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亞紅

(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

鎖定
丁亞紅,女,漢族,1973年12月生於河南商丘,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教授。現任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
中文名
丁亞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河南省商丘市
畢業院校
河南理工大學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性    別
職    稱
教授

丁亞紅人物經歷

1997年06月畢業於河南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
2002年06月畢業於河南理工大學工程力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9年06月畢業於河南理工大學採礦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
現任河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主持學院行政全面工作。 [1] 
2024年4月,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丁亞紅任免信息

2024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任命丁亞紅(女)為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2] 

丁亞紅研究方向

自1999年就開始致力於外貼外貼GFRP板、外貼預應力GFRP板、內嵌GFRP板條、內嵌CFRP筋、內嵌預應力螺旋肋鋼絲等加固構件的科學研究工作,作為主要完成人蔘與完成了完成了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粘貼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加固既有混凝土梁補強機理及應用研究”,完成了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粘貼預應力複合材料板加固混凝土梁補強機理的研究”,完成了河南省高校傑出科研人才創新工程項目“內嵌預應力碳纖維增強塑料筋混凝土梁彎曲性能研究”,完成了河南省教育廳項目“內嵌纖維板條加固混凝土梁抗彎加固機理研究”,開展了粘貼預應力玻璃鋼板加固的混凝土梁的靜載試驗有限元分析研究,提出了在混凝土受拉區粘貼玻璃鋼板尺寸的確定方法,得到了粘貼玻璃鋼板的理想尺寸;2004年完成了31根嵌入碳纖維增強塑料板條加固混凝土梁的試驗研究工作,得到了嵌入碳纖維增強塑料板條加固混凝土梁的破壞性狀、力學特性及剛度變化情況;2007年完成了18根內嵌螺旋肋鋼絲加固混凝土梁試驗研究,得到了不同加固形式對被加固梁的力學性能影響;2008年完成了38根內嵌預應力筋材加固混凝土梁的彎曲性能靜載試驗研究,對加固梁的抗彎承載力、變形及裂縫開展等情況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新型加固方法。

丁亞紅主要項目

內嵌纖維板條加固混凝土梁試驗研究,河南省科技廳鑑定,國內領先,成果登記號:9412010Y0931,2010,主持。
表層嵌貼螺旋肋鋼絲加固混凝土梁彎曲試驗研究,河南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09A560006,2009-2011,主持。
內嵌預應力螺旋肋鋼絲加固混凝土梁技術及應用研究,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項目編號:092102240009,2009-2011,主持。

丁亞紅主要貢獻

玻璃鋼板加固混凝土梁應注意的問題[J].煤炭工程, 2004,9:35-37.
玻璃鋼板加固混凝土梁界面應力有限元分析[J].玻璃鋼/複合材料, 2005,5:6-9,16.
建築結構抗震概念設計探討[J].煤炭工程, 2005,10:22-23.
內嵌纖維板條加固混凝土梁機理研究[J].公路, 2006,2:32-35.
連續纖維在工程結構加固中的應用[J].鐵道工程學報, 2006,2:16-19.
內嵌纖維板條加固混凝土梁試驗研究[J].工業建築, 2006,36(7):89-91.
持續荷載作用下外貼FRP片材加固混凝土梁承載力影響因素分析[J],工程力學, EI收錄(072910702524),2007.6,154-158.
粘貼碳纖維布加固預應力空心板設計實例,建築技術,2007, 38(6):437-439;
玻璃鋼板加固既有混凝土梁界面應力分析,四川建築科學研究,2007.2.
內嵌CFRP筋抗彎加固混凝土梁試驗研究[J],玻璃鋼/複合材料(CSCD擴展庫),2009.4,17-20.
內嵌預應力螺旋肋鋼絲加固RC梁承載力分析[J],兵工學報,2009.12,EI收錄:20101912923796,10-14.
內嵌螺旋肋鋼絲加固混凝土梁試驗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2009.12,949-952.
外貼玻璃鋼板加固混凝土梁彎曲試驗研究[J] 玻璃鋼/複合材料(CSCD擴展庫),2010.2,66-70.
內嵌預應力螺旋肋鋼絲加固混凝土梁預應力損失試驗研究[J],混凝土,(北大核心)2010.3,129-129,138.
內嵌預應力螺旋肋鋼絲加固混凝土梁抗彎試驗研究[J],工程力學,2010.12,EI收錄:20103213129269,175-180.
內嵌預應力螺旋肋鋼絲加固混凝土梁變形特性研究[J],鐵道學報.2012.2.

丁亞紅獲獎記錄

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礦山塌陷區地表建築物抗採動加固技術應用研究,河南省教育廳二等獎,2004年。煤礦城鎮物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