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淩河影人

(話劇)

鎖定
話劇《淩河影人》由遼寧朝陽市話劇團創排於2001年7月。2003年,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與遼寧朝陽市話劇團協力復排該劇,並於2005年12月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淩河影人》講述了遼西大淩河一帶民間皮影藝人的傳奇故事,兩大皮影班主“河西紅”和“震東川”為爭奪“熱河影匠王”金匾,結下血海深仇。20年後,仇人相逢在日本鬼子抓勞工修橋的工地。面對國恨家仇的交錯糾纏,他們由急於清算家仇到捐棄前嫌,共同抗擊日寇,演繹了一場和日本鬼子及鬼子的大橋一起同歸於盡的人生正劇
中文名
淩河影人
演出時間
2001年7月
類    型
話劇
出品公司
遼寧朝陽市話劇團
導    演
劉若雲

淩河影人演職員表

淩河影人演員表

    • 宋國鋒 飾 河西紅
    • 張玉春 飾 震東川
    • 張大靜;呂潔; 飾 燈兒
    • 房曉航 飾 醜兒
    • 蔡菊輝 飾 莊金貴
    • 孫浩飛 飾 大樁子
    • 張娟;張美娟; 飾 瘋婆子(翠兒)
    • 郭彥 飾 梆子

淩河影人職員表

總策劃:郭興文、彭益民、李稀雙、牛輔恆、高煒
話劇《淩河影人》海報 話劇《淩河影人》海報
策劃:林建宇、孫浩、張漢良
總監製宋國鋒
監製由長平佟春光朱鳳軍、馬連泉、李春盛
前台主任:劉金強、戚寶鈞
導演:劉喜廷、劉若雲
編劇:隋治操、劉家聲、張漢良
舞美設計柴君、陳家財、莫葵

淩河影人演出團體

淩河影人獲得獎項

2001年9月 獲遼寧省第五屆藝術節金獎、劇本金獎。柴君獲舞美二等獎;趙海英獲服裝設計二等獎;張世平、韓琢獲作曲二等獎;盧中華、呂傑、張娟獲表演金獎;蘇志文、於寶春、孫浩飛獲表演二等獎。
話劇《淩河影人》海報 話劇《淩河影人》海報
2002年9月 獲全國話劇新劇目交流演出優秀劇目獎。柴君獲舞美設計金獎;關中奎獲燈光設計金獎;盧中華、呂傑獲表演金獎;蘇志文、於寶春獲表演銀獎。
2002年 獲中國曹禺戲劇獎·劇本獎。
2003年12月 張大靜、張美娟獲第十屆遼寧戲劇玫瑰獎。
2004年9月 獲第十一屆文華大獎。張漢良、隋治操、劉家聲獲文華劇作獎;劉喜廷獲文華導演獎;宋國鋒、張玉春獲文華表演獎;柴君獲文華舞台美術獎。
2005年1月 入選“2004—2005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
2005年12月 第三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 [1] 
2007年9月 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2] 
至2007年9月,《淩河影人》囊括中國藝術領域所有最高獎項,成為戲劇界的大滿貫。 [3] 

淩河影人劇情梗概

皮影,寄託着大淩河人祖祖輩輩的美麗夢想;皮影也是一代代大淩河人美麗夢想中的痛苦實現。
話劇《淩河影人》劇照
話劇《淩河影人》劇照(14張)
民國初年,遼西大淩河河川的上下游各自活躍着一班聲名赫赫、技藝超羣的皮影藝人,他們的班主”河西紅“(吳先生)和”震東川“(邱影匠),深受人們喜愛和推崇。這兩個皮影班主同樣視皮影藝術為自己的生命,他們也同樣地在蒼涼的皮影唱腔中盡情地演繹着自己困苦而浪漫的生活。不幸的是,在朝陽縣知縣請他們唱的一場史無前例的對台影中,為爭奪“熱河影匠王”金匾,也為了報復“河西紅”偷娶了“震東川”的娃娃親翠兒,“震東川”的徒弟暗下黃磷,燒了“河西紅”的影棚子,致使“河西紅”雙目失明,翠兒瘋癲投河,“震東川”也遠走他鄉。從此,“震東川”和“河西紅”兩位皮影班主結下了血海深仇。 [4] 
二十年後,日寇侵華,關內爆發了“七七事變”,為了侵略戰爭的需要,鬼子瘋狂地抓捕當地農民在大淩河上修築鐵路橋,送女兒出嫁的瞎老人吳先生(河西紅)與他的女兒燈兒,燈兒的未婚夫大樁子和大樁子的父親莊保長,以及剛剛返鄉為燈兒和大樁子的喜事唱皮影的邱影匠(震東川)與他的兒子醜兒等同時被抓——令大淩河人難以割捨的皮影把曾結下了血海深仇的兩家人糾集到了日寇的血腥屠刀下,二十年的恩怨情仇一觸即發。
不料,燈兒在與鬼子搶奪邱家的祖傳影人時暴露了女兒身,就在燈兒險遭鬼子強暴的危難關頭,身強力壯的大樁子嚇得癱倒在地,而弱小的醜兒卻殺死鬼子救下了燈兒。於是,醜兒和燈兒兩個不知曉父輩怨仇,卻同對皮影愛得如醉如痴的青年相愛了。之後,鬼子的殘暴和美好的愛情,令人髮指的陰謀和魂牽夢繞的皮影,以及多少年來的愛恨恩仇在恐怖的工地扭結在一起……
隨着大橋即將完工,圍繞着宿仇與真愛、告密與領賞,逃生與赴死,吳先生、邱影匠、莊保長等人的矛盾日益激化;而燈兒、醜兒、大樁子的感情糾葛也越來越複雜。就在此時,兇殘的鬼子卻在醖釀着更大的陰謀----他們企圖用演皮影聚攏村民、屠殺勞工、製造“無人村”……最後,面對着死亡,面對着一己恩怨和民族大義,大淩河的兩代影匠盡棄前嫌,“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在臨死前演唱了一生中的最後一場皮影。他們在演唱中毅然點燃了自己身上的棉衣和被他們視為生命的影棚子,以高尚的民族氣節和自己的血肉之軀與鬼子的大橋同歸於盡,演出了一場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活人影”,用血與火的洗禮完成了各自生命的昇華。 [5] 

