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個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長史

鎖定
《一個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長史》是2016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復生。 [1] 
中文名
一個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長史
作    者
袁復生
類    別
文化·隨筆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年9月
頁    數
274 頁
定    價
45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455-2145-0

一個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長史內容簡介

圖書封面 圖書封面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外省青年”。中國是世界的外省,家鄉是北京的外省。
本書是媒體人袁復生12年文字的首次結集。個人史的表達,關乎的卻是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和焦慮。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故鄉:洞口記夢”,在青春、自我幻滅的縣城記憶裏,散發着奇異夢幻的意味;第二部分“故交:出湖入湘”,以書為體,圍繞着湘人湘事進行探尋,重新認知故鄉;第三部分“故事:往返之間”,則通過歷史背景下的人物命運和價值轉型,折射出時代變遷的脈絡。作者坦承自己的縣城經驗、自身焦慮以及文化滋養,由此勾畫了一個“外省青年”精神發育的年輪。

一個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長史作者簡介

湖南洞口人。
書評人,倡導獨立書評,曾發起“年度爛書榜”,引起海內外媒體關注。
策展人,曾策展“未曾忘記:湖南抗戰老兵肖像展”“人生贏家:韓國強手機攝影展”等。
曾長期任職於《瀟湘晨報》,任副刊部主編等,創辦“湖湘青年電影社”“雲端圖書館”等藝文推廣平台,被譽為“長沙文藝招待所所長”。
現居上海,七分傳媒創始人。 [1] 

一個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長史目錄

序一 譚伯牛
序二 曲瑋瑋
第一部分 故鄉·洞口記夢
縣城二書
十歲附近的生日,那一條後悔魚
1999年,幸福與青春全部死去
與張岱相遇在少年的挫折裏
彼得·梅爾:遙在異國的沈從文
它讓我們對鄉村衰敗的堅信有了些動搖
關於土地的夢在不斷塌陷
當你告老還鄉,遇見一幫老傻帽
蘇更生的荒蕪小鎮
迷鹿記憶
逢夢下馬
夢醒時分
殺鎮
第二部分 故交·出湖入湘
譚伯牛:湘軍崛起是“中國保守主義的完美謝幕”
孟澤:以湖南人的“實用主義”精神,誰願意理
睬郭嵩燾呢?
彭燕郊:搞文學又不是搞超級女聲
鍾叔河:中國要走向世界很難,比非洲那些國家
還難
楊德豫:我覺得自己也是兩頭真
劉道玉:不管是學生也好,學者也好,他們都天
生地要求民主、自由、寬鬆的環境
第三部分 故事·往返之間
宋子文、胡適、蔣經國、陳誠、蔣介石的糾葛與
台灣轉型
從檔案上看,宋子文,有人説他是大老虎,有人
説他是喬布斯
陶希聖幫蔣介石寫《中國之命運》的那些日子,
一家人都不高興
蔣介石那兩顆被遮蔽的文膽
《大清相國》:一個標本的榮耀和虛無
真正的讀書人總長着反骨
在做這個系列之前,很少人知道嶽麓山也曾是抗
戰的戰場
士兵口述抗戰史,給歷史和老兵彼此以尊嚴
放任民族主義膨脹,那將是多大的笑話?
精神生活的尷尬單曲循環
美圖秀秀以外的非虛構影像中國
跋:商業才是文化的好朋友 [1] 

