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猶太人

(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族羣之一)

鎖定
猶太人(希伯來語:יְהוּדִים Yhudim‎;英語:Jews),是一個廣泛分佈於各國的民族。他們起源於古代中東的希伯來人,其傳統宗教為猶太教,主要語言為希伯來語。由於猶太民族與宗教、社區的高關聯度,故也被部分學者認為是一個宗教民族 [1-3] 
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支脈,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了古以色列聯合王國。此後數百年遭遇亞述、巴比倫、波斯、古希臘和羅馬帝國征服,在公元70年被羅馬人趕出巴勒斯坦地區,開始長達近2000年的民族流散期。在此期間,猶太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猶太社區,雖被分化為阿什肯納茲人、塞法迪人等內部族羣,但仍以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統一性保持民族凝聚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受到以納粹德國為代表的大規模迫害,將近600萬猶太人死於種族清洗活動,自近現代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由此愈演愈烈。1948年,以色列國根據“貝爾福宣言”決議成立,使猶太人正式結束了大流散時期,不過在美國、法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仍有猶太人居住 [1-3] 
猶太人在近現代的商業、經濟理論、世界科學、宗教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和貢獻,為西方文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71]  。2022年,根據猶太機構發佈的數據統計,全球猶太人口達1570萬人。居住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口達到7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73%,為第一大猶太人口國家 [2]  ;美國是繼以色列之後第二大猶太人口國家,約有630萬猶太人 [4] 
中文名
猶太人
外文名
יְהוּדִים‎(希伯來語‎)
Jews(英語)
Yhudim(希伯來語拼寫)
別    名
術忽
珠赫
主容
主鶻
人口數量
約 1570 萬(若根據以色列《迴歸法》規定,含有猶太血統的即視為猶太人,則可能約為2550萬人) [4] 
分佈地區
以色列、美國、法國等
信    仰
猶太教
官方語言
希伯來語
變種語言
意第緒語拉迪諾語、猶太-阿拉伯語、猶太-貝爾伯語、猶太-希臘語 [23] 

猶太人名稱由來

英語的“Jews”一詞源於希臘語“Ioudaios”(伊烏德人)和中世紀拉丁語“Judaeus”(猶太人)轉化而來,也有文獻認為是來自於中世紀法語“Juiou”。英語中曾出現過“Ludea”、“Gyu”、“Gia”、“Luu”等表示猶太人的名詞,最後都演變為“Jew”。該詞最初帶有貶義,後隨着時代發展而逐漸成為了希伯來人後裔的通常稱謂 [6]  [9] 
“Yehudi”是自大流散時期後猶太人在定義自我身份時常用的稱謂,根據希伯來語意思指居住在猶大部落的人。猶大最初是以色列12支派之一,後來猶大支派首領大衞繼承王位,猶大支派開始日漸壯大。公元前935年,古以色列統一王國分裂後,“Yehudi”開始代指主要由南猶大支派佔統治地位的南猶大王國。後北以色列國滅國,組成王國的10個支派佚失,南猶大國在滅國後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徵,故後來的猶太人以此自稱,意指他們是來自猶大王國的人 [6]  [7-8] 
中國的“猶太”一詞大約在清朝道光年間開始使用,至於為什麼稱“猶太”而非“猶大”,可能是為區別《聖經》中的譯名,即通稱為“猶太人”以及多作為人名的“猶大”。此外,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猶太人亦曾出現過不同稱謂。開封猶太人自稱為“一賜樂業”、“古教”,漢人等民族因其風俗而稱為“青回回”、“藍帽回回”、“七姓回子”等,在元代文獻也有“術忽”、“珠赫”、“主容”、“主鶻”等自英文音譯而來的稱謂,明末清初的天主教耶穌會會士稱為“如微亞”、“如得亞”、“德亞”等 [5]  [10] 

猶太人種族歷史

猶太人先古建國時期

民族發源
根據猶太教經典《塔納赫》記載,猶太人先祖亞伯拉罕閃米特人支脈,源於約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後來他帶領族羣前往巴勒斯坦,在此期間得名“希伯來人”(意為“渡來之人”)與“以色列人”(意為“與神角力的人”),此後為躲避自然災害遷徙至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 [11]  。大約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開始從埃及遷居巴勒斯坦地區,族羣分為12支派前往各地定居。此後120年,12支派的領袖“士師”負責行使審判官、宗教先知等職責,並且與周邊的非利士人、米甸人等種族產生了經年累月的戰爭 [2]  [12] 
在考古學方面,公元前1200年的麥倫普塔赫石碑可能是最早記錄以色列人存在的記錄。根據考古學家的解讀,當時的以色列人被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擊敗,並且仍處於半遊牧半農耕的發展階段。部分考古學家則認為,以色列人起源於巴勒斯坦,並沒有前往過埃及等看法 [16] 
建國與分裂
約公元前1028年,以色列人在掃羅的帶領下建立君主制國家以色列聯合王國。第二任國王大衞定都耶布斯城,將城名改為大衞城(即耶路撒冷),第三任國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第一聖殿,兩人統治期間為以色列聯合王國的黃金時代 [17] 
約公元前930年,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國,北方為耶羅波安一世建立的以色列王國,統轄除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以外的北方10支派,直到暗利王時期才正式定都撒瑪利亞;南方由猶大支派的大衞家族繼承人羅波安為主建立猶大王國,首都仍為耶路撒冷。北以色列王國地處優越且人口眾多,但國家內部極不穩定,在200多年中前後分屬九個不同系統的19個君王統治;南猶大王國處於高原貧瘠山區,交通不便,較少遭遇外族侵擾,王族一脈相承 [18] 
公元前722年,亞述王撒珥根二世攻陷北國首都撤瑪利亞,滅亡北方以色列王國,王國內的10個支派被掠走後消失;南方猶大王國則在公元前586年亡於新巴比倫王國,猶大王國民眾被擄去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以色列人的王國統治時期由此不復存在 [19] 

猶太人第二聖殿時期

波斯統治時期
公元前539年,波斯居魯士大帝覆滅新巴比倫王國,在次年赦令釋放被擄猶太人回到故國,重建第一聖殿和耶路撒冷,猶太人在所羅巴伯(大衞王族後裔)和大祭司耶書亞的領導下開始了民族歸回運動。這項運動持續兩個世紀,期間猶太省長尼希米和祭司兼文士以斯拉曾帶領猶太人迴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工作直至公元前516年完成,即第二聖殿。歸回的猶太人不再獨立的民族國家,形成以祭司和利未人為核心領導的管理體系,政治、外交、經濟權力受控于波斯王委派的官吏手中 [18]  [20-22] 
希臘統治時期
公元前331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佔領波斯首都蘇薩,正式結束波斯帝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控制,猶太人開始處於希臘人統治之下。在托勒密王朝統治期間,眾多猶太人移居埃及亞歷山大城,約公元1世紀時在全埃及已有100萬猶太人。在此期間有許多猶太人抵制希臘化政策和異族統治,自公元前168年後興起的馬加比起義,讓部分猶太人在公元143年擺脱了塞琉古王朝的統治,建立馬加比王朝並保持了80年左右的政治獨立 [18] 
羅馬統治時期
韋帕薌的“征服猶太”銅幣 韋帕薌的“征服猶太”銅幣
公元前63年,興起的羅馬帝國佔領巴勒斯坦,設立猶太行省,猶太人開始轉為羅馬帝國統治。公元前37年,羅馬扶植希律為猶太國王。希律王在位期間,重建了羅馬將軍龐培人侵時毀壞的第二聖殿(後世也稱“第三聖殿”),但由於希律實際為羅馬控制的傀儡國王,他極度親近羅馬帝國和文化,對反對其統治的猶太人大肆殺戮,正統猶太人始終不願承認希律王朝的合法性 [18] 
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裏,猶太人多次爆發反抗羅馬統治的起義戰爭。公元132年,羅馬帝國攻陷猶太起義軍佔領的耶路撒冷,以此基礎建立名為“埃利亞卡皮託利納”的羅馬城邦,遷移猶太人以外的外族人前來居住,禁止任何猶太人進入新城,猶太人由此進入大流散時期,猶太教由原本的聖殿崇拜主義轉變為中世紀的拉比猶太教 [18] 