淩河影人創作背景

一條大河的故事
話劇《淩河影人》海報 話劇《淩河影人》海報
《淩河影人》中的淩河指的是大淩河——在被稱為“三燕古都”的朝陽市境內的大淩河,雖然只有398公里,但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大淩河兒女。大淩河畔流傳着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1931年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的時候,一個外號叫做王老鑿的老頭,領着家人和鄉親們,在大淩河畔的清風嶺,豎起了叫做“中國地”的大旗。為此,他們經受了14年的圍剿殺戮,但在全東北淪陷的情況下,他們做了14年悲壯卻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寫大淩河畔的英雄氣,成了編劇們創作的原動力。 [6] 
一個影人的故事
凌源著名盲人四絃琴師王德海一生為皮影班子伴奏,人們對皮影百看不厭,對他拉的“大弦”耳熟能詳。1994年的夏天,在凌源市萬元店鎮朝陽溝演出時,下邊的觀眾卻越聽越覺着調調不對,高喊:”哎,哎,老王爺子,大弦走調啦!“正耍影兒的影匠們這才發現:坐在“背燈影”的王德海手上正機械地、慣性地拉着大弦,而腦袋已垂至前襟,一動不動了。
老影匠王德海死在了皮影表演中,震撼了正在現場的凌源市文化館館長韓琢。他感到皮影藝術急需保護,從此爭分奪秒地搶救“凌源皮影”,蒐集和整理影卷,記錄和研究其聲腔配樂、耍影時的拿線技巧及製作影人的雕刻藝術……
皮影藝術,既是大淩河畔影匠們的謀生手段,也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載體……當韓琢把王德海的故事講給了隋志操聽時,有感於此,隋志操也因此激發了話劇《淩河影人》的創作靈感。 [6-7] 

淩河影人話劇解析

主要衝突:影人之間的衝突轉為中日之間你死我活的衝突。河西紅為代表是衝突主要方面。
主題思想: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新的長城。
轉型人物:莊金貴分陣營是一個轉折,是個轉型人物。
話劇特色:皮影藝術與戲曲元素融入到整台戲的發展中。 [8] 
話劇風格:話劇《淩河影人》題材上是寫影戲藝人的命運,屠殺和反屠殺。劇中,遼西的風俗習慣,遼西的語言特徵(節奏、韻味)樸實、粗獷,寫實細膩。同時,加入了寫意(浪漫主義色彩),是悲劇的、壯烈的悲劇。
話劇《淩河影人》中兩次火燒影棚,第一次是藝人的狹隘性,有自由和不自由的抗爭性。河西紅是自由戀愛,翠兒有追求自由的追念;第二次燒影棚加大橋,性質不同,效果也有天地之差。是民族之間,漢人同日本軍國主義的仇恨,是被逼出來的,是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
劇中死了兩個人:一,打死松田。二,打死翠兒。是兩個情節的轉化點。松田死,情節、節奏提高100倍,展開了告密、反告密之爭。翠兒死,讓吳先生想出一系列辦法。
劇中有兩個“三個人”。第一個是,老的河西紅、震東川是藝人之間的衝突,有狹隘性。還有告密的莊保長,到後來越來越尖鋭。第二個是醜兒、燈兒和樁子之間是愛情之間的衝突。應愛誰、為何愛,是具有色彩性的衝突。這兩個三角,緊緊相連。
還有一個“一”,是“一盞燈”。影人這盞燈,照亮了大淩河,照亮了中華民族。
劇中當時的影匠就是明星。兩個狹隘的影匠相遇,震東川到處遊走要震“兩”川,在梆子的挑唆下,第一個事件是“火燒影棚”、然後“被抓勞工”、“打死松田”是催化劑,兩個人才有可能相和解。翠兒死,到最後火燒大橋(連營),因為這些事件產生了許多衝突,自由不自由的衝突等。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