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平江圖碑

鎖定
平江圖碑是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郡守李壽朋重整坊市後所刻。原存蘇州府文廟,後藏蘇州市博物館。它是現存最古的蘇州城圖,也是流傳下來的宋代城市圖中最詳密的一幅。因該碑中部模糊不清,1917年曾被深刻過。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平江圖碑
碑    高
2.76米
1.415米
特    點
有碑額“平江圖”三字

平江圖碑建築特點

該碑高2.76米,寬1.415米,平江圖邊框高2.03米,寬1.39米,頂上正中有碑額“平江圖”三字。四邊分題東、西、南、北四字,以北為上。據圖,宋時平江有外城、子城兩重城牆。外城呈南北長的矩形,城內外均有壕,北、南、西三面各一城門,東面二門。每門均水門、陸門並列,除南門外均無城樓。各城門均不相對,無穿城直街。街道均取南北或東西正方向,呈丁字或十字相交。北半部為居住區,採取街南北向與巷東西向的佈置。街巷多與河並行,組成水陸交通網。街之河多居中,路在兩旁;巷之河在南,路在河北,故住宅多面街背河。城的南半部官署、學校、寺觀較多。全城共有357座橋,65座跨街而建的牌坊。圖不是按比例繪製的。子城在城內中部,內為府衙,僅南、西兩面有城門。南門以內於軸線上建府衙,前設廳,後為王字形平面的宅堂。兩側為府屬各廳。

平江圖碑背景簡介

蘇州在唐時為東南大城市,建有60裏坊,390座橋,以都市繁華、河網縱橫著稱。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軍夷平坊市。紹興以後陸續修復。此圖所反映的是新經李壽朋整修後的情況。城北居住區小巷橫列,除有河道外,與元、明北京的衚衕極相似,跨街建坊也與明清城市相同。因此,它是研究裏坊制度廢除後宋代城市規劃新發展的重要史料之一,畫中所示的子城府衙也是瞭解宋代衙城形制的珍貴史料。畫中的玄妙觀三清殿、報恩寺塔、羅漢院雙塔、瑞光塔等至今尚存。

平江圖碑現存情況

碑石邊角磨損較多,保持是四塊石碑中最為完整;
碑文辨識度較差,但能看出大致圖像;
展館進行維護陳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