猶太人大流散時期

中世紀時期
公元70年和135年,猶太人反抗羅馬統治的最後兩次大起義失敗後,倖存的猶太人被迫逃離巴勒斯坦向世界各地流散。因公元73年猶太教中心耶路撒冷聖殿被羅馬夷為平地,當時的猶太教派法利賽派逃往各地建立研習律法、維護宗教生活的中心,形成了多個猶太人聚居的猶太文化中心 [19] 
公元6世紀以後,基督教伊斯蘭教興起。由於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的差異,更由於經濟上的原因,客居異國的猶太人逐漸不受歡迎。歧視、奴役,進而迫害、殘殺猶太人的事件不斷髮生。公元700年西班牙宣佈奴役猶太人的政策;同時期在法國發生的火燒猶太人事件;1026年英國將猶太人驅逐出境與屠殺;十字軍東征時期參戰國家對猶太人的殘害等。這一時期的猶太人成為了被歧視、驅逐、不受公眾歡迎的種族。每逢猶太人的居留國發生經濟危機或其他社會動亂時,猶太人首先成為衝擊的對象與替罪羔羊 [19] 
近現代時期
16世紀開始,猶太人轉移到近東地區和東歐尋找新居留地。近東主要是指中東、地中海沿岸、北非等地區。隨着奧斯曼帝國的興起,部分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並且在奧斯曼帝國受到重用。東歐則以波蘭、俄羅斯、立陶宛、烏克蘭等地,為歐洲最不發達的地區,猶太人則帶去技術、錢財、知識,使該地區得到發展 [19] 
16世紀,歐洲各地開始出現“隔都”猶太人區。該方針最早可能為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國採用,將全市猶太人驅至一座製造槍炮的工廠內,使之與外界隔絕。該方法後來被歐洲各國效仿推廣,而猶太人基於避免與外族混雜、保持獨有風俗和保障生活安全等考量,也大多聚居於此 [19] 
17~18世紀,受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革命影響,歐洲猶太人的地位與政治待遇在短期內有所好轉,被允許加入所在國國籍、取得公民權或參與政治。處於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猶太人,在處境上較中世紀沒有較大改變,並曾因1881年涉嫌謀殺沙皇事件、1917年參與布爾什維克隊伍等,俄國各地區的猶太人被大肆屠殺 [19] 
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20世紀前後,歐洲各國由於種族主義抬頭,再加上政治動盪、經濟危機等等原因,現代反猶主義浪潮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再度掀起。在反猶國家中,以德國為代表的反猶主義浪潮最為激烈。1871年,俾斯麥的民族主義思想立志要建立一個反猶的基督教德意志國家;20世紀30年代後,上台的希特勒實行大規模地消滅猶太人的國家政策,將所佔領國家的大批猶太人關進集中營屠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總計被屠殺600萬人,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猶太人總數的三分之一 [19] 
18~19世紀後,猶太人在居留地與所在國的人民除相互同化外,還加強了復國的民族意識,猶太復國主義由此萌芽興起,猶太人開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區。1917年,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民族的家園。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對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委任統治,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湧向巴勒斯坦。從1919年至1948年,巴勒斯坦猶太人從6萬人激增到60多萬人。1947年8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獨立國家,耶路撒冷由聯合國託管。1948年5月14日英國總督離開巴勒斯坦,宣佈英國委任託管期結束。當天下午,以色列國在特拉維夫宣告成立。猶太人持續1800餘年的流散時期就此結束 [19] 

猶太人人口族羣

猶太人內部族羣

猶太人經歷長達幾個世紀在世界各地的散居,因不可避免出現與外族通婚的現象,使各地的猶太人在面貌、膚色、體型等體質特徵都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徵,並且在語言、風俗、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一般來説,猶太人最主要且沒有爭議的族羣被分為以下兩類 [5]  [25] 
  •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歷史上絕大部分生活在歐洲(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南部和意大利一部分除外)、北美、南非和澳大利亞的猶太人。“阿什肯納茲”在希伯來語意為“德國”,且族羣溯源與歷史變遷多與德國關聯,故又稱為德系猶太人。在20世紀初期前,大部分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語言為意第緒語 [26]  [29] 
  • 塞法迪猶太人——西班牙和葡萄牙猶太人的後裔,主要生活於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南部和土耳其西部,還包括黎巴嫩、敍利亞、埃及、西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部分猶太人。“塞法迪”在希伯來語意為“西班牙”,因族羣始於伊比利亞半島,故又稱為西班牙系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普遍使用拉迪諾語 [27-28] 
1948年以色列國建立後,為區分來自伊斯蘭國家和地區(伊拉克、也門、黎巴嫩、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敍利亞、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和伊朗庫爾德斯坦、克里米亞、東高加索、中亞等)的猶太人,以色列國新增族羣術語“米茲拉希猶太人”。“米茲拉希”一詞在希伯來語意為“東方”,故又稱為東方猶太人。因其中包含流散的塞法迪猶太人族羣,在宗教儀式等方面存在混用情況 [30-31]  。除此之外,尚存在部分無法被明確區分或近乎同化的猶太族羣。例如印度猶太人(其內部社羣又分為“以色列之子”、柯枝猶太人、巴格達猶太人),居住在埃塞俄比亞的黑人猶太人法拉沙人,以開封猶太人為代表的中國猶太人等等 [5]  [32-34] 

猶太人身份認定

在近兩千年的猶太人大流散時期下,猶太教是猶太民族重要的文化內核和精神紐帶。基於宗教信仰與社區聚落而發展的傳統猶太律法,對猶太人身份的界定遵循着母系原則,即凡是猶太婦女所生的子女就是猶太人。不過以美國改革派為代表的猶太教派系則認為,雙親中有一方為猶太人,則他們所生的子女也算是猶太人 [35]  。若是非猶太人想要獲得猶太人身份,則需根據猶太教傳統進行猶太文化的學習考驗、進行割禮等流程,以確立他皈依猶太教並獲得猶太人身份 [36] 
在以色列國,1950年7月5日通過的《迴歸法》是確定猶太人身份的主要權利法。該法令經過數次修正,除明確無論身處何地的猶太人都能享有移居以色列的權利外,確立了“母親是猶太人或已經皈依猶太教而非屬另一宗教的人,都可被認為是猶太人”這一身份認定標準 [37-38] 

猶太人遺傳學研究

部分科學證據表明,近現代猶太人並非僅繼承了大流散時期前的猶太文化傳統,其族羣的很多人實際上確有祖先們生物學上的基因。雖然在遺傳基因上仍已經和離開以色列的猶太人有了很大差異,但基於Y染色體研究等方法可探究其族羣的基因傳承是否有同一之處。由於男性會把他們的Y染色體傳給兒子,雖然經歷多個世代可能因支系發展而發生基因突變,使原本核苷酸序列有點不同,但原來的單體型應該仍可看見,由此以溯源為同一祖先 [13] 
猶太經典中記載的先古以色列人祭司亞倫,是研究基因遺傳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根據《塔納赫》記載,亞倫與他所有的男性後裔被神命令充當以色列人的祭司,時至今日,自稱是亞倫男性後裔的人在許多猶太教會堂聚會時都扮演某種角色,如主持某些祝福儀式等。以色列理工學院、倫敦大學以及亞利桑那大學的遺傳學家以此為切入點,從兩百名來自以色列、北美和英格蘭的猶太裔男性臉上刮下細胞,利用這些細胞尋找每人Y染色體中的特別標誌。他們經研究發現,在所謂祭司後裔的人體內,約五成有一套特殊的標誌,顯示他們的Y染色體是來自同一祖先,研究人員稱為“柯恩典型單體型”(Cohen Modal Hap-lotype)。雖然可能存在其他解釋,但從歷史角度而言,可能可以論證確有亞倫其人,而自稱亞倫後裔的猶太人也可能與他存在關聯 [13] 
遺傳學家奧斯特勒(Harry Ostrer)曾對猶太民族進行過一項世界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遺傳學研究,基於基因組單倍型的對比調查來估算猶太族羣間的基因相似性。基因組單倍型是人類基因中一套獨特的遺傳標記,並且同樣單倍型的人比不具有同樣單倍型的人在親緣上更近,故在遺傳學中也被用於確定兩個個體之間的親緣關係 [14]  [15] 
奧斯特勒和他的團隊前往世界各地收集了數百份猶太人的DNA樣本,主要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米茲拉希猶太人和塞法迪猶太人。他們在幾年時間內利用各種統計方法分析所獲得數據,對志願者中的長鏈和短鏈DNA進行比對。奧斯特勒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每個猶太人族羣中的個體仍具有很高水平的遺傳相似性。儘管每個猶太人族羣都表現出了與周圍非猶太人的基因混合,但他們都共享了許多遺傳特徵。研究小組認為這表明他們的共同起源可以回溯至2000多年前,其中德系猶太人的遺傳特徵表明其與歐洲人有30%到60%的混合,但是他們同中東猶太人和西班牙系猶太人的聯繫卻更為緊密 [14]  [15] 

