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夔已足

鎖定
一夔已足(拼音:yī kuí yǐ zú)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傳》。 [2] 
一夔已足(夔:相傳為舜時樂官,可以制樂)指有夔一個人就可以制樂,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1]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6] 
中文名
一夔已足
拼    音
yī kuí yǐ zú
反義詞
多多益善
出    處
呂氏春秋·察傳》
注音字母
ㄧ ㄎㄨㄟˊ ㄧˇ ㄗㄨˊ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同義詞
夔一足矣

一夔已足成語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傳》:“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一夔已足”。 [2] 

一夔已足成語故事

傳説在黃帝時代,東海有座山上出現了一隻怪獸。他的形狀像牛,但頭上無角,只有一條腿,卻行走如飛;眼睛白天像太陽發出的光,晚上像月亮發出的光;發出的吼聲比打雷的聲音還響,非常嚇人。人們都稱這種獸為,認為是不祥之物。 [3] 
後來,這隻怪獸終於被一名勇士捉住,並把它獻給了黃帝。黃帝立即派人把它殺死,並用它的皮製成了一隻非常大的鼓。由於這隻鼓很大,用力一敲,聲音可以傳出五百里以外。 [3] 
到了堯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他的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別擅長擊。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製成的打擊樂器。據説只要夔一擊罄,百獸就會隨着他的節奏跳舞。 [3] 
舜繼位後,他感到音樂的作用很大,認為音樂能體現天地的精神,打算任命一位樂官,便派重黎到民間去選拔。重黎找到夔後,把他推薦給舜。舜任用他後,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音樂才能。 [3] 
舜十分欣賞夔的才能,決定派他到全國各地去正音協律,傳播音樂。重黎擔心夔一個人難以承擔這個重任,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執行任務。舜聽後搖搖頭説:“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很盡職盡責,通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 [3] 
春秋後期的魯國,有不少人把在舜時代擔任樂官的夔與黃帝時代的怪獸夔混為一談,認為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魯哀公對這件事也搞不清楚,特地去問孔子,説:“我聽説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 [3] 
孔子聽後搖着頭回答説:“一條腿的夔是有的,那是黃帝時捕捉到的一隻怪獸。樂官夔是人,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舜曾經説過‘夔者一而足’的話,但這句話的意思説: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説他只長了一條腿。”人們都認為孔子的解釋是對的。為了避免誤會,“夔一足”的説法就改為了“一夔足”。後來,演變為“一夔已足”。 [3] 

一夔已足成語寓意

“一夔已足”是舜對夔的評價,而在很多時候人多也並不一定代表具有優勢,俗語説“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在一些情況中,真正的人才一個人就夠了,人多不一定勢眾,也許會引發更多的阻力。而在學習中也是同樣的道理,藝貴在精而不在多,十八般武藝,不一定要樣樣都精通,卻一定要有甚少一樣是自己的強項,只有這樣才能在人才濟濟的社會中佔一席之地,成為“一夔已足”的行業佼者。 [4-5] 

一夔已足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一夔已足”指有夔一個人就可以制樂,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1]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6] 
  • 運用示例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曹褒傳》:“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 [2] 
清·李伯元中國現在記》一回:“一夔已足,世上哪裏有兼全的事!” [2] 
參考資料
  • 1.    一夔已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5-15]
  • 2.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1301
  • 3.    劉文義顧問;劉新樂主編;呂樹進,王海霞副主編;馬鑫,馬學雲,馬桂英等編. 漢語典故故事選萃[M].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5.06:17-18
  • 4.    李健著. 打造強者團隊[M]. 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2015.08:177
  • 5.    孫國志編著. 騎上你的六匹馬 創建事業成功的六大平台[M].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7.10:26
  • 6.    史有為主編. 成語用法大詞典[M]. 大連:大連出版社, 1997.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