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區兩羣

鎖定
2014年9月1日,重慶市政府發佈了《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2014年深化成果。 [1]  2014年9月2日,重慶市規劃局舉行了“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2014年深化成果新聞發佈會”會上提出構建“一區兩羣”城鎮空間格局。 [2] 
“一區兩羣”,即由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構成大都市區;由渝東北生態涵養髮展區11個區縣的城鎮,構成以萬州為中心城市的渝東北城鎮羣;由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6個區縣的城鎮,構成以黔江為中心城市的渝東南城鎮羣。 [2] 
中文名
一區兩羣
提    出
2013年9月
地    點
重慶市
執    行
2014年9月1日

一區兩羣定義

一區兩羣 一區兩羣
“一區”帶動“兩羣”發展
所謂“一區”,是指由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構成大都市區;“兩羣”是指由渝東北生態涵養髮展區11個區縣的城鎮,構成以萬州為中心城市的渝東北城鎮羣,以及由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6個區縣的城鎮,構成以黔江為中心城市的渝東南城鎮羣。 [3] 
據介紹,“一區兩羣”以大都市區為龍頭,通過圈層格局和軸帶聯動,帶動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帶狀城鎮羣的發展,同時,結合大巴山區、武陵山區的生態涵養與保護,落實渝東北、渝東南地區“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具體要求。 [2] 

一區兩羣構想提出

2013年9月,中共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通過將重慶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髮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等五個功能區域的發展戰略。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部分院總規劃師陳怡星解析,重慶城鎮體系構建“一區兩羣”強調了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既突出全市一盤棋,又突出區域差異化發展。 [4] 
重慶市規劃局局長曹光輝在《總規》深化成果新聞發佈會上稱,為實現國家中心城市的總體目標,此次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包括社會、經濟、文化、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城市形態等綜合發展目標,即建設具有強大區域組織功能的國家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城鄉統籌的直轄市,建成我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和內陸開放高地,構建功能完善的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貿易大通道。同時,還增加了建設美麗山水城市的要求,彰顯了重慶的山水城市特色。 [5] 
重慶規劃形成1個市域中心城市、2個區域性中心城市、27個區縣城、500個左右小城鎮,構建重慶“一區兩羣”城鎮發展格局,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確定為“大都市區”;渝東北生態涵養髮展區確定為“渝東北城鎮羣”,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確定為“渝東南城鎮羣”。 [4] 
總規深化立足重慶直轄體制、省域面積、城鄉區域差異大的特殊市情,對市域城鎮體系佈局作了完善。延續原一圈兩翼的市域空間結構,落實了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構建一區兩羣城鎮發展格局。 [5] 

一區兩羣範圍

一區兩羣大都市區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功能載體
【覆蓋範圍】都市區九個行政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的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大足區銅梁區璧山區潼南縣、榮昌縣及萬盛、雙橋經開區。
【規劃面積】約2.87萬平方千米。
【功能定位】作為重慶構建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載體,以山水、田園、綠帶等生態空間為分隔,以高速公路和城際鐵路等交通走廊為紐帶,按組羣整合、相對分隔、產城融合、精明增長原則,形成以都市區為核心,城市發展新區城鎮拱衞的空間格局。
【產業佈局】都市功能核心區作為重慶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中心,將重點發展金融服務、國際商務、高端商貿、文化創意、都市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禁止新建、擴建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都市功能拓展區着眼於提升區域經濟組織能力和科技研發能力,加快內陸開放平台建設,重點發展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大型聚居區。嚴格限制一般工業項目,禁止新建、擴建污染較重、能耗高、運量大的工業項目。
城市發展新區承接都市區功能和產業外溢,承接“兩翼”地區人口轉移,積極培育地區性生產組織功能,重點發展支柱型、戰略型產業,培育產業集羣,提升產業支撐能力和城市綜合配套能力。增加就業崗位,吸納市內人口和市外有技能的人口,促進本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城鎮組羣】構建永川—大足—榮昌城鎮組羣以輻射四川,構建涪陵—長壽城鎮組羣以輻射渝東北渝東南地區,構建綦江—萬盛—南川城鎮組羣以輻射貴州。 [6] 