猶太人人口數量

雖然猶太人在歷史上遍佈全球各地,但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以色列建國後的幾十年內,猶太人口開始主要集中於少數國家。根據《美國猶太年鑑》統計,美國自1881年開始有大批歐洲猶太人遷居,在1980年已有590萬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猶太人口國家。同年的以色列猶太人口約有330萬人,位列第二大猶太人口國家 [39] 
1948-1980年世界猶太人口和地理分佈(單位:萬)
地區/國家
1948年
1967年
1979-1980年
歐洲
378
368.8
410.2
奧地利
3
1.2
1.3
比利時
4.5
4
4.1
保加利亞
4.5
0.7
0.7
大不列顛
34.5
41
41
匈牙利
17.4
8
8
德國
15.3
3
3.8
土耳其
8
3.9
2.4
希臘
0.8
0.6
0.6
丹麥
0.6
0.6
0.7
愛爾蘭
0.4
0.5
0.2
西班牙
0.3
0.7
1.2
意大利
5.3
3.5
4.1
尼德蘭
2.8
3
3
波蘭
8.8
2.1
0.6
羅馬尼亞
38
10
4.5
蘇聯
200
215.7
263
法國
23.5
53.5
65
捷克斯洛伐克
4.2
1.5
1.2
瑞士
3.5
2
2.1
瑞典
1.6
1.3
1.7
南斯拉夫
1
0.7
0.5
美洲
577.8
695.2
684
阿根廷
27
50
30
巴西
7
14
15
委內瑞拉
0.3
1.2
1.5
加拿大
18
28
30.5
哥倫比亞
0.6
1
1.2
墨西哥
2.5
3
3.7
美國
500
587
592
烏拉圭
3.7
5.4
5
智利
2.5
3.5
3
亞洲
93
254.4
336.9
以色列
65
238.4
328.3
印度
3
1.5
0.8
伊拉克
9
0.2
0.04
伊朗
5
8
0.7
也門
4.5
-
0.05
黎巴嫩
-
0.3
0.04
敍利亞
2
0.4
0.45
非洲
74.6
19.6
17.3
阿爾及利亞
13
0.2
0.1
埃及
6.5
0.3
0.04
摩洛哥
28.6
5
2.2
羅德西亞
0.4
0.6
0.24
突尼斯
7.2
1
0.7
埃塞俄比亞
5.1
1.2
2.2
南非
10
11.5
11.8
澳洲和大洋洲
4.1
7.5
7.2
澳大利亞
3.2
7
6.7
新西蘭
0.4
0.5
0.5
全世界總計
1127.5
1345.5
1428.6
(以上資料參考 [72]  。各國/地區與實際統計存在重合、人口分散較多等情況,故出現數據不一致等情況。數據存在爭議,部分人口學家認為偏高)
截至2022年,根據猶太人口統計學家塞爾吉奧·德拉潘格拉(Sergio Della Pergola)與猶太機構的估算統計,全球猶太人口已達1570萬人。以色列國的猶太人口達7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73%,世界猶太人的46%,為第一大猶太人口國家。美國是繼以色列之後第二大猶太人口國家,約有630萬猶太人。其餘幾大猶太人口國家分別為:法國(440000 人)、加拿大(398000 人)、英國(312000 人)、阿根廷(171000 人)、俄羅斯(132000 人)、德國(125000 人)、澳大利亞(117200 人)和巴西(90000 人) [4] 

猶太人民族文化

猶太人宗教信仰

猶太教(希伯來語:יהדות‎),為猶太民族信仰的一神論宗教。其信仰對象稱為“雅赫維”,教徒敬奉為宇宙獨一無二的真神。對猶太人而言,猶太教不僅是宗教信仰,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既表現為宗教文獻和宗教觀點,也表現為習俗、社會體制和獨特的文化。宗教經典為《塔納赫》《塔木德》。其基本教義包括:信仰宇宙獨一真神雅赫維,他創造並主宰宇宙萬物;猶太人是從先祖亞怕拉罕與雅赫維立約的選民;猶太人必須恪遵雅赫維通過摩西所傳的十條誡命和其他律法;世界末期將有彌賽亞(救世主)來臨拯救猶太人,新的大衞王將重建以色列國於耶路撒冷,用正義、公正和真理實行統治,建立神聖的國度。
猶太教的禮儀和教規規定,男孩出生後第八日必須行割禮,男孩和女孩滿13歲時要到猶太會堂行成年禮,星期六為安息日(從星期五下午太陽落山起到星期六太陽落山止),不做俗事,要守安息日所定的禮節;猶太人的食物,按律法《利未記》的規定,分為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品種,凡不潔淨的食物不得食用或接觸;產婦和患有麻風病的人被視為不潔淨;嚴禁偶像崇拜;猶太教徒不得與未受制禮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皈依猶太教必須接受割禮等。主要節日有逾越節、住棚節、七七節、贖罪日等 [24] 

猶太人民族象徵

以色列國旗 以色列國旗
大衞星(希伯來文:מגן דוד‎,英文:Star of David),是猶太教與猶太人的標記,由兩個等邊三角形組成的六角芒星,在猶太教會堂建築上、猶太人墓碑上都可以見到。具體來歷不明,相傳最早出現在大衞王所用的盾牌大衞盾上,但在猶太經典《塔納赫》《塔木德》中均無記載。大衞星可考的最早出現時間為13世紀,在中世紀為猶太教神秘主義者廣泛採用,17世紀出現在布拉格猶太教社區,17世紀後成為猶太教社團的正式徽記和猶太教的通用標記。
19世紀以來,它開始出現在猶太教會堂的建築物上,成為猶太教突出的標誌。1897年,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以此為會旗標誌。以色列國成立後,大衞星成為以色列國旗上的中心圖案。猶太教崇拜儀式中,它象徵着上帝的保佑。有的學者認為:大衞星中的一個三角象徵上帝、世界和人,另一個三角象徵創世、天啓和救贖。也有學者認為:一個三角象徵男人,另一個象徵女人,二者合一象徵着陰陽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強令猶太人佩戴印有大衞盾的黃色布條,以示對猶太民族侮辱。因此,大衞盾又成了英烈殉教的象徵 [44] 

