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國三公

鎖定
一國三公,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1] 
這則成語意思是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其本身結構為主謂式,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1]  [4] 
中文名
一國三公
拼    音
yī guó sān gōng
近義詞
政出多門
注    音
ㄧ ㄍㄨㄛˊ ㄙㄢ ㄍㄨㄙ
出 處
《左傳·僖公五年》
語法功能
作賓語、定語

一國三公成語出處

“孤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1] 
後人據此提煉出“一國三公”這一成語。 [4] 

一國三公成語故事

春秋初,晉國吞併了附近的一些小國,成為一個大國。有一年,晉獻公在戰爭中奪得美女驪姬,帶回去立為夫人。不久,驪姬生了個兒子,取名奚齊。
驪姬是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既年輕美貌,又善於獻媚,晉獻公對她寵愛無比,竟然想廢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這本是驪姬的心願,但她顧忌羣臣不服。又故作姿態,勸獻公不要再行廢立。這樣,獻公更寵愛她了。驪姬還有一個顧忌。那就是太子申生與他兩個異母兄長重耳、夷吾關係親密。於是,她暗中和獻公的寵臣梁王、東關王等密謀,離間這三位公子,最後再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
經過多次商議,他們決定先設法使三公子離開獻公身邊,疏遠他們父子間的感情。梁王和東關王向獻公進言説,讓太子去坐鎮先君宗廟所在地的曲沃,而讓重耳、夷吾兩位公子分別去坐鎮邊疆要地蒲和屈。這樣,國君居中指揮,三公子分守重鎮,國上萬無一失。經不起兩人如簧之舌的巧辯,獻公終於同意這樣做。
由於蒲地和屈地一片荒野,他命士蒍負責營造蒲、屈兩城。士蒍揣測到,這必定是驪姬為了使奚齊被立為太子而施出的一條計謀,所以故意胡亂營造,草草完工。公子夷吾對此不理解,向獻公告了一狀,説他辦事不力。獻公派夷吾責問士蒍,問他為什麼修得馬馬虎虎。士蒍回答説:“我聽説沒有悲哀的原因而悲哀,悲哀必定會到來;沒有戰爭而築城,城必定會被敵人利用。現在我奉命為兩位公子修城,若是不修築得堅固,要承擔對公子不敬的罪名;而若是修築得堅固,則為敵人提供了陣地,要承擔對君主不忠的罪名。如果我失去了忠和敬,還怎麼能為大王作事呢?”説到這裏,士蒍又引了《詩經》中的一首詩:”懷德惟寧,宗子惟城。”意思是用賢德來安定國家,子孫後代才會像城那樣堅固。最後他説:“我以為三年之後,那裏將打仗呢。”回到家裏,士蒍又作了一首詩。詩的意思是這樣的:“穿狐皮衣服的貴人多得像龍的茸毛一樣,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我應該聽從誰的呢?”士蒍的預言沒有錯。後來,獻公聽信驪姬的壞話,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被誣為太子的同黨,獻公發兵攻打蒲地和屈地。兩位公子被迫逃亡國外。驪姬陰謀得逞,奚齊做了晉國的太子。
不過,驪姬的好日子也不長。獻公死後,繼位的奚齊被大臣裏克殺掉,驪姬不久也被逼得投河自殺,從此晉國大亂。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後,終於回國繼位。這就是春秋時著名的晉文公 [2] 

一國三公成語寓意

一國三公這個典故表明主持政事的人太多,政令出自多個大夫的門下,這種諸侯國君軟弱無力,以這種狀態在諸侯大國之間謀生存,國家必亂,甚至滅亡。 [3] 

一國三公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一國三公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含貶義。指政出多門,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1] 
運用示例
唐·劉子元《上蕭至忠論史書》:“十羊九牧,其命難行,一國三公,適從安在?” [1] 
近代·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十四回:“武夫當道勢洶洶,一國三公誰適從。” [1] 
參考資料
  • 1.    一國三公的解釋|一國三公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9-08]
  • 2.    鄭永安編著.中華成語典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433-434
  • 3.    夢華主編.全綵圖説中華典故.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158
  • 4.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99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