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門三英

(宮家“一門三英”)

鎖定
1947年春,作為革命老區的棲東縣(時棲霞析棲霞、棲東兩縣)召開隆重的抗戰總結表彰大會,會上,縣委書記牟子敬和縣長王君益把一幅藍底白字的“一門三英”光榮匾,頒發給卓有貢獻的民主人士宮煥文先生。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幅匾還完好無損地珍藏在棲霞文物管理處。被譽為“一門三英”的是父子三人:宮煥文及其子曰健、曰俊。宮煥文父子是棲霞松山街道百里店村人。 [1]  [2]  [3] 
中文名
“一門三英”
含    義
對抗戰卓有貢獻的宮煥文父子三人

目錄

一門三英宮煥文

宮煥文
宮煥文(2張)
宮煥文1890年6月27日出生於一個破落地主家庭。當清末“變法維新”之後,正讀私塾的宮煥文為自己取名“維新”以明志。繼而辛亥革命十月革命五四運動的接連發生,受到新思潮與革命洪流的震撼與影響,宮煥文嚮往進步的思想很快成熟起來。
宮煥文早年喪父,19歲結婚生子。1920年春,31歲的宮煥文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毅然離家到棲霞城新創辦的師範講習所讀書,兩年後,又偕謝志誠、劉宜軒等進步同學,到濟南省立模範蠶業講習所讀書。
同學中,他的歲數最大、基礎最差,但成績卻名列前茅。1924年畢業回鄉後,他們帶頭種桑養蠶,創辦棲霞縣立職業(蠶科)學校。職業學校崇尚科學,傾向革命,學生大多出身貧苦,畢業後有的種地、養蠶,有的擔任新型小學教師,更有相當一批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與建設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由於絲綢業不景氣,他又與同學開採過金礦,創辦過冶煉黃金的工廠,這一切被戰爭摧毀之後,又退而回本村,創辦男女兼收的戰時小學,開山區女孩子上學的先例。借用這塊陣地,他積極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白天教小學生,晚上教上夜校的青壯年,還經常冒着生命危險,深入敵佔區宣傳黨和人民政府的政策。
1942年夏,宮煥文應聘出任棲東縣參議會參議員。1943年8月他當選為縣參議長。不顧年過半百,他經常翻山越嶺,穿街走巷,聯絡各階層人民,宣傳減租減息抗戰時期黨在大後方的各項號召與政策,他的事蹟,《大眾報》曾有刊介。
在教育子女方面,宮煥文更是率先垂範,除把次子曰儀留下照顧家業以外,其他子女,長大一個,送走一個,不參軍,就從政,或從事其他革命工作。1946年1月,在棲東縣政府組織的選模大會上,他被評為棲東縣一等模範,榮獲模範獎章。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47年“一門三英”的光榮匾才懸掛在他們家的門楣上。
新中國建立後,宮煥文當選為棲霞縣人大常務委員。他主動請纓,擔任棲霞示範農場技術副廠長的職務。他為農訓班編寫的《愛國生產五字經》,至今還鮮活適用。宮煥文於1970年1月22日辭世,享年81歲。

一門三英為國為民

宮尚行 宮尚行
宮煥文的長子宮曰健,又名宮尚行,出生於1912年2月22日,在父親任教的棲霞縣立職業(蠶科)學校畢業後,就讀於北京宏達高中,於1932年9月考取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
1933年初,宮曰健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是棲霞籍早期共產黨員之一,開始從事地下革命工作,不久擔任了北平市西郊區委軍事委員和組織部長、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1933年7月遭國民黨憲兵逮捕,被判處12年徒刑。1934年被營救出獄後,重返清華學習。他積極參與和領導了清華大學學生救國會的改組與著名的“12·9”、“12·16”學生運動及南下宣傳團的活動。1936年6月,宮曰健調任北平團委書記,後黨團合併返回清華,繼續擔任黨支部書記。
由於長期不遺餘力地工作,他在獄中染上肺結核病,病情日益加重,乃至吐血不止,不得不住院治療。由於形勢惡化,治病期間,他失去了與黨的關係,1939年回棲霞老家從事教育工作。1942年任膠東行署參議會駐會委員,1943年重新入黨,歷任膠東參議會秘書長、山東參議員、膠東行署外事處宣傳科長等職。
1945年修英靈山革命烈士陵園期間,宮曰健擔任膠東建塔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他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參與了紀念堂的設計與施工指導工作。抗戰勝利後,他擔任煙台行署駐青島聯絡員,與美蔣多次談判接受國際救濟物資事項及其他外事應酬。
新中國建立後,宮曰健長期擔任青島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青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於1982年4月14日病逝,終年71歲。
宮力行 宮力行
“一門三英”中的第三英,是指宮煥文的三子宮曰俊。他又名宮力行,1923年12月5日出生。1935年就讀於縣立職業(蠶科)學校,抗戰爆發後回鄉務農,積極參加羣眾抗日活動。1941年參加“青抗先”和基幹民兵,1943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參加八路軍。宮曰俊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戰鬥洗禮,屢立戰功。1957年,調西安電子廠研究所,從事國防科研工作,於2014年2月12日病逝於西安,享年92歲。
宮力行(1923.12.05~2014.02.12),男,曾用名宮曰俊、宮野進,山東省棲霞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原電子工業部第二十研究所享受廳局級待遇離休幹部。著有《宮姓春秋》、《青石詩詞》、《中華三祖》等著作,合編有《海軍支隊的戰鬥歷程》。 [4] 
宮家人,除了“一門三英”之外,宮曰俊的大姐宮曰修、二姐宮曰佶因受父兄的影響,都於抗戰時期上學讀書,分別於1946年、1947年參軍或參加了革命工作。宮曰俊的二哥(1913年出生)雖然留守農村,但他的六個孩子,因受伯叔姑的影響,自幼嚮往革命,都先後於新中國建立前後參加了工作。
宮曰俊在回憶父親對他們幼時的教育時説:“父親給我們男女姊妹取的名字健、儀、俊、修、佶,都帶一個立人旁,父親説是要我們首先學會做人,今天,做人就要做革命人,做為國為民獻身的人。”所以,鄉親們都稱譽宮家人是“公家人”。 [1-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