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紅角鴞

鎖定
紅角鶚,是鴟鶚科角鶚屬的鳥類。 [9]  全長16-20釐米,上體灰褐色,有黑褐色蟲蠹狀細紋;面盤灰褐色,密佈纖細黑紋,領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頭頂至背和翅覆羽雜以棕白色斑;飛羽大部分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下覆羽白色;下體紅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纖細橫斑和黑褐色羽幹紋;喙暗綠色,先端近黃色。 [10] 
紅角鶚在中國幾乎各地均有分佈,國外分佈於歐洲、非洲、中亞、東亞和東南亞,棲息于山地至平原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夜行性,白晝潛伏於樹林中,夜晚活動;營巢於樹洞、巖縫或人工巢箱中,也利用鴉科鳥類的舊巢,以枯草築巢,內墊苔蘚和羽毛。 [11]  主要以蝗蟲、金龜子、蟬、峨類等為食,也捕食鼠類。 [12] 
由於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紅角鶚去毛及腸雜、全體燒存性或焙乾研末,有祛風、解毒、鎮驚、滋陰補虛的功能,因此被利用,從而直接導致了該物種瀕危。 [13]  現已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應做好保護工作。 [14] 
中文名
紅角鴞
拉丁學名
Otus sunia
別    名
普通角鴞
東方貓頭鷹
外文名
Oriental Scops-owl, Oriental Scops Owl, Oriental Scops-Ow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角鴞屬
紅角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9亞種 [6]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7] 

紅角鴞形態特徵

紅角鴞
紅角鴞(12張)
紅角鴞是小型猛禽。上體紅褐色,有黑褐色蟲蠹狀細紋。在前額和冠部有深色條紋。肩胛有帶黑色邊緣的白色淺黃色斑點。面盤呈淺紅褐色,密佈纖細黑紋,邊緣呈黑色。眉毛白色。領圈黑白相間,後頸有模糊的紅褐色。耳羽基部棕色;頭頂至背和翅覆羽雜以棕白色斑。飛羽大部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和蒼白的條紋。下體大部紅褐至灰褐色,腹部變成淺黃色。頸部和胸部的羽毛有深褐色羽幹紋,帶有暗褐色纖細橫斑,呈現出微弱的“人字形”圖案。 [1-2] 
紅角鴞 紅角鴞
虹膜黃色,嘴黑灰色,周圍有白色,先端近黃色。腳趾基部有羽毛,灰褐色,爪子呈黑褐色。 [1] 
其他亞種:上面有更多的斑點和條紋,下體的花紋和紅褐色與指名亞種相似,但底色呈灰棕色或紅灰色。 [1] 
大小量度:體重75-95克;體長170-210毫米;嘴峯♂15-19毫米,♀12-20毫米;翼長119-158毫米;尾長49-75毫米;跗蹠♂24-27毫米,♀24-28毫米。(注:♂雄性;♀雌性) [2]  [1] 

紅角鴞近種區別


紅角鴞
體量
體重75-95克;體長170-210毫米
體長180-210毫米;嘴峯♂18-19毫米,♀19毫米
特徵
上體灰褐色,有黑褐色蟲蠹狀細紋;面盤灰褐色,密佈纖細黑紋,領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頭頂至背和翅覆羽雜以棕白色斑
眼黃色,嘴奶油色,特徵為無明顯的縱紋或橫斑,僅肩部具一排碩大的三角形白色點斑
圖片
紅角鴞 紅角鴞
黃嘴角鴞 黃嘴角鴞

紅角鴞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放和半開放的林地、公園、稀樹草原和樹木繁茂的河濱地帶。生活的海拔高度為海平面至1500米。這種貓頭鷹喜歡在森林邊緣或開闊的地方捕獵。 [1]  [3] 

紅角鴞生長習性

紅角鴞 紅角鴞
紅角鴞是留鳥。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通常單獨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樹上濃密的枝葉叢間,靠在樹幹上或洞裏。單獨棲息,有時成小羣棲息,靠保護色取得安全。晚上才開始活動和鳴叫,夜間出來捕食。
鳴叫聲獨特,每次鳴叫大約能持續五六秒,稍微停頓片刻又馬上開始,有時候能持續一個晚上。聲音為一系列三音節的共鳴、嘶啞的音符為粗喉音的“tok-toitoink”或“toiltoil tatoink”聲,重音在最後一節,這種呼叫的規律性和節奏變化很大。
主要以昆蟲和蜘蛛為食,也會捕食小型脊椎動物。狩獵是在棲息和飛行中完成的。 [1] 

紅角鴞分佈範圍

留鳥:緬甸、新加坡、斯里蘭卡和越南。
繁殖地: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日本、朝鮮、韓國、老撾、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東亞區)和泰國。
非繁殖地:印尼、馬來西亞和中國台灣島。
遊蕩:中國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 [8]  、中國香港和美國。
來源不確定(繁殖地):不丹。 [3] 
紅角鴞分佈圖 紅角鴞分佈圖

紅角鴞繁殖方式

紅角鴞在樹洞、牆洞等凹陷處築巢繁殖、撫育後代,在一個繁殖季節一般能養大4-6只幼雛。印度次大陸的繁殖季節是2-5月。在求愛期間,雄鳥和雌鳥會二重對鳴。雄鳥首先在潛在的築巢地點附近鳴叫,這些地點通常是樹上或牆洞,這個物種也會使用巢箱。它們通過進入洞並在入口處鳴叫來召喚。雌鳥每窩產3-4枚白色的卵,置放在巢的地面上。雌鳥單獨孵化,而雄鳥提供食物。 [1] 

紅角鴞亞種分化

紅角鴞(9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紅角鴞亞種
Otus sunia distans
Friedmann & Deignan, 1939
2
紅角鴞日本亞種
Otus sunia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3
紅角鴞斯里蘭卡亞種
Otus sunia leggei
Ticehurst, 1923
4
紅角鴞馬來亞種
Otus sunia malayanus
(Hay, 1845)
5
紅角鴞緬甸亞種
Otus sunia modestus
(Walden, 1874)
6
紅角鴞尼科巴亞種
Otus sunia nicobaricus
(Hume, 1876)
7
紅角鴞印度亞種
Otus sunia rufipennis
(Sharpe, 1875)
8
紅角鴞西伯利亞亞種
Otus sunia stictonotus
(Sharpe, 1875)
9
紅角鴞指名亞種
Otus sunia sunia
(Hodgson, 1836)
[6] 

紅角鴞保護現狀

紅角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5] 

紅角鴞種羣現狀

全球總量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該物種在區域內非常豐富(delHoyo等人,1999年),而全球總量估計數包括:在中國,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1,000-10,000只遷徙個體;在台灣,遷移數平均小於1,000只;在韓國,遷移平均數為100-100,000對繁殖對和50-10,000只個體;在日本,大約100-100,000對繁殖對和大約50-10,000只個體在遷徙中;在俄羅斯,大約有100-10,000對繁殖對和大約50-1,000只個體遷徙(2009)年。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疑似種羣穩定。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