一區兩羣渝東北城鎮羣

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覆蓋範圍】由渝東北生態涵養髮展區內萬州區、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等11個區縣城鎮構成。
【規劃面積】約3.39萬平方千米。
【功能定位】在加強三峽庫區生態涵養、大巴山區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着力支持萬州和其它縣城高品質發展。
【產業佈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重點發展區域特色、環境友好型產業,加快建成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城鎮組羣】以萬州為區域性中心城市,以萬州—開縣—雲陽城鎮組羣為引領,墊江—梁平—忠縣—豐都和奉節—巫山—巫溪—城口特色化地區為載體,沿江沿路聚集,形成帶狀城鎮空間格局。 [6] 

一區兩羣渝東南城鎮羣

打造具有特色旅遊經濟環線
【覆蓋範圍】由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內黔江區、武隆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等6個區縣(自治縣)城鎮構成。
【規劃面積】約1.98萬平方千米。
【功能定位】在保護好武陵山、烏江等生態資源的前提下,着力支持黔江和其它縣城高品質發展。
【產業佈局】要突出保護生態的首要任務,重點發展區域特色、環境友好型產業,構建具有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的特色旅遊經濟環線。嚴格限制破壞生態、污染環境、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發展。
【城鎮組羣】以黔江為區域性中心城市,武隆、石柱、秀山、酉陽、彭水特色發展,發揮渝懷鐵路、渝湘高速的沿線聚集作用,形成點軸狀的城鎮空間格局。 [6] 

一區兩羣具體要求

重慶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以大都市區為龍頭,帶動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城鎮羣的發展,同時結合大巴山區、武陵山區的生態涵養與保護,落實渝東北、渝東南地區“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具體要求: [3] 

一區兩羣“一區”

都市功能核心區禁止新建、擴建一般工業和物流項目
據介紹,都市功能核心區集中體現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中心功能,重點發展金融服務、國際商務、高端商貿、文化創意、都市旅遊等現代服務業。
不過,該區將限制發展工業。市規劃局有關專家解釋道,除樓宇工業外,都市功能核心區禁止新建、擴建一般工業項目和物流項目,禁止新建、擴建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並應加快推進現有市場和工業項目搬遷和升級改造。
都市功能拓展區禁止新建、擴建污染較重工業項目
都市功能拓展區將着力提升區域經濟組織能力和科技研發能力,重點發展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拓展區將嚴格限制一般工業項目,禁止新建、擴建污染較重、能耗高、運量大的工業項目。”市規劃局專家表示,將加快現有存在環境污染、安全風險高的工業項目升級、改造和搬遷。
城市發展新區缺水地區嚴格限制高耗水的工業項目
市規劃局方面表示,城市發展新區是重要的製造業基地,重點發展支柱型、戰略性產業,培育產業集羣,提升產業支撐能力和城市綜合配套能力。
“城市發展新區缺水地區,嚴格限制高耗水的工業項目。”專家組強調,長江、嘉陵江及支流上游沿江地區,嚴格限制對飲用水源帶來安全隱患、以及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和重金屬的工業項目,鄰近都市區地區,嚴格限制大氣污染較重的工業項目。 [3] 

一區兩羣“兩羣”

渝東北城鎮羣禁止破壞生態
規劃要求,渝東北城鎮羣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重點發展區域特色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加快建成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
值得注意的是,渝東北城鎮羣禁止破壞生態、污染環境,注意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保護三峽庫區生態安全;科學有序地推進城鎮化。
渝東南城鎮羣嚴格限制破壞生態
據瞭解,渝東南城鎮羣由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內黔江區、武隆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等6個區縣(自治縣)的城鎮構成。
規劃要求,渝東南城鎮羣突出保護生態,重點發展區域特色型、環境友好型產業,構建具有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的特色旅遊經濟環線;嚴格限制破壞生態、污染環境、超過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發展;推進人口有序轉移。
大型市場遷往外環
除了在工業發展上有明確的要求,此次總規深化裏,還對大型市場有了“指向”。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易崢告訴記者,主城內大型市場將逐步遷往外環,圍繞公鐵水交通樞紐進行佈局。
“主要佈局在團結村、南彭、雙福、白市驛、迎龍等區域。”易崢説。
重慶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高志剛表示,大型市場佈置在主城核心區等範圍內,大量的車流彙集會對城市交通造成影響,所以搬遷勢在必行,“不過也不用擔心,比如現在快速路已經規劃向外擴展了800多公里,基本覆蓋了果園港、南彭等上述區域。” [3] 