猶太人猶太曆法

5687-5687年(對應為1927-1948年)的亞達月曆 5687-5687年(對應為1927-1948年)的亞達月曆
猶太曆(希伯來語:הַלּוּחַ הָעִבְרִй),是猶太民族的古老曆法,屬陰曆,按月亮圓缺週期計算時間,可能是在古巴比倫曆法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形成。猶太曆一年分12月,每月天數為29或30,目前通用巴比倫的月份名,分別為:提斯利月(以他念月)、馬西班月(布勒月)、基斯流月提別月、細罷特月、亞達月、閏亞達月、尾散月(亞筆月)、以珥月(西弗月)、西彎月搭模斯月阿布月(亞伯月)、以祿月。其中括號內的月份名稱系猶太人淪為“巴比倫囚虜”前的用法 [40] 
猶太曆年中的正常年份為“平年”,12個月,在353天到355天之間,由於猶太曆的一個平年與太陽曆的一年相差12日左右,為了使其間季節保持一致,採用定期插入附加月(即閏月)的方法。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一個太陽年等於12又7/19個太陰月,即在19個太陽年中必須增加7個太陰月,才能使太陽年和太陰年大體保持一致。於是在猶太曆中,每19年中有12個平年、7個閏年。此外,又因為避免某些宗教節日與某些日子相遇,基於複雜的規則設置了大年與小年。猶太曆中的大年為355日,若正好是閏年則為385日。小年為353日,若正好是閏年則為383日 [40] 
猶太曆用創世紀元(Anno Mundi,簡寫為A.M.),其元年據傳為上帝創造亞當的日子,對應太陽曆為公元前3761年10月7日下午11時三分之一,已有5784年(截至2024年,A.M.5784年對應太陽曆為2023年9月15日日落開始、2024年10月2日日落結束)。由於耶穌誕生之年被視為公元紀元,猶太曆與公元相差3759年,猶太曆3760年即為公元紀元。由於猶太曆是在公元9年換年,因此在換算猶太曆與公曆時需分兩段計算,在9月15日前需減少一年。當換算成猶太曆時,在公曆9月15日後則需增加一年 [40]  [42] 
猶太民族在歷史上對猶太曆有兩種分法:寺歷和民歷。寺歷也稱為教歷,指第二聖殿時期(始於公元前516年)之前,以《塔納赫》記載的摩西率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尼散月作為元年的歷法。在猶太文化的意義上被視為民族擺脱奴隸,重獲新生的標誌。民歷則是第二聖殿時期後,在猶太民間通用,以提斯利月為元年的歷法。提斯利月是巴勒斯坦地區的收穫時節,而收穫也被認為是新一年生活的開始。在近現代,民歷是猶太人的通用曆法,提斯利月的第一天即為猶太新年 [40] 
猶太曆簡表
月份
天數
主要節期
公曆對照
民歷
名稱
寺歷
小年
平年
大年
正月
提斯利月(以他念月)
七月
30
30
30
1日 新年,吹角節
1-10日 懺悔十日
10日 贖罪日
15-21日 住棚節
9-10月
二月
馬西班月(布勒月)
八月
29
29
30

10-11月
三月
基斯流月
九月
29
30
30
25日 點燭節
11月-12月
四月
提別月
十月
29
29
29

12-1月
五月
細罷特月
十一月
30
30
30

1-2月
六月
亞達月
十二月
29或30
29或30
29或30
14-15日 普珥節
2-3月
閏亞達月
29
29
29
14日 普珥節
七月
尾散月(亞筆月)
一月
30
30
30
14日 逾越節首日
15-21日 除酵節
3-4月
八月
以珥月(西弗月)
二月
29
29
29
5日 以色列獨立日
4-5月
九月
西彎月
三月
30
30
30
5-6月
十月
搭模斯月
四月
29
29
29

6-7月
十一月
阿布月(亞伯月)
五月
30
30
30
9日 紀念耶路撤冷被毀日
7-8月
十二月
以祿月
六月
29
29
29

8-9月
一年總天數
非閏年
353
354
355


閏年
383
384
385


註解
每逢閏年,普珥節按規定在閏亞達月慶祝,而亞達月的14一15日則成為小普珥節,慶祝活動被視為非正式性質。
(以上資料參考 [43] 

猶太人語言文字

古希伯來語拼寫的“希伯來語”一詞 古希伯來語拼寫的“希伯來語”一詞
猶太人的民族語言為希伯來語,屬閃米特語西北支,和腓尼基語及摩押語關係極為密切。語言使用22個輔音字母,書寫方法從右到左。希伯來語通常使用3個輔音構成動詞的詞根,用改變元音或其他輔音的辦法衍生不同詞彙。書寫時,輔音字母之間不連寫,字母也沒有大寫小寫之分,因此希伯來詞語不易區別一般名詞和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中古希伯來語的通用口語曾逐漸衰亡,僅用於宗教儀式或文學記錄,但隨着對其他語言的吸收、借用仍持續發展。1949年以色列建國後,希伯來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並基於《塔納赫》語言進行革新和對英文同音詞的借用改寫,使希伯來語更為符合現代需要 [41] 
在猶太史的不同階段,基於在世界各地的散居與異族文化影響,當地猶太人會學習阿拉米語、意大利語、德語、英語、波蘭語等語言,同時基於原希伯來語發展出意第緒語拉迪諾語猶太-阿拉伯語、猶太-貝爾伯語、猶太-希臘語等與當地語言交融而成的猶太方言。在與其他地區語言的長期接觸中,也對德語、英語、波蘭語等地區語言產生了明顯影響 [23] 

猶太人猶太文學

《塔納赫》的中世紀裝訂手稿“阿勒頗抄本” 《塔納赫》的中世紀裝訂手稿“阿勒頗抄本”
猶太文學自產生以來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因猶太民族的獨特歷史,它的發展軌跡不同於其他民族文學。基於不同猶太語言並以此為媒介的文學作品,雖然大多存在較大區域侷限性,但往往也會經由其他語言找到發展方向。猶太文學的中心也呈現出變化、流動的狀態——自發源地巴勒斯坦開始,流向巴比倫,然後轉移到西班牙,隨後又轉向意大利、法德地區,從那裏又逐漸移到東歐,從東歐又向美洲和中東地區轉移,最後迴歸巴勒斯坦。這種語言媒介和中心地域的循環往復,使猶太文學呈現出其他文學少有的多樣化,而且增加了其內容的複雜性 [52] 
在猶太人所使用的各種語言中,希伯來語、意第緒語、猶太-阿拉伯語、拉迪諾語使用面較大,通用性較強,使用這些語言創作的文學也就成了猶太文學的主體。根據時代發展,可以被分類為:
  1. 早期文學(約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包括經典文學(《塔納赫》《次經》《偽經》《死海古卷》等)、詮釋及哲學、歷史文學(《猶太戰爭史》《猶太古事記》)和《塔木德》文學(《密西拿》《革馬拉》等)。
  2. 中世紀文學(500-1750年):中世紀猶太文學的特徵,和早期猶太文學一樣,以宗教為主體的文學傳統佔據主導地位。大部分作品不是對《塔納赫》、“口傳律法”等一類經典的評註和詮釋,就是圍繞猶太神學、哲學思想發展而成的哲學著作或神秘主義著作,或以宣講禮拜儀式、猶太教教義的詩歌。期間較為著名的文學作品為《律法之書》《託薩福》《迷途指津》《光輝之書》等。
  3. 啓蒙及現代文學(1750一迄今):18 世紀後半葉,猶太啓蒙運動在門德爾松等人的倡導下首先在德國展開,並逐步擴展到整個歐洲猶太杜團。啓蒙運動給人們帶來的科學和理性主義,導致猶太民族開始擺脱傳統猶太教的束縛。猶太文學出現了根本性的轉折,開始擺脱傳統猶太教的束縛,逐步向世俗文學過渡。這一時期猶太文學的最大特點是開始真正反映猶太人的現實生活,各類體裁與樣式的作品逐步與世界文學趨同,以意第緒和希伯來兩種語言進行發展 [52] 

猶太人民族藝術

伊扎克·丹齊格創作的雕像“寧錄” 伊扎克·丹齊格創作的雕像“寧錄”
19世紀以前,猶太民族的藝術發展緩慢。由於古代猶太教明令禁止製作偶像,因此猶太民族的藝術,特別是造型藝術的發展,受到重大影響和限制。根據《塔納赫》描述,上古時期的猶太人已存在藝術活動,例如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前往西奈山,民眾用婦女的金耳環鑄成一頭金牛犢;在曠野行軍時,為防止青蛇咬人而鑄成銅蛇。這表明猶太人中間已有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而對聖幕、約櫃等宗教禮儀用品製作的詳盡描述,也説明了古猶太人對藝術的熱愛與活躍。根據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在巴勒斯坦、土耳其、突尼斯的古猶太會堂遺蹟均有藝術品出土,而位於敍利亞的4世紀猶太會堂牆壁上曾有以《塔納赫》故事為題材的濕壁畫,也表明了猶太人曾進行過藝術創作和繪畫活動 [40] 
中世紀的猶太工匠多從事各種器皿製作,而雕塑與浮雕藝術因接近偶像製作,少有猶太人從事。關於繪畫等藝術,則會避免表示人臉以觸犯教規。直至18世紀末,隨着猶太啓蒙運動的發展而有所改變,猶太人開始在藝術領域嶄露頭角。19世紀,德國猶太藝術家莫里茲·奧本海姆在肖像畫、風俗畫方面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以猶太生活為創作主題的繪面藝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與此同時,猶太教對建築藝術的限制也在19世紀被打破,藝術家開始把現代審美觀念運用到猶太會堂的設計和建造上,部分猶太禮儀用品也開始體現人們對藝術的追求 [40] 