一個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長史精彩書摘

一、從儀式到口語,影像卡拉OK的隔代遺傳
照片是一種儀式。
這是許多年之前的事情——孩子出生需要照相,孩子上學畢業需要照相,年輕情侶外出旅遊抵達天安門、長城、韶山沖需要照相,結婚更需要照相,過年回家全家團圓也必然需要照相,祖父七十大壽、祖母九十壽宴五代同堂更需要照相……但儘管如此,一個人的一生,在一個殷實之家,也通常是一本或數本相冊即可囊括完畢。
傻瓜相機開啓了大眾攝影時代的一扇門,但照相畢竟屬於一個專業領域,攝影師依然是食物鏈上游的羣體。開一間照相館,在當年,其實比今天開一家咖啡館的文藝女青年的夢想更高端。
時至今日,攝影的生態已經完全被重構,攝影的核心似乎不再是攝影師,900元左右的智能手機大規模上市,徹底顛覆拍攝者的結構層次,以億為計數單位的拍攝者們,讓專業的“照相師傅”這個行業被淹沒其中,在數量上變得微不足道。
處於攝影生態的核心甚至都不是500萬像素以上的鏡頭,每一個鏡頭都可以、都可能被一種簡易的程序所改變、所扭曲、所馴服。這是一個美圖秀秀的時代,關於攝影的軟件,成為這個時代攝影生態鏈條中最具商業價值的產品。
美圖秀秀當然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故事,號稱擁有近4.5億用户,每天處理4.6億張照片的業績背後的商業價值可想而知。
這樣一個商業故事,從另一個向度解釋了攝影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任悦在《有温度的視覺:回不去的家》一書封底上的一個判斷:“照片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口語。”照片的確是現代人的一種口語,但這種口語大部分是經過美圖秀秀處理過的一種口語。
與書面語相比,在傳統的價值體系中,口語是處於劣勢的。
一般來説,對於寫作和閲讀而言,書面語具有門檻。攝影也是一樣,之前是設備門檻、技術門檻,限制着照片生產者,他們必須購買不菲的照相機,必須有沖印暗房,也必須經歷過專業的訓練。在印刷時代,還有傳播門檻,攝影師要麼供職於報紙、雜誌,要麼能有足夠的資源或者資金去出版自己的畫冊,來對自己的照片進行傳播。
這種門檻的長期存在,更是塑造着人們生產與觀看照片的觀念與態度。人們習慣觀看重要的人物、重要的場合,強調的形式感……這些關於“攝影的常識”,作為一名普通的閲讀者,也是十分熟悉的。比如曾經大家最仰慕的“紅色攝影”。
這樣的“攝影常識”也深刻地影響着普羅大眾參與攝影的方式,拍全家福要和皇室的造型列隊一樣,拍證件照要和領袖肖像靠近。
此外,最典型的門類有二:第一類大概就是很多時代的少女都樂意拍攝的藝術照、寫真集、婚紗照,這種千人一面、擬明星化的影像卡拉OK,不僅支撐着一個巨大的產業,也定義着很多人觀看照片的趣味,拍風景就是“糖水大片”,這是每個時代的“美圖”。第二類就是影像界的“老幹體”,文雅一點就是攝影發燒友,他們沉迷於以糖水片和人體攝影為主的題材,用唯美的花鳥蟲魚來澆灌他們心中的塊壘,這種類似在每一首詩詞裏重複使用着匱乏的古典詞彙來泛泛地歌頌盛世的產品與態度,總會讓他們自得其樂地召開攝影研討會、出版着攝影集。枱面背後的是資金,是資源,是社會階層的新形態,這是每個時代的“秀秀”。對於那些開着公車去內蒙古拍馬的老幹部來説,攝影,是一種權力的延伸。
從文體或曰表達的進化角度來看,書面語表達自身也許並沒有問題,但它依然在這個時代陷入了很深的困境之中。口語因此具備了相應的革命性、叛逆性、先鋒性、創新性,在詩歌、小説領域,中國的創作者屢有收穫,比如王朔、王小波,他們的小説改造着無數讀者的閲讀體驗和書寫習慣,詩人的名單會更長,口語詩的爭議和佳作都一波一波地成為文化事件。
但,這個時代的中國似乎並沒有像詩歌和小説一樣,誕生出真正傑出的“口語攝影”。
如果説日常性就是口語,那像這本書的推薦者,普利策獎獲得者劉香成鏡頭下戴着墨鏡,穿着軍大衣,喝着可口可樂的中國年輕人,幾十年前就已被國際認同及海量傳播,這種觀念延續在他此次對本書的序言中:“這些照片同時提醒了我們一個欣喜的事實——中國攝影師如今正積極地將鏡頭對準他們自己和身邊的人。”
劉香成的這種攝影觀念,已然成為一種常識,但依舊要面對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在每年數以億計的深夜發‘吃’與蛇精病自拍中,並沒有誕生出傑作?”
對掌權者與偶像進行的影像卡拉OK式的模仿,似乎每個時代都在進行。