一區兩羣具體舉措

建設一個市域中心城市
在城鎮體系方面,由原來形成1個特大城市、6個大城市、25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個左右小城鎮的城鎮體系,演化為1個市域中心城市、2個區域性中心城市、27個區縣城、500個左右小城鎮。
1個市域中心城市指大都市區,2個區域性中心城市指萬州區和黔江區。 [5] 
悦來要建特色文化空間
總規深化從優化都市功能核心區、重點發展都市功能拓展區的角度出發,重點提升了五大城市功能。
1、發揮兩江新區、國家級開發區的引領作用,提升產業聚集功能。
2、發展中央商務區以及觀音橋等城市副中心、化龍橋等商務聚集區,構建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多中心、多點串聯的金融商務服務功能。
3、發展以沙坪壩學區、大學城等為主體的環中梁山創新集羣提升科技創新功能。
4、培育迎龍、雙福等區域性大市場,提升物流貿易功能。
5、在渝中半島、悦來等地區構建依山傍水的特色文化交往空間,提升文化交往功能。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
對於重慶的山水美景,總規深化也提出了要求:充分利用重慶山水田園、森林綠化、歷史文脈、山城形態等特色資源,突出生態之美,彰顯文化之美,塑造形態之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1、生態之美
強調切實保護基本農田、森林、山、河、湖等生態空間,以及城市內部的大型山體、山脊線、水系等生態景觀資源,劃定永久性開敞空間,構建融入城市、多層次的遊憩功能體系。
2、文化之美
強調傳承城市文脈,彰顯傳統風貌,堅持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的原則,深入挖掘巴渝文化內涵。
3、形態之美
強調城鎮空間組織與生態本底相協調,構建組羣發展與點狀開發相結合、山水田園相間的城鎮佈局。城市內部形成建築與自然環境高度契合、山水環繞、顯山露水的空間形態佈局。
確定七個歷史文化名園
為進一步強化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延續,總規深化增補了部分內容,遵循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理念,正確處理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傳承城市文脈,彰顯傳統風貌。突出巴渝文化、抗戰文化,保護抗戰遺址和革命遺址。
增加內容主要包括:
1、提出渝中半島古城門古城牆保護規劃。
2、增加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市級歷史文化街區,將原有3個歷史文化街區增加為4個。
3、增加了十八梯歷史文化風貌區、李子壩歷史文化風貌區、山洞抗戰歷史文化風貌區等8個歷史文化風貌區,使歷史文化傳統風貌區的數量增加為20個。
4、首次提出歷史文化名園保護概念,並確定了人民公園、枇杷山公園等7處歷史文化名園。
5、在文物普查基礎上增加了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並修改優化了歷史建築的保護要求。
大都市區內部通勤圈
鐵路方面,新規劃大都市區市郊鐵路系統,聯繫利用遂渝鐵路、成渝鐵路、渝黔新線、渝利鐵路等鐵路線路開行市郊客運列車,遠期預留多條市郊鐵路走廊,無縫聯接都市區城市軌道,建設大都市區內部通勤圈。
新增一批供排水設施
能源及市政設施方面,爭取國家政策使重慶成為國家重點能源保障地區;在城市發展新區缺水地區新增一批重大水利設施和供排水設施,以保障城市發展新區發展需求。
新增重慶至習水高速
高速公路方面,三環十一射多聯線網絡變為三環十二射多聯線網絡,新增一射為重慶—習水高速公路,新規劃合川—璧山—江津、安嶽—潼南—合川、南充—潼南—大足—榮昌—瀘州等聯線高速公路。
新增往長沙方向幹線
鐵路方面,由一樞紐十四幹線四支線結構變為一樞紐一環線十四幹線一支線結構。一環線為綦江—南川—涪陵—長壽—合川—銅梁—永川—江津—綦江的鐵路環線,由原規劃四支線優化而來,以加強對城市發展新區的交通帶動。新增往長沙方向幹線渝長鐵路。
增加武隆仙女山機場
航空方面,民用機場規劃由一大三小變為一大四小,增加了武隆仙女山機場。
鐵路引入果園等港區
航運方面,將鐵路引入果園、新田、龍頭山、珞璜和朱沱作業區,充分發揮水鐵聯運優勢。
新增白市驛井口隧道
在都市區穿山隧道和跨江橋樑方面,規劃新增白市驛、井口隧道,黃桷坪大橋,提升中梁山、大學城隧道,增強都市區向城市發展新區的通行能力。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