猶太人教育理念

古代發展
猶太學堂教育 猶太學堂教育
猶太民族的教育起於上古時期,《塔納赫》中多次出現要求對人民和兒童進行教育的誡命。猶太傳統規定父親對兒子有三項應盡義務,其一就是教兒子學習猶太經典。而需要學習猶太經典則必須識字,因此許多兒童在幼兒時期就隨父親學習識字,誦讀《妥拉》。
公元前3世紀起,猶太會堂開始開辦學校,招收兒童入學。公元1世紀,開始出現非猶太會堂開辦的學校,為兒童教授讀書寫字的基本技能。而大一些的兒童則送進專門學校,系統性學習猶太宗教文獻。由此,義務教育體系開始在猶太民族中形成 [53] 
公元前75年,耶路撒冷元老院大法官西緬·本·蔡奇制定教育計劃,頒佈法令規定猶太社區必須資助公共教育,父母必須送兒子入學。公元64年,祭司約書亞·本·加瑪拉拉比重申西緬的法令,規定每個猶太社團都必須設立學校,供6歲以上的兒童就學,同時規定6歲至10歲的兒童必須入學,在老師的監督下學習。約書亞的這一做法標誌着正規學校教育的開始,讓失去父親的孤兒與僅只有父親指導的孩子能夠獲得教育機會,在立法上完善了義務教育體制。這一傳統以後一直為猶太人所繼承,並逐步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成為現代義務教育體制的先聲 [53] 
中世紀發展
自大流散時期開始,原本的猶太祭司集團由拉比取代,以培養猶太拉比、保存研究猶太傳統的教育機構猶太經學院誕生,猶太民族的傳統教育模式從此奠定。在數個世紀的發展中,猶太教育曾發展出以宗教為主、天文學等學科為輔的教育體系,部分猶太社團開設律法學校,偶有進行數學、歷史等世俗課程的學習。
近現代發展
19世紀起,猶太社區開始大量開辦猶太經學院,不少猶太人聚集的地區形成了猶太律法研究中心。啓蒙運動後,猶太教育再次涉及並普及更多的世俗課程,例如語言、數學以及其他科學。後來,猶太人開始被准許進入當地公共學校學習後,猶太學校開始失去吸引力,但由於對宗教教育的需要而再度興起。形成在星期日或公共學校放學後的午後時間,進行2小時~12小時不等的授課。這一形式最早在西歐國家出現,後為絕大多數猶太社區接受 [53] 

猶太人民族風俗

猶太人割禮

由於猶太民族與猶太教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隨猶太教傳承的多個重要儀式在猶太習俗中有所保留。其中,割禮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習俗傳統廣為猶太人接受,是猶太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太教中,割禮有着“祝福”的觀念與標誌猶太人身份的象徵 [46] 
根據猶太教規定,猶太男子必須行割禮。施割禮的儀式在世界各地的猶太社區不盡相同,但在大體上遵循着相同流程。典型的割禮儀式是由母親抱着出身約第八日的男嬰,在父親的帶領下前往猶太會堂或指定施禮場所。在場人數必須符合猶太教禮儀法定人數,即10名猶太成年男性。孩子需躺放在指定的椅子或在父親的膝上,由專職割禮師行割禮。完成相應的割禮儀式後,由父親或者行割禮者宣佈孩子的猶太名字,參與儀式的人則需要叫孩子的名字,並念禱詞“他立了約,因此進入了《妥拉》,進行婚姻的許可範圍”表示祝賀。為紀念割禮儀式,通常會安排宗教性的宴會 [46]  [47] 

猶太人婚禮

現代猶太婚禮 現代猶太婚禮
猶太教把婚姻看作為人最自願的狀況,將它視為上帝在造物時所創造的社會羣合。按照《塔納赫》,婚姻的目的,一是男女互助,二是性親近,三是延續和繁衍人種。雖然《塔納赫》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也流行一夫多妻制,但是許多地方提到一個妻子,可見一夫一妻制仍然是婚姻的基本形式。生養眾多被認為是大福,不生育被認為是悲劇和恥辱,並且《塔木德》把不婚視為一種反自然的狀態 [48] 
猶太婚禮通常需通過訂婚行為進行締結,以書面形式指名婚禮時間、地點、雙方的財務責任、包括新娘的嫁妝等事宜。根據不同的猶太社區,舉行婚禮的地點通常存在差異,如露天、猶太會堂等場地。除安息日、節日和其他一些日子外,任何一天都適宜結婚。對新郎和新娘的着裝沒有特殊規定 [48] 
在當天的婚禮儀式方面,根據不同的猶太社區可能存在差異。例如會在現場訂立婚書並公示,向新郎行見面禮或在華蓋、由兩個或者四個男人支撐起布幔的場合下對飲葡萄酒等流程。但通常情況下,均存在婚禮過程中由新郎新娘或其家人要將一隻酒杯擲到地上摔碎,以紀念耶路撒冷聖殿的被毀和猶太人的流離顛沛。在婚禮儀式完畢後則開始婚宴,婚宴常常會持續一週或更長的時間 [49] 

猶太人葬禮

猶太人墓碑 猶太人墓碑
猶太人在葬禮時尊重一切從簡,迅速下葬的習俗。但一般不準在安息日,贖罪日和節日舉行。葬禮上不舉行任何獻祭,只舉行祈禱和誦讀《塔納赫》活動。死者只由裹屍布包纏,不用棺木裝殮。在死後一兩天內下葬,對被處死的也有不能在刑柱上過夜的規定 [48]  [49] 
下葬前,猶太人要在猶太會堂中舉行一次紀念儀式,並在下葬若干月後在墓地舉行紀念聚會,獻祭墓碑。下葬後,死者家屬要在家守“息瓦”一週,至親好友往往在此期間上門,作為對死者的哀悼和對死者親屬的慰問 [48]  [49] 
猶太民族十分重視“葬回故土”,即死後安葬在以色列故土,隨着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散“葬回故土”實際上已不可能,但許多宗教觀念強烈的猶太人隨身攜一小袋來自錫安的泥土,並在死後與其一道下葬的方式象徵“葬於故土”這一習俗 [48]  [49] 
猶太教不主張以生命祭掃生命,故猶太人掃墓時不獻花圈,而是用無生命的物體,如小石子之類代替,表達哀思 [48]  [49] 
猶太人不用火葬,他們把焚屍看成一種極其殘暴的行為,認為只有聲名狼藉的罪犯和死敵,才應受這種懲罰。暴屍荒野也被視為上帝對死者的最嚴重詛咒 [48]  [49] 

猶太人飲食習慣

猶太人的主食是餅類製品,用小麥或大麥面製成。餅被猶太人視為生命線,所以人們吃餅通常不用刀切,只用手掰,唯恐用刀割斷了生命線 [45] 
許多虔誠的猶太教徒一直遵守《利未記》第十一章和《申命記》第十四章的猶太教飲食戒律,這些戒律被稱為卡什魯特(Kashrut)。他們禁食豬肉和其它某些肉類、貝類、無鱗魚和任何種類的食腐動物的肉,肉製品和奶製品也不能同時食用。這些人在外就餐只能去符合“卡什魯特”規定的餐館,而餐館需每年從由猶太教拉比組成的專門機構申領證書 [45] 