二、從磨皮到內温,與新聞紙同構的進化
這種典型的常見疑問,頗有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力道。
可仔細推敲,卻存在着邏輯上的錯位,那就是像“蛇精病自拍”這樣的照片,僅僅是拍攝對象的數量和傳播載體上的變化,究其本質,依然是一種千人一面的影像卡拉OK而已,美圖秀秀的磨皮美顏功能,與濃妝豔抹的老一代寫真集的語法,並無二致。他們的海量出現,並不是凸顯真實與日常,而是製造幻覺與自我偶像化。
更專業的“磨皮美顏”,高附加值的“磨皮美顏”,將現實虛化,將真實幻化,大面積出現在今天的時尚攝影與商業攝影之中。這些攝影師,這些照片,大量頻繁地出現在流行的報紙和雜誌上,從經濟上佔據着攝影生態鏈的最頂端,少數成功者還會與藝術糾結在一起,佔據着更強大的話語權。似乎這些“磨皮攝影師”就決定着攝影潮汐的走向。
事實上,大師也會出沒於時尚或商業攝影領域。但對於讀者來説,我們認知世界時,主要的渠道並不是通過大師的作品完成的,而是這世間的萬千的職業“報道攝影師”。
“報道攝影師”對於中國人來説,基本上是一個新詞彙,因為這個羣體的發展,需要依託於強大的媒體工業,而中國市場媒體尤其是嚴肅市場媒體的黃金時代,前些年才開始,這兩年轉眼之間就快倉促落幕了。他們最初叫“攝影記者”,從攝影記者到報道攝影師,這是艱難而重要的一躍。
這幾年,“非虛構寫作”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詞彙。“非虛構寫作”與“報道攝影師”的源頭非常一致,他們的前身分別是“調查記者”與“攝影記者”,記者是一種職業行為,他們的核心是挖掘並呈現事實,但為何一定要進化為“非虛構寫作”呢?
這其中表面上的區別是寫作技術的進步,是文筆的問題。但顯然這只是表面上的一種變化,最大的變化是“由外而內”,焦點從事實進化到內核,更關注人物的內心精神,更關注事件內部的因果。
這也許正是新浪圖片將自己的編輯理念聚焦於“有温度的視覺”的原因。
什麼是温度?什麼決定了温度?
温度不取決於人物事件的表面,甚至也不取決於大的環境,温度只能由內部的血液,由人事本身的循環與熱量所決定。
這就是報道攝影師與攝影記者的核心區別。
這也構成了這本攝影集與那些附庸風雅的畫冊、僅僅推廣個人創作的畫冊的區別,這是它的重量所在。它的立意,已經站在近年相冊出版的制高點。正因為如此,本書也獲得了《中國青年報》歷史上最重要的攝影家賀延光,新華社的圖片領銜編輯陳小波,《南方週末》圖片總監李楠,攝影學者、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朱炯的推薦。
三、從謀生到信仰,只有複雜的真實才能呈現體温
回到《有温度的視覺:回不去的家》本身,你會發現,這是一本有着歷史年輪的作品集。一共有20名攝影師的作品入選,他們之中,周平浪、楊抒懷、趙赫廷、周崗峯、孫俊彬、原麗陽、楊帆、吳皓、吳芳、柳濤、温慶強、韓萌、徐曉帆、石立飛等14人的主要攝影履歷都發生在以都市報為主的紙媒。
其他則是新浪網自己的攝影師,如賈朔、鄒壁宇。比例最少的是曠惠民與張克純,他們算得上獨立攝影師,長期創作自己的作品。
這樣一個名單的身份背景,基本可以勾勒出中國報道攝影師的基本面貌。這種基本面貌,影響着他們選擇拍攝的題材,以及題材背後呈現出來的想法。
1.流動的人生,帶來多重的面貌
當代中國的急劇變化,無論是從縱向還是橫向來看,都是罕見的。這樣的變化,帶來了一個小學生作文中的常用詞“日新月異”,但這個詞彙主要用來形容城市的建設,經濟上的增量。這種變化作用於人本身的作品,是文學作品的經典題材,比如張賢亮去世前最後一本小説《一億六》,但太多的文學家以臆測為主,他們處理這種變化的觀念和方法也通常會停留在“人心不古”的粗暴判斷之上。這種時候,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像,往往起到了文學所不能發生的效果。
在《有温度的視覺:回不去的家》中,讓我印象最直接的就是鄒壁宇的《下崗15年》,這是一組創作手法相對不復雜的照片,將瀋陽鐵西區的下崗工人的近況照片與他們下崗前的照片放在一起,並不是每一個下崗工人都過得十分悽慘,但兩張照片的比對,最重要的區別全部自然流出,當年脱下工裝,他們或在全國各地遊玩,或在結婚,或在照相館拍下證件照,意氣風發自不待言,穿着打扮更是時尚潮流,有的還頗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嬉皮士的味道。但下崗15年後,幾乎每一個被拍攝者都更“土”了,這種“土”,也是他們被現實所擠垮的精神空間、審美、趣味。
