潮州府志》載,丁允元慷慨認建西段五座橋墩,並在橋上建亭閣,又發動地言人士捐款,終於建成九座橋墩,縮短了江面水路,方便了舟渡,潮人感其功德,特稱該橋西四段為“丁公橋”以作紀念。
根據《潮州府志》載,丁允元重視教育,敬重賢能。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丁允元認為位於城南的“韓文公廟”低矮破陋,不足以表達潮人對聖賢的崇敬之情,遂將“韓文公廟”遷至橋東筆架山,並以趙德陳堯配祀,題匾為“忠佑廟”。“忠佑廟”即是“韓文公祠”。該祠是我國現存的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專祠。 [1]  1989年,潮州市人民政府主持韓祠重修工作,丁氏旅泰宗親遂集資港幣25萬元,建“丁允元亭”於韓祠右側,此乃丁公遷祠800週年的又一盛事。
丁允元為官清正,德高澤廣,故後人逐級中奏朝廷,於是皇帝欽賜“崇祀名宦”、“配享韓廟”,按國家典禮享春秋二祭。丁允元身為進士,他深諧教育對於潮州的發展是何其重要,為了改變當時潮州落後而又不合理的教育體制,他創置六齋,資儒興學,撥田租石為教育專款。還在橋東涸溪創建一個“文祠書院”,後稱“文昌祠”(現已被毀)。為潮州的教育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丁允元治潮功績卓著,無論韓祠內的“建允元亭碑記”,還是當時南宋高官劉坦之(劉按察)蒞潮視察丁允元政績時,所作的《遊西湖山偕丁牧中而作》(該詩位於西湖葫蘆山南麓南巖寺後石刻羣),還是丁允元墓邊的“德政碑文”;還是當時的《潮州府志》,均有詳盡記載。
丁允元去世後,葬於潮安縣磷溪鎮英山鳳地。 [1]  1989年,該墓被潮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10日,丁允元墓被列入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 

丁允元丁宦大宗祠

丁允元治潮期間,勤政愛民,後因元兵作亂,士庶攀留,遂立籍海陽(潮州市),創仙田鄉,故潮州丁姓,皆為丁允元后裔。
丁氏子孫繁衍,代出英才。潮州聞名全國的名宦-----江蘇、福建巡撫丁日昌,便是其中之佼佼者。丁氏後代素有尊祖敬宗的傳統,明朝萬曆壬午年(1582年),丁氏十三代孫塘邊少峯公等倡建“丁宦大宗祠” [3]  ,以紀念丁允元。
丁宦大宗祠位於潮安縣磷溪鎮仙田鳳地。祠宇面寬28.8米,進深43米,建築面積約1240平方米。祠貌峻偉主,氣勢軒昂。祠主體為三進格局,兩走廊,曰蘭、桂巷,門樓有三門四壁,門額面刻“丁宦大宗”四個鎦金大字。大門左右有一對頗大的石鼓,石鼓底座有精美的石雕,大門兩邊是兩個偏門。大門石刻聯“宮紀太常、五馬清風餘鳳水;績崇名宦,千秋諲祀薦仙田。”為明朝禮部尚書黃錦於1654年作並書。祠前馬面門聯“宋室忠卿第;嶺南世宦家。”充分顯示了丁允元及其家族的顯赫名聲。門樓屋頂為八滴水結構,屋脊上面原有三亭榭、四樓閣,其中聖旨亭意思是“坐騎必下”。樓閣互亙荷塘,塘上虹形左橋樑互相通串,甚為精緻。祠內雕樑畫棟,古色古香,花鳥蟲魚,惟妙惟肖、嵌瓷雕塑,栩栩如生,金漆木雕,巧奪天工,紅梁綠桷,氣派大方。祠內懸掛匾額16塊:“諫草傳芳”、“祖孫繩武”、“欽點狀元”、“解元”、“大夫”、“父子濟美”、“文材郎”、“拔元”、“慶衍同源”、“文魁”……真是琳琅滿目、舉不勝舉。祠內對聯“仙喜佛悲道本無外;田良池美樂在其中。”“德教留棠蔭,橡樹祠邊分俎豆;文明兆夢,仙田村裏蔚衣冠。”等11對,對仗工整,語句甚佳。祠各進脊頂塑有“雙鳳朝牡丹”,“福祿壽全”等塑像,祠前現有四對旗杆,頗為壯觀。
丁允元治潮期間,勤政愛民,後因元兵作亂,士庶攀留,遂立籍海陽(潮州市),創仙田鄉,故潮州丁姓,皆為丁允元后裔。
丁氏子孫繁衍,代出英才。潮州聞名全國的名宦-----江蘇、福建巡撫丁日昌,便是其中之佼佼者。丁氏後代素有尊祖敬宗的傳統,明朝萬曆壬午年(1582年),丁氏十三代孫塘邊少峯公等倡建“丁宦大宗祠” [3]  ,以紀念丁允元。
丁宦大宗祠位於潮安縣磷溪鎮仙田鳳地。祠宇面寬28.8米,進深43米,建築面積約1240平方米。祠貌峻偉主,氣勢軒昂。祠主體為三進格局,兩走廊,曰蘭、桂巷,門樓有三門四壁,門額面刻“丁宦大宗”四個鎦金大字。大門左右有一對頗大的石鼓,石鼓底座有精美的石雕,大門兩邊是兩個偏門。大門石刻聯“宮紀太常、五馬清風餘鳳水;績崇名宦,千秋諲祀薦仙田。”為明朝禮部尚書黃錦於1654年作並書。祠前馬面門聯“宋室忠卿第;嶺南世宦家。”充分顯示了丁允元及其家族的顯赫名聲。門樓屋頂為八滴水結構,屋脊上面原有三亭榭、四樓閣,其中聖旨亭意思是“坐騎必下”。樓閣互亙荷塘,塘上虹形左橋樑互相通串,甚為精緻。祠內雕樑畫棟,古色古香,花鳥蟲魚,惟妙惟肖、嵌瓷雕塑,栩栩如生,金漆木雕,巧奪天工,紅梁綠桷,氣派大方。祠內懸掛匾額16塊:“諫草傳芳”、“祖孫繩武”、“欽點狀元”、“解元”、“大夫”、“父子濟美”、“文材郎”、“拔元”、“慶衍同源”、“文魁”……真是琳琅滿目、舉不勝舉。祠內對聯“仙喜佛悲道本無外;田良池美樂在其中。”“德教留棠蔭,橡樹祠邊分俎豆;文明兆夢,仙田村裏蔚衣冠。”等11對,對仗工整,語句甚佳。祠各進脊頂塑有“雙鳳朝牡丹”,“福祿壽全”等塑像,祠前現有四對旗杆,頗為壯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