猶太人傳統節日

安息日所食的麪包和安息日蠟燭 安息日所食的麪包和安息日蠟燭
猶太民族擁有眾多傳統節日,其中最具典型的為“安息日”。安息日一詞在希伯來語意為“休息”、“停止工作”,源於《塔納赫》記載的“上帝在六天內完成創造世界,第七天休息”。安息日從每個星期五日落時開始,星期六黃昏時結束。安息日人們吃三頓飯,即週五晚餐,週六午餐(早餐午餐合二為一)和安息日結束餐,週五晚餐應是一週中最為豐盛的。安息日所有商店停業,公共汽車也停止運行。嚴格來講安息日還不準開關電器,如果要用電燈、電視等須在安息日到來前打開並一直開到安息日結束 [45] 
雖然猶太傳統節日的來源和含義各不相同,但有着以下兩大共有的基本特徵:
  • 所有節日都與整個猶太民族相關聯,而不是源於某個人的功績和生平。逾越節是回顧整個民族擺脱奴役和獲得解放;七七節是感念猶太民族得到聖書法典;住棚節是追思上帝對猶太民族在曠野遊蕩的庇護;點燭節普珥節是紀念猶太民族免於滅亡,並最終戰勝對手;猶太新年贖罪日則集中在猶太人的懺悔和希望開始新生活上。
  • 所有猶太人的節日都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沒有一個節日屬於世俗節日,明顯地反映出猶太文化規範。即使是猶太新年,也被看作是“懺悔十日”的開始,並作為“敬畏的日子”,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審判。這種全民性和宗教性,使每年週期性到來的節日變成了猶太民眾年復一年重温本民族歷史,接受本民族宗教教育,反思自己的歷史使命。在維護民族團結,保持猶太民族固有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於這兩大特徵的存在,造成猶太民族節日在總體上與其他民族節日的帶有本質上的差異,同時也賦予這些節日更具強烈的猶太屬性。隨着以色列建國後,則出現瞭如大屠殺遇難者與英雄紀念日、紀念以色列戰爭爆發日、獨立日、拉格·巴-奧默爾節等現代節日。而不同猶太族羣在移居以色列後,也代入他們以往慶祝的傳統節日,例如庫爾德猶太人的薩哈拉納節、埃塞俄比亞猶太人的西格德節、摩洛哥猶太人慶祝的米諾納節等等 [50-51] 

猶太人戰爭衝突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衝突(簡稱:巴以衝突)一直是中東問題的核心。巴以衝突既是民族間的政治經濟利益的衝突,也摻和了宗教信仰矛盾,更捲入了國際政治勢力,它不僅是一個領土問題,而且是一個典型的民族、宗教、文化問題。

猶太人歷史根源

古代
根據《塔納赫》記載,公元前1800年猶太人已遷居至迦南(即巴勒斯坦),並且在耶路撒冷建立國家。公元前722年和586年,猶太人建立的王國被巴比倫王國所滅,聖殿被毀,猶太人被流放到巴比倫,成為“巴比倫之囚”。公元前538年,巴比倫被波斯征服,流亡的猶太人又重新回來,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但是公元135年耶路撒冷再次被毀,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驅趕出巴勒斯坦。從此,“猶太人的歷史便不再是巴勒斯坦人的歷史.....”。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失去了優勢,人數大大減少。大約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征服後,當地的迦南人信仰了伊斯蘭教,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隨後,迦南人和阿拉伯人融合成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從此,巴勒斯坦又成為阿拉伯人的故鄉,由此造成了巴以衝突的歷史根源 [55] 
近現代
1947年巴以分治圖 1947年巴以分治圖
19世紀末,因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各地猶太人開始移居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佔領了巴勒斯坦,並在戰後的的巴黎和會上取得了對該地的“ 委任統治權”。此後,大批猶太人遷居巴勒斯坦地區,而作為歷史原居民的阿拉伯人則被大批趕出家園,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衝突與流血事件不斷髮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取代英國,繼續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美國支持下,聯合國在1947年通過了巴勒斯坦實行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在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把巴勒斯坦面積的58.7%劃歸給以色列,這一舉動也為阿以衝突埋下導火線。1948年,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建立 [55] 

猶太人衝突歷史

以色列建國後,從1948年至1982年與埃及、敍利亞、伊拉克等周邊阿拉伯國家發生了五次大規模戰爭。除因歷史緣故引發的衝突矛盾外,以美蘇為首的兩大國家集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蘇聯支持阿拉伯國家,美國支持以色列,中東戰爭在冷戰時期同時具有代理人戰爭性質。
時間
名稱
參戰方
導火索
戰爭結果
1948-1949
以色列
以色列建國,阿拉伯國家聯合對以色列發起軍事攻擊
以色列多佔了根據聯合國分治決議劃給阿拉伯國的5731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其總面積達到20673平方公里。近10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財產損失估計達20億英鎊。
1956
以色列
法國
英國
埃及
英法資本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埃及國有,以色列在英法的支持下發動戰爭
英法殖民體系遭遇嚴重打擊,埃及雖在軍事上失敗,但在政治上獲勝,以色列保障了南端埃拉特經亞喀巴灣通向紅海的自由航道。
1967
以色列
埃及
敍利亞
約旦
伊拉克
埃以邊境矛盾衝突加劇,軍事衝突不斷升級,以色列率先發動空襲發起戰爭
以色列佔領了埃及西奈半島約61000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約5200餘平方公里和戈蘭高地約1150餘平方公里的土地。從約且手中奪走了東耶路撒冷,將它與第一次中東戰爭奪取的西耶路撒冷合併,宣佈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巴以衝突矛盾再度升級,埃以兩國開始長期處於緊張的軍事對峙局面。
1973
以色列
埃及、敍利亞等阿拉伯國家
埃及為收復失土而進行戰爭動員,由埃及等阿拉伯聯軍率先發起進攻
由於阿拉伯國家以石油作為戰略武器,使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出現第一次石油危機。戰後,以色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產生巨大損失,在國際上被孤立,進一步加強以色列對美國的依賴。
1982-1985
以色列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敍利亞
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阿爾戈夫遭遇襲擊,以色列以此事件為引出兵黎巴嫩
以色列佔領黎巴嫩期間,黎巴嫩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員死亡總數達1.78萬人,受傷人數約為3萬人。
(以上資料參考 [56-59]  [61] 
除五次中東戰爭外,巴以衝突也導致了多次戰爭與非戰爭的流血衝突。如1982年12月在以色列佔領地區爆發的巴勒斯坦起義,自1988年2月創建的“伊斯蘭抵抗運動”(簡稱“哈馬斯”)持續與以色列展開衝突,1972年9月5日的慕尼黑慘案,以及針對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進行報復暗殺的上帝的復仇行動等等 [62-63] 

猶太人現狀

1993年奧斯陸協議期間,伊扎克·拉賓和阿拉法特握手 1993年奧斯陸協議期間,伊扎克·拉賓和阿拉法特握手
巴勒斯坦阿拉伯領土被以色列佔領之後,巴勒斯坦人民開始了反抗以色列非法佔領的鬥爭。1964年5月,流落在附近領域的阿拉伯國家的巴勒斯坦人民,為了建立國家、重建家園,成立了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組建“法塔赫”游擊隊,開始在被佔領土上開展反對以色列的武裝鬥爭。
長期的戰爭衝突,使阿拉伯國家逐步開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願意以聯合國的有關決議為基礎,根據“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來解決衝突。1977年11月,以色列總理貝京邀請埃及總統薩達特對以色列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隨後,埃以兩國在美國斡旋下進行直接談判,於1978年9月簽署了“戴維營協議”,以色列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埃及成為了首個與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國家。埃以和平的實現,結束了阿以之間30多年的全面交戰和對峙狀態,開啓了政治解決阿以衝突的中東和平進程。
2023年11月,敍利亞大馬士革市,以色列空襲後 2023年11月,敍利亞大馬士革市,以色列空襲後
1991年10月30日,在有關各方的長期努力下,中東和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召開,打開了阿以雙方坐在談判桌旁解決中東問題的先河。自此以後,敍利亞、黎巴嫩、約旦和巴勒斯坦分別同以色列開始了漫長而艱鉅的雙邊會談。此後,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1994年的“開羅協議”,1995年的“塔巴協議”,1998年的“懷伊協議”等均標誌巴以雙方在一定時期內的和談穩定 [55]  [60] 
然而,巴以雙方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出現分歧,例如在耶路撒冷最終地位、巴以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迴歸等問題,巴以雙方始終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自2006年開始,盤踞於加沙地帶的哈馬斯與以色列多次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2023年10月7日爆發的巴以衝突(2023年10月巴以衝突),截至2023年12月16日導致雙方至少20288人死亡 [55]  [60]  [64-66] 

