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對照記·猶在鏡中

鎖定
《對照記·猶在鏡中》是一部講述80年前在中國上海的一家猶太攝影師照相館故事的紀錄片。該片將為觀眾呈現一場關於一批近百年的老照片,而產生的一場跨越時間的聚會。在片中,人們可以藉助技術環境與照相簿裏的父輩、祖輩相望、對話,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上海在100年中的變化。該紀錄片於2013年7月29日至31日亮相CCTV-9紀錄頻道,每晚22:00播出 [1] 
中文名
對照記·猶在鏡中
製片地區
中國
首播時間
2013年7月29日
導    演
吳琦
集    數
3集
類    型
記錄、人文、歷史
上映時間
2013

對照記·猶在鏡中劇情簡介

任曉雯訪問沈亦男夫婦 任曉雯訪問沈亦男夫婦
1927年猶太攝影師Sam Sanzetti在南京路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影樓沈石蒂照相館,拍攝了很多精美人像,但人物名字等相關信息記錄未能留存,2011年秋冬,他的繼子通過以色列駐滬領事館向市民徵集線索,尋找照片中的人。於是,一場跨越80年的“對照尋人記”展開了。
對80年前闖蕩上海灘的猶太青年沈石蒂(Sam Sanzetti)足跡的追尋,對鏡中人的辨認與尋訪,漸漸浮出水面的人性故事,還有追尋過程中呈現的當代上海人的生活碎片……從微觀處拼貼映現出上海這座城市的滄桑今昔。
陳慶港訪盛茵 陳慶港訪盛茵
80年前,一羣素昧平生的上海市民因選擇同一個照相館留影,於是他們以影像的方式相逢相守直到今天。80年後,我們在微博空間萍水相逢,彷彿同處一個社區。隔着時代,人們藉助信息時代的技術環境穿越了時空的阻礙,而可以與照相簿裏的父輩、祖輩相望、對話。本片作者隱藏了自己,而是從微博空間中邀請了幾個博友來展開“對照尋人”的旅程。以猶太照相館的老照片為原點,將微博羣體作為一個回望歷史的主體,站在今天網絡時代的交流平台上,用紀錄片方式外化一代人的“集體無意識”。關於記憶,關於美,關於人性,關於靈魂。

對照記·猶在鏡中分集劇情

對照記·猶在鏡中第一集

“父親的背影”
從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的第一條尋人微博開始,微博空間對不斷髮布出來的老照片一片驚豔之聲。隨後一位北洋時期的海軍少將陳紹寬最先被網友辨認出確切身份。在不斷尋人的過程中,本集重點展開了兩個關於父親的故事。沈石蒂的繼子第一次來到上海,緬懷曾帶自己踏入攝影領域的繼父。16歲失去父親的陳景曦,60年後與父親隔着鏡框重逢於沈石蒂人像攝影展,陳景曦的父親是民族資本家、大生紗廠末任董事長陳葆初,如今年過七旬的他對着照片深情追憶父親的愛。來自微博的志願尋訪者上海作家任曉雯,關注上海老建築的自由攝影師席子,曾獲得荷蘭國際新聞攝影大賽金獎的陳慶港,代表當下的一代人,在尋訪過程中展示出他們的愛,和對歷史變遷的關切。

對照記·猶在鏡中第二集

“時間與愛情”
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猶太人沈石蒂在上海是怎樣生存的?他如何經營自己和他的照相館?他有着怎樣的感情生活?在沈石蒂照相館拍照的鏡中人有着怎樣的感人的愛情?本集以文獻和舊照片為線索,探究沈石蒂在上海以猶太人的精明和獨特的藝術感覺在上海展開的事業圖景,同時審慎關注他在不同時期與三個截然不同的中國女性的情愛交往,以此映射時代的變遷。本集還講述了鏡中人“老克勒”周邦俊夫婦守望一生,為愛而天各一方的情感故事,和曾在沈石蒂照相館拍攝婚紗照的沈亦男夫婦牽手一生的愛情。本集的博友尋訪人是上海作家任曉雯,旅美歸滬爵士音樂人Lisa,電影追夢青年葉俊策。

對照記·猶在鏡中第三集

“難忘的時光”
歷史進入五十年代初,沈石蒂經歷了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遷後,設在茂名路的照相館仍然紅火。直到1954年公私合營,沈石蒂的攝影機留下了不少新中國初期一羣上海人的音容笑貌。學音樂的女學生盛茵抱着手風琴留下了青春倩影;上海面粉大王孫家的後代,孫遜從出生到週歲,每個月都和母親到沈石蒂照相館留下歡樂的記憶;1954年秋,熱戀中的陳立善、曹莉貞到沈石蒂照相館拍攝了訂婚照,但等他們去拍結婚照時,照相館已經隨風而逝。
1957年,沈石蒂隻身赴以色列定居,成為最後離開上海的猶太人。直到去世,他沒再回過這個他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在以色列,沈石蒂有着怎樣的晚景?本集有網友燕子加入,赴以色列追尋攝影師的足跡。
沈石蒂晚年曾對繼子摩西説:在上海,他度過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 [2-3] 

對照記·猶在鏡中播出信息

播出時間:CCTV9紀錄頻道2013年7月29日22:0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