此外,在《燕郊北漂》中,攝影師吳皓彷彿在寫一篇結構巧妙的全景報道,不同時段不同身份的人物組合在鏡頭中,將一個大都市自然沖積出的沙洲——衞星城燕郊的急促呈現得很完整,每個人的滋味不同,但這是一個城市化進程中,充滿着希望的氣場聚散地,照片客觀地表達出了這種味道。
2.分離的家園,飼養出大面積的孤獨感
家,是這一本相冊的主題,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照片中處於“正常家庭”狀態下的對象,卻是鳳毛麟角!
開篇專題是周平浪的《越南新娘》,主角是四川廣安的小夥子張亮,這組照片儘量温和地選擇了一個“相親”的角度,而不是傳説中買賣人口的角度。我想攝影師肯定也是遇見了很多以“買賣”為主要特徵的跨國婚姻的,但最後他呈現的這個角度會更有故事一點,相親意味着更多溝通與互動。但這個故事的後續是什麼呢?一個家庭的成立,需要以更徹底地分離另一個家庭為成本。這種跨國的分離,顯然比傳統中國的嫁娶更具破壞力。這種破壞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個隱喻,中國的家庭之間,越來越多的物化、隔膜、離散正在發生,到跨國婚姻這裏登峯造極。
更直接的情緒體現在一些發生在中國本土的照片,比如曠惠民多年拍攝的《沅水河殤》,這是一個修建水庫移民小鎮的故事,託口古鎮在被淹沒前,中國人最在意的東西,一一流露在攝影師的面前:祖墳、老街、房子、碼頭、集市、廟宇……其中,有一張照片就像被施予了時間凝固劑——2013年11月,工人們拆除了老鎮最後的建築物,一些居民散落在這些瓦礫之中,沒有一個人的眼光對着鏡頭,天空青藍透亮,雲彩賞心悦目。離鏡頭最近的年輕人帶着口罩,疲憊地癱坐在一張色彩豔麗的紅色沙發上。這張構圖頗有油畫意味的照片,這個年輕人在自己最熟悉的空間上的無力感,正是當代中國人關於家園的孤獨的起點。
這種離散是無所不在的,在楊抒懷的組照《開房的年輕人》中,得到了一次私密的釋放,這組有些香豔、令人遐想的照片,不僅具有攝影師所保持的視覺能力,更系統表達出了都市生活中,年輕人羣的“孤獨能力”。這組片子是離開家園或者暫住租房的人們,在酒店過夜的片段,每個片段各有自己的人生況味,但通過最私密的孤獨對攝影師的開放,袒露出各種形態的孤獨,也向觀看者展示出年輕一代的“孤獨能力”:處理孤獨的能力,與孤獨相處的能力,讓他者觀看孤獨的能力。
3.正在修補的信仰,呈現出一個相對自由社會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在整本書中,最具詩意的照片,大概就是自由攝影師張克純沿着黃河拍攝的作品《北流活活》系列。進入他相機的景象很多是蕭條、破敗、殘舊,灰濛濛的,但他中國畫的取景方式,讓這些殘破的山水依舊充滿詩意。尤其是2011年的一幅羣山之下的佛頭圖,一個巨大的煤場裏,一個戴着白帽的老年人揹着雙手,專注地仰視着一個施工架子上巨大的佛頭,近景的佛頭之大,讓遠處的羣山都顯得失色。張克純在訪談中説,照片背景是賀蘭山,一個煤老闆做夢夢見某山谷中金光燦燦,便在那裏籌建了一個廟,其他的煤老闆就出資修建個八九十米高的佛像,這個佛頭當時施工失誤,做壞了,被扔到了這裏。這個故事本身曲折傳奇,被遺棄的佛像孤獨地立在一堆煤渣中。表面上看,這是一種廢墟,但仔細想,這裏面又涵括着各地的中國人重建自己信仰載體的努力。
這種努力,在賈朔的《回到以色列》中達到了一個極致。在河南開封,有一個猶太人後裔部落,這是近年來新聞報道中不斷出現的一個羣落,但系統出現在攝影作品中,並不多見。經歷世事朝代更迭,這種族羣認同頑強地保留至今,令人驚訝。但他們重回以色列,重學希伯來語,恢復猶太教儀軌,這種系統性的信仰的傳承與重建,更令人感慨萬千。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馬斯·曼在遭遇納粹迫害流亡時説:“我在哪裏,哪裏就是德國。我帶着德意志文化。我與世界保持聯繫,我並沒有把自己當作失敗者。”
所謂家園,一種是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另一種是情感上的空間,但至關重要的,還是信仰上的空間,這是人類從有限的現實接續無垠的精神空間的基本路徑。對這種空間的修復,才能構造成真正的家園。
其實,對於現代文明中成長的成年人來説,家園不是回不回得去的問題,而是是否能夠重新構建出屬於自己的新家園。
2014年11月10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