猶太人反猶太主義

納粹佔領法國期間,要求猶太人佩戴黃星以區別身份 納粹佔領法國期間,要求猶太人佩戴黃星以區別身份
反猶太主義(英語:Antisemitism、Anti-Semitism),是一種厭惡、憎恨、排斥、仇恨猶太人的思想和行為。反猶主義作為一個術語出現是在1879年,由德國一位名叫威廉·馬爾的鼓動家首創。他用希臘字anti(反對)與semitie(閃族)相結合的方式造詞anti-semitism,以此概括當時歐洲社會普遍出現的反對猶太人的運動 [54]  [67]  [68] 
反猶太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含義,導致反猶主義出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根據表現形式,可分為文化反猶主義、宗教反猶太主義、經濟反猶主義、種族反猶主義、政治反猶主義等類型 [54]  [67]  [68] 
文化反猶主義
文化反猶太主義是最早的反猶主義,可追溯至猶太人被希臘羅馬統治時期。由於猶太人不願接納希臘羅馬等帝國的文化,當局統治者們採取各類高壓政策以限制或嘗試同化猶太人,例如規定猶太教為非法宗教、要求在耶路撒冷樹立統治者雕像、強令猶太人食用豬肉等。該反猶主義最終以2世紀羅馬皇帝哈德良頒佈法令,以法律形式驅逐猶太人離開耶路撒冷告終 [54]  [67]  [68] 
宗教反猶主義
隨着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興起並不斷擴大影響後,兩大宗教為展現自身獨特性,採取貶低同源猶太教的方式來穩固宗教信仰,宗教反猶主義由此孕育而生 [54]  [67]  [68] 
基督教神學家根據對《聖經·新約》的引經據典,指出猶太人已不再是上帝選民,對耶穌之死負有直接責任。公元391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皇帝將神學家對猶太人的看法和指責運用到現實生活,進一步剝奪猶太人的政治與公民權。公元613年,奉基督教為國教的西班牙對猶太人展開殘酷迫害,要求境內猶太人必須受洗或被流放等等。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期間,也曾多次出現十字軍隊伍劫掠屠殺猶太人的事件 [54]  [67]  [68] 
伊斯蘭教方面,由於猶太人拒絕承認穆罕默德是上帝的使者和先知,伊斯蘭國家開始打擊和迫害猶太人。除了將所轄地的男子全部處死、婦孺歸為奴隸外,通過特別立法要求非穆斯林宗教團隊需繳納特別税,禁止修建猶太會堂,向猶太人徵收人頭税等措施 [54]  [67]  [68] 
經濟反猶主義
二戰時期斯洛伐克的反猶海報,告誡觀者“不要成為猶太人的僕人” 二戰時期斯洛伐克的反猶海報,告誡觀者“不要成為猶太人的僕人”
基於文化、宗教等方面產生的職業、公民權等限制,猶太人原本的社會和經濟結構遭遇嚴重迫害,從而僅能從事商人和金融貸款工作。但由於過多的財富或難以避免的商業衝突等緣故,結合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不同,經濟反猶主義由此誕生。中世紀開始,法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因政治或經濟緣故產生動盪,為平息民怨,將動盪歸罪於猶太人,採取了大肆驅逐、充公財產、洗劫社區等措施 [54]  [67]  [68] 
種族反猶主義
19世紀末至20年代初,人類優生學將猶太人歸為低等民族。另一方面,猶太人因啓蒙運動而萌芽的復國主義思想,被視為可能顛覆國家政治的隱患。因此緣故,極大加深猶太人所在國居民對猶太人的偏見與排斥。民眾自發開始對猶太人進行語言攻擊,隨着反猶宣傳影響下,在法國等國家多次出現洗劫猶太商店、圍攻猶太人等活動 [54]  [67]  [68] 
近現代反猶主義
20世紀是歐洲殺害猶太人最殘酷的中心,反猶主義也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對猶太人的迫害在以往歷史上無法比擬。此時的反猶主義歸因複雜,除了因猶太人從事商業而引起的經濟反猶外,基於優生學的種族反猶也是該反猶主義的一大核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爆發的蘇波戰爭中,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在集體迫害之中或被殺或驅逐。在羅馬尼亞等國家,猶太人因國家政府的煽動被迫害。1933年,希特勒取得德國國家政權後,對猶太人的迫害政策讓600萬的猶太人被殺害 [54]  [67]  [68] 
現狀
21世紀,反猶太主義的表現形式多源於帶有經濟反猶主義和種族反猶主義特點的近現代反猶主義。在種族反猶主義方面,自以色列建國以來常年的巴以衝突,導致激進的伊斯蘭主義者呼籲消滅以色列,並稱提出滅絕猶太種族的激進言論 [69]  。在美國,由於19世紀後猶太人的大量移民,猶太精英在各個領域的成功,也產生如猶太人企圖操控世界的猶太陰謀論 [70] 

猶太人發展現狀

猶太人商業

猶太裔英國經濟學家大衞·李嘉圖(1772-1823年) 猶太裔英國經濟學家大衞·李嘉圖(1772-1823年)
猶太人流散時期開始,由於眾多限制而僅能從事商業活動的猶太人,在貸租、交換等經濟活動上取得了成功,並且發明瞭如股票交易、可轉讓票據、政府債券等商業活動手段。由於中世紀歐洲時期通常對經商、獲利的行業採取鄙夷態度,歐洲各國營造了眾多關於猶太人的經濟形象,把猶太人等同於富賈鉅商、銀行老闆以至於殘酷的高利貸者、吝嗇鬼等。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登場的猶太高利貸者夏洛克,為後世塑造了一個歐洲世界認知的“典型猶太人”形象。在西方社會的俚語、諺語中,也存在大量將猶太人和錢扯在一起的誹謗性穢語和諺語。隨着資本主義發展,近現代的猶太人湧現了一些著名的猶太財閥、銀行家和銀行機構。例如銀行家莫里茨·赫希羅斯柴爾德家族,瑞士的伊·德萊福斯等人創立的“巴塞爾商業銀行”,波蘭華沙的M.愛潑斯坦建立的“華沙貼現銀行”等等 [73] 
在當代,生活在世界各地(以色列本土以外)的猶太人收入往往高於其居住地居民的平均收入,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索厄爾曾指出美國猶太人的家庭收入在美國族類羣體中最高。而據相關統計,佔美國總人口約3%的猶太人掌握遠超這一比例的美國企業,特別在有些猶太人擅長的行業中,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比如猶太人控制着全美皮毛工業的90%、糧食加工業的60%,以及控制着全美鋼鐵工業的約25%等等。以色列本土方面,國民生產總值(GNP)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數十年的快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度增長率約近8%,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度增長率約4%。結合猶太人在以色列國為主要人口這一情況,也可一窺猶太人在商業等經濟活動上的迅猛發展 [73]  [74-75] 

猶太人政治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1923-2023年)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1923-2023年)
隨着18世紀後猶太人的地位有所改善後,部分猶太人開始登上了政治舞台。例如英國自19世紀中葉起,允許猶太人當選國會議員;法國賦予猶太人以國家公民身份宣誓;1845年出現在美國政壇的猶太參議員和眾議員等。在此期間較為著名的人物為: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德國共產黨領導人羅莎·盧森堡,前蘇聯著名政治家和理論家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等人 [19]  [75] 
在當代,除以色列的猶太政治家外,猶太人在其他國家政壇中亦大放光彩。以擔任眾多關鍵政治人物的美國猶太人為例,有曾出任兩任國務卿的亨利·基辛格,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女性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等人。在2008年美國第111屆國會中,100名參議員中有14名猶太參議員與31名猶太眾議員。該數量雖然在此後數年有所下降,但在議員中的比例仍高於其人口在美國的比例 [75] 

