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擔挑

鎖定
一擔挑,原義是指相連的人或物,因為一擔有兩頭,故用以指兩種人或物有相連的關係。 [1] 
中文名
一擔挑
外文名
brothers-in-law
別    名
連襟

一擔挑一般含義

一擔挑,yī dàn tiāo
(1)形容財產不多。李準《不能走那條路》:“我想着‘想治瘡不能怕挖肉’,賣!就想起來賣地。心裏想着:‘終究是不夠一擔挑了’,再去周口趕一趟,撈他一傢伙,萬一走點運氣,就掙回來了。”
(2)指連襟。姊妹的丈夫之互稱或合稱,又稱“槓”。

一擔挑一擔挑的來歷

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俗稱“一擔挑”。一擔挑是連襟的方言説法,常見於四川、河北南部。
“連襟”據説最早出現在杜甫筆下。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李姓老頭,序論起來,兩家還是轉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敍述結交經過,有幾句是:“孤陋忝末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係密切,還沒有後來所稱的姐妹們丈夫之間的那種關係。
北宋末年,著名詩人《容齋隨筆》作者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洪邁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這位堂兄去京城供職。洪邁的堂兄很感激,託洪邁代寫了一份謝啓,裏邊便有幾句是:“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雲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而比洪邁還早一些的馬永卿,在所著《懶真子》裏提及: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呼“連襟”。由此可見,宋朝時流行的稱呼已經具有了今天的意義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