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竅不通

(漢語成語)

鎖定
一竅不通(拼音:yī qiào bù tōng )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 [1] 
一竅不通指沒有一竅是貫通的,比喻什麼都不懂;常用於諷刺他人愚蠢和糊塗。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3] 
中文名
一竅不通
拼    音
yī qiào bù tōng
近義詞
一無所知目不識丁
反義詞
無所不知全知全能
出    處
《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
注音字母
ㄧ ㄑㄧㄠˋ ㄅㄨˋ ㄊㄨㄙ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一竅不通成語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一竅不通”。 [1] 

一竅不通成語典故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2]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地勸紂王説:“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裏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妲己知道以後,心裏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閒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2]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説:“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後,説:“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2]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原文是:“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高誘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意思是説,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干殺了!後來,人們就從這句話中引申出成語“一竅不通”。 [2] 

一竅不通成語寓意

紂王荒淫殘暴,沉迷酒色,妲己只顧個人玩樂享受,不懂江山社稷之重。見此情景,忠肝義膽的比干,從國家利益和大局出發,直言相勸紂王改過自新。比干的這一番忠心可歌可泣。然而,由於他不懂勸諫的委婉之術,終於落得個被剖腹掏心的悽慘下場。成語告訴人們,在批評別人或給別人提出建議時,即便是好言相勸,也應該講究點説話的技巧,切忌直來直往,當面頂撞。唯有如此,方能實現規勸或交談的目的。 [2] 

一竅不通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一竅不通”指沒有一竅是貫通的,比喻什麼都不懂;常用於諷刺他人愚蠢和糊塗。 [3]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3] 
  • 運用示例
明·張景《飛丸記・堅持雅操》:“嚴家這個賤人,我倒憐他温柔窈窕,將他做個媳婦,他偏一竅不通,返排出許多架子來,説什麼相國家聲……” [3]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譬如我們中國人專門會作八股,然而也必要讀書人才會……叫我們生意人看着他,就一竅不通的了。” [3] 

一竅不通成語辨析

一竅不通—一無所知
“一竅不通”與“一無所知”意義相近,均有一點也不懂的意思;區別在於“一竅不通”偏重在不懂,多指對事理、技術、專門知識等不通曉;“一無所知”偏重在無知,多指對人情的信息、事件的經過、事物變化的情形等不知道。其次兩者用法也不同,“一竅不通”是比喻性;“一無所知”是直陳性。 [3] 
參考資料
  • 1.    開心考試研究中心編. 成語故事 道理篇[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8.06:142
  • 2.    水中魚,袁鈺編著. 中華成語故事大全集 超值金版[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2010.09:9-10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學識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