猶太人文化

除以上兩大領域外,身居美國的猶太人在文化領域的新聞出版界、電影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例如由猶太家族管理經營的《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由猶太人創建經營的出版社蘭登書屋(Random House)、阿爾弗雷德·克諾普夫(Alfred A. Knopf)、西蒙與舒斯特(Simon & Schuster)等等。此外,美國電影業近乎是猶太人奠基,華納派拉蒙和米高梅電影公司等公司均由猶太裔人士創辦,美國三大電視網中的兩家——全國廣播公司(NBC)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均由猶太人開辦,而美國廣播公司(ABC)則在創建後即被猶太人收購經營多年。此外,涵蓋了有線電視、互聯網、電影等眾多領域的傳媒巨頭維亞康姆集團也是猶太家族企業發展而來 [75] 

猶太人猶太名人

根據統計,從1901年到2004年期間共有167名猶太人或具有猶太血統的人獲得諾貝爾獎,佔諾貝爾獎總獲獎人數的22%。
領域
成就
人物
宗教界
上帝基督
十二門徒
十二門徒
邊緣科學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自然科學
偉大的科學巨匠,現代物理學之父
匈牙利籍著名空氣動力學、物理學家
馮·卡門
原子彈之父
氫彈之父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凝聚態物理學奠基人
諾特定理提出者
控制論之父
二十世紀的數學巨人,計算機之父
量子力學重要奠基人之一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行星研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和會長
法國大數學家,布爾巴基學派的創立者
破解龐加萊猜想的俄國猶太數學家
核科學女傑
諾貝爾物理學獎
植物學家
阿洛阿洛索思
醫生及教育家
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
巴拉尼
有機硼化合物的開拓者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勒葦
發現合成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繁茂的哥廷根花園的締造者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吞噬細胞的權威,乳酸菌之父
解剖學和病理學大師
亨勒
德國物理學家,電磁學之父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理查德 費曼
皮膚病學專家
卡波希
皮膚病學家,烏納瘤命名者
烏納
醫學家,夏姆伯格病命名者
夏姆伯格
皮膚病專家,拉沙藥膏創始人
拉沙
青黴素的發現者之一
鏈黴素的發現者
世界知名的科學家
美國科學家
菲李普曼
直升飛機的發明人
亨利·斐納
CDMA之母
政治界
十月革命領導人、蘇聯工農紅軍締造者、第三國際、第四國際創始人
前美國國務卿
商業界
戴爾(Dell)電腦創始人
社交網站Facebook創始人
谷歌公司聯合創始人
文學思想界
十七世紀哲學家,近代西方哲學公認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
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十九世紀德國偉大詩人
十九世紀的大批評家
二十世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
國際法學“權力政治學派”創制者,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學派大師
最初的獨白者
美國史上最成功並且最有聲望的藝術家之一
小説藝術的偉大革新者
以色列詩人
尤里·基維·格林伯格
“作家的作家”
享譽世界的大文學家
西方現代派文學奠基人
用歷史彈奏時代的最強音
《聖經》哺育的文學天才
制訂“機器人三定律”的科幻大師
河堤上的哲人
大“記者”作家
猶太作家
沙隆·阿里奇姆
早期希伯來文詩人
哈伊姆·納赫曼·比亞利克
猶太詩人
亞伯拉罕·馬普
異化青年的“守望者”
小題材作品大師
艾興格
作家
最有資格代表時代的美國作家
“黑色幽默”文學的第一人
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非文學的一顆彗星,女作家
“垮掉的一代”衝浪人,垮掉派領袖
詩人沉思者
《黑色的星期天》作者
《安妮日記》作者
作家
語言學家
猶太人學者
參考資料
  • 1.    劉洪一.猶太文化要義(修訂本)(文明通鑑叢書):商務印書館,2021.07:9-14
  • 2.    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4-01-03]
  • 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35
  • 4.    Global Jewish population hits 15.7 million ahead of new year, 46% of them in Israel  .THE TIMES OF ISRAEL[引用日期2024-01-03]
  • 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38
  • 6.    朱威烈.’90中國猶太學研究總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08:8-9
  • 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35
  • 8.    Why Are We Called Yehudim?  .Torah Library of Yeshivat Chovevei Torah[引用日期2024-01-03]
  • 9.    朱維之.世界歷史文化叢書 希伯來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04:2
  • 10.    韓可勝.古猶太文化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03:3
  • 11.    創世紀32章28節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4-01-03]
  • 12.    士師記2章16節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4-01-03]
  • 13.    (美)史蒂夫·奧爾森著;霍達文譯.人類基因的歷史地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04:106-108
  • 14.    (美)安娜莉·內維茨作;徐洪河,蔣青譯.科學新視角叢書 第6次大滅絕 人類能挺過去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08:122-126
  • 15.    所有猶太人族羣具共同遺傳祖先  .科學網[引用日期2024-01-04]
  • 16.    亓佩成著.古代西亞文明.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01:225-227
  • 1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114
  • 1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50-356
  • 1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58-360
  • 20.    以斯拉記1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4-01-04]
  • 21.    尼希米記2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4-01-05]
  • 22.    以斯拉記7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4-01-05]
  • 2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90-391
  • 2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97
  • 25.    邢葳葳著.非自然創傷敍事:評説美國猶太作家麥克·謝邦的四部小説.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21.08:80
  • 2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87-689
  • 2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34-236
  • 2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68
  • 2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65
  • 30.    What Do You Know? Sephardi vs. Mizrah  .Herbert D. Katz Center for Advanced Judaic Studies[引用日期2024-01-10]
  • 31.    Mizrahi Remembrance Month: Reclaiming our stories  .THE NEW ARAB[引用日期2024-01-10]
  • 3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198-199
  • 3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94-495
  • 3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72-74
  • 3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35
  • 36.    How to become a Jew  .Jewish Journal[引用日期2024-01-10]
  • 3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50-251
  • 38.    Israel's Basic Laws: The Law of Return  .JEWISH VIRTUAL LIBRARY[引用日期2024-01-10]
  • 3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162
  • 4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43-344
  • 4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28-329
  • 42.    陳遵媯著.中國天文學史 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7:133
  • 4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721
  • 4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7-28
  • 45.    以色列的風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引用日期2024-01-11]
  • 4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49-650
  • 47.    楊暉編著.“尋覓失落的文明”系列 古猶太.廣州:廣州出版社,2003.04:121
  • 4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03-406
  • 49.    楊暉編著.“尋覓失落的文明”系列 古猶太.廣州:廣州出版社,2003.04:125-129
  • 5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49
  • 51.    以色列的猶太節日和紀念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引用日期2024-01-11]
  • 5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45-349
  • 5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00-402
  • 5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86-89
  • 55.    王曉梅主編.綜述國際形勢的幾個新特點.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07:115-119
  • 5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97-599
  • 5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02-604
  • 5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09-611
  • 5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13-615
  • 6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54-555
  • 6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84-686
  • 62.    蘭迪,馮衞國主編.恐怖犯罪典型案例評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0.02:147
  • 63.    哈全安著.中東史 中.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12:916
  • 64.    本輪巴以衝突已致雙方至少20288人死亡  .央視新聞[引用日期2024-01-12]
  • 65.    哈馬斯威脅炸以民用設施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4-01-12]
  • 66.    以軍地面部隊攻進加沙 行動艱難恐持續久遠(圖)  .中國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24-01-12]
  • 67.    張倩紅.猶太人:三秦出版社,2003.08:33
  • 68.    (日)川崎修著;斯日譯.阿倫特-公共性的復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01:155-160
  • 69.    Holocaust Remembrance Day — a somber anniversary  .THE TIMES OF ISRAEL[引用日期2024-01-12]
  • 70.    (韓)KBS《Homo Academicus》製作團隊著;千太陽譯.學習的戰爭: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北京:朝華出版社,2021.03:121
  • 71.    何國松編著.世界文化簡史一本通.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06:346-347
  • 7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718
  • 73.    劉洪一.猶太文化要義(修訂本)(文明通鑑叢書):商務印書館,2021.07:147-151
  • 74.    李哲、朱兆一.從文化到旅行·以色列:中國旅遊出版社,2018:87-88
  • 75.    楊陽著.以色列與美國猶太人關係研究:中西書局,2016